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课堂检测题)
1. 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既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
D.材料反映的土地制度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3.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井田制发展到鼎盛阶段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吕氏春秋》里的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 C、曲辕犁 D、交子
5.下列关于租佃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租佃制相对于西周的集体耕作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B、自唐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逐渐普及到全国
D、宋代以后,租佃关系下农民由于契约的存在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增强
6.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耕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明朝末年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有关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贫者”是指自耕农 B、“田多者”实际上变成了封建地主
C、“贫者”和“田多者”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D、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发生在秦朝
8.均田制是中国古代比较有特色的土地制度,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均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B.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荒地
C.均田制非常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和私有制存在是其破坏的根源
9.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和普遍现象,但宋代的土地兼并现象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 )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10.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如“均田制、限制拥有的土地数量”等等,但是这些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 )
A.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制 B.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些措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地主阶级唯利是图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秦(国)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三: “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新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明太祖朱元璋诏令
材料四:“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明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什么关系
(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
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历史教学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谈谈你对这一变化影响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的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你能根据材料说出它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和属于何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吗?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然表明A B两项,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体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井田制下,私田的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奴隶主贵族所有;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均田制始于北魏,A、C、D正确。战国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农用动力发生革命,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出现,①②③正确。井田制在西周发展到鼎盛,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土地私有与土地国有相比,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就是便土地国有为土地私有。 A C 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租佃制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更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从北宋开始,由于租佃契约的出现,租佃经营方式进一步发展,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并且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A B D错误,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贫者租富民土地和秋后分配收益”两个特征可判断为租佃经营方式,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这是一种典型的租佃制,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战国,“贫者”显然是佃农,“田多者”是封建地主,两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均田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荒地而不是“均”地主的地,A B正确。但只要私有制存在,其破坏就是必然,D项正确。由于均田制下仍然是小农经营模式,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ABC三项分别是战国时期、东汉时期和大多数朝代采取的,而北宋政策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加剧了土地兼并,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出现土地兼并,故选A项。
11.(1)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2) 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
(3)说明主佃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12(1)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私有制的确立,带来土地兼并的加剧,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3)屯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收获物充作军粮,即为国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