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岳麓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岳麓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9 19:5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课堂检测
1.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变化最早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
B.中国出现了外资经济等新兴经济成分
C.中国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顽固性,解体的速度一直比较缓慢,所以C项不正确,故选C项。
2.有人说,如果从生产力发展的观点看,洋务运动已经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下列选项为其提供最有说服力论据的是( )
A.创办了军事、民用工业
B.创办了资本主义企业
C.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D.开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
【答案】C
【解析】B项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D项属于文化范畴。生产力观点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使用机器生产是区别传统手工业和近代工业的主要标志,故选C
项。
3.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诗用在我们历史学科就是指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背离性,如果用它来比喻洋务运动,那么“柳成荫“的含义是指( )
A.极大的增强了清朝的统治力量 B.刺激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出现
C.一定程度上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的解读,显然“柳成荫 ”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洋务运动的客观效果,A C D都与其主观目的有关。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故选B项。
4.洋务派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先提出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后来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洋务派对时局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B.“必先富而后能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学习西方长技”有其进步性 D.其主张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答案】D
【解析】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剧的形势下,洋务派的上述主张既说明其对时局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说明其历史的进步性。当然,洋务派为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故选D项。
5.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你在一座城市中同时看到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传统的手工工场四类企业。你认为这座城市有可能是( )
A.西安 B.重庆 C.天津 D.昆明
【答案】C
【解析】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安、重庆、昆明都处在内地,只有天津处在东部沿海,故选C项。
6.有历史学家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那一时期( )
A.19世纪60、70年代 B.中日甲午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答案】C
【解析】“千呼万唤始出来”体现其产生,“小荷才露尖尖角”体现其初步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体现其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无可奈何花落去”反映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困境,故选C项。
7. 学习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主题概括没能正确反映历史的真实( )
A.历经艰辛终成参天大树 B.步履维艰中曲折发展
C.历史进步的物质摇篮 D.在共赢中走向新生
【答案】A
【解析】B、C比较容易判断正确。D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对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使资本主义企业又获得了发展。虽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历经磨难,但是始终没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故选A项。
8.新华网最近陆续公布了许多“西方镜头下的近代中国”图片,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1912——1937年的是( )
A.孙中山举行就职典礼 B.上海的中资大型钢铁工厂林立
C.北洋军阀混战场面 D.四大家族的企业遍布各地
【答案】B
【解析】A、C、D展示的场景都在这一时期,而且也符合历史的真实。近代,帝国主义为了控制中国和获取巨大利润,限制中国自己发展重工业,中国的民族工业畸形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很小,所以不可能出现B项描述的现象,故选B项。
9.有学者认为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也有学者认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有两个根本问题密不可分且不可颠倒,即实现民主独立和实现近代化。”如果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认识这两个观点,你认为( )
A. 前者正确 B.后者正确
C. 两者都不正确 D.两者都有片面性
【答案】B
【解析】从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看,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真正得到大的发展,也就无法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所以后者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故选B项。
10.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具有先进技术的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建立的棉纺织企业。它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③都是近代洋务企业 ④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⑤其创立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④
【答案】D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前者受第一次工业工业革命影响,后者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前者创立者主张“中体西用”,后者创立这主张君主立宪制;他们创立的企业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选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图表内容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右侧是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
史实 结论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家庭棉纺织作坊和自耕农纷纷破产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解体
2.洋务派创立的军事和民用企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而且雇佣了大量工人。 2.洋务派创立的企业是资本主义企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诞生的。 3.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有功”的
4.在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棉纺、面粉、化工等工业增长迅速。 4.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发生了逆转,有出超变为入超,并且入超的比例持续上涨,但是在一战前后,中国的外贸入超出现了一个快速下降随后又快速上升的局面。 ——编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请判断这些结论正确与否,如果不正确,请对史实或结论加以修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在一战前后,中国的外贸入超会出现材料所述的局面?
参考答案:
(1)结论一不正确,可改为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破产;结论二不正确,开改为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企业;结论三错误,可改为西方国家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结论四错误,可改为当时的中国仍然是比较畸形的工业经济体系。
(2)辛亥革命前后,政府倡导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三 右图反映了民国时期东南亚华侨回国投资情况。(单位: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27—1936年东南亚华侨回国投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2.(1)原因: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变化。
(2)政策:重农抑商。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3)趋势:1927—1931年投资数量较大,1932—1936年投资明显减少。前期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实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后期原因: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4)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就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