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综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综合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8 15: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1、选择题
1.下列人类古代文明中,发源于非洲地区的是
(
)
A.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
D.古代黄河流域文明
2.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说道:古埃及的文明是被“封存”的。通过历史学习揭开古埃及文明的面纱,下列选项属于古埃及文明成果的是
(
)
①象形文字
②楔形文字
③金字塔
④太阳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这些就是他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与“他”有关的古代文明成果是
(
)
A.金字塔
B.帕特农神庙
C.凯旋门
D.万神庙
4.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许多古老民族最先告别了野蛮与蒙味,大踏步地迈进了文明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埃及的是
(
)
A.楔形文字
B.佛教
C.金字塔
D.甲骨文
5.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们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思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赞誉的原因是
(
)
A.他建立了古埃及的奴隶制国家
B.他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统一
C.他是古埃及新王国时代的法老
D.他的征服战争使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6.历史遗址和文物是了解历史最重要的途径,下面的历史遗址和文物能够见证尼罗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的是
(
)
A.B.C.D.
7.古代埃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繁衍生息于河谷绿洲的埃及先民,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远古文明。下列有关埃及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约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B.古埃及统一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
C.在中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D.公元前525年,亚历山大帝国吞并了古埃及
8.下列有关古代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古埃及文明延续发展至今,文明进程历尽曲折
B.古埃及帝国最强盛时,其版图地跨欧、非、亚三洲
C.古埃及国王将自己的陵墓取名“金字塔”,象征着无限的权力,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D.古埃及楔形文字在19世纪被识读,为古埃及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9.该卡片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如图,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
)
A.著名人物
B.出现时间
C.文明名称
D.文明类型
10.早在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此国王是
(
)
A.胡夫
B.汉谟拉比
C.图特摩斯三世
D.亚历山大
11.公元前1765年以后,出现了一个以巴比伦为中心,以楔形文字为特征的、辐射到整个西亚地区的“楔形文化圈”。这一“楔形文化圈”的文明成果有
(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甲骨文
12.用地图学习历史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下图最适合研究的历史是(

A.大河流域的文明
B.海洋文明的发展
C.宗教的起源
D.大学的兴起
13.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青年军官罗林在古代苏美尔人生活的地方发现了一幅雕刻在岩壁上的作品,最终他经过不懈的努力解读了这种文字。那么这种文字是
(
)
A.象形文字
B.腓尼基文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文字
14.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
A.《拿破仑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15.1903年,法国考古队在西亚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石柱(见图)。从石柱文字内容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
A.破产农民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B.古巴比伦分为四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C.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D.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6.研究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最应参考的资料是
(
)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楔形文字
③《俄底浦斯王》
④《荷马史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某旅游公司推荐文明古国旅游线路,设计的广告词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尼罗河畔观狮身人面像
B.两河流域间探寻苏美尔人的智慧
C.印度河旁聆听《天方夜谭》的故事
D.黄河岸边品味甲骨文的魅力
18.如果你想利用假期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
)
A.沿幼发拉底河而上,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B.在恒河南岸驻足,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C.游览罗马古城,领略万神殿穹顶的艺术魅力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19.读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面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汉谟拉比法典》产生于图中的哪一文明古国(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图1中字母所指代的文明古国,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A国沿着尼罗河行走,了解雕塑、壁画和佛教成就,领略金字塔的壮美
B.B国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楔形文字和科技成就,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C国在印度河观光,了解克里特文明和种姓制度,感受古印度文明风采
D.D国在黄河之滨抒怀,参观半坡遗址和殷墟古迹,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21.在《婆罗门法典》中,将印度人分为四级,规定这四级人的本务及其相互之关系,其中有一等级的任务为讲授吠陀,研究吠陀,为自己及为他人主持祭祀,发给施舍之物及接收施舍之物。这一等级是
(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22.“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下列几位同学对材料反映的制度论述正确的是
(
)
A.其他三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贱民
B.这种制度产生于两河流域
C.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反对这种制度
D.这种制度是阿摩利人侵入印度后确立
23.有研究者认为,雅利安人创立这一社会制度时,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其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只是后来的征服者,特别是鼓吹人权、平等、自由的殖民者不断将这种制度进行调整,因而被固定、僵化,成为等级森严的阶序体系。这种制度曾普遍存在于
(
)
A.印度次大陆
B.拉丁美洲
C.北部非洲
D.亚洲西部
24.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曾报道:某国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青年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警方表示,因为当地的种姓制度,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青年男女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所以常常采取过激行为。以上新闻很可能来自于下列哪一个国家(  )
A.埃及
B.伊拉克
C.印度
D.伊朗
25.下边示意图描述的是某宗教的传播路线
(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26.“诸神以原人为牺牲品而加以分割的时候,从他的口产生了婆罗门,从他的手臂产生了罗阇尼亚(刹帝利),从他的腿产生了吠舍,从他的脚产生了首陀罗”。上述材料反映的古代印度社会的哪种制度?
(
)
A.种姓制度
B.众生平等制度
C.奴隶制
D.四等人制度
27.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宗教是伊斯兰教
B.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C.它创立于巴勒斯坦地区
D.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28.《大唐西域记卷二三国》中记载:“……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下列选项中,与该资料记载有关的是
(
)
A.苏美尔人
B.迦太基人
C.印第安人
D.雅利安人
29.董浩同学学习完古巴比伦王国的相关内容后,整理的笔记如下,请你判断他的笔记中有误的表述是(
)
A.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B.汉谟拉比实行君主立宪制
C.汉谟拉比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
D.汉谟拉比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法典
30.最早的“不可接触者”是首陀罗中那些从事屠宰、制革、埋葬、清扫等职业的人,这些职业在高级种姓看来是最不洁的,是亵渎神的,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自然就被认为是不洁者。这说明种姓制度划分的依据之一是
(
)
A.职业
B.种族
C.肤色
D.信仰
2、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古城苏萨遗址发现一根黑色的玄武岩石柱。石柱上端是浮雕,下端刻满法典条文。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部分共282条,其中有35条已经磨损,但根据在苏萨及其他地方发现的泥板文书上的法典抄本片段,大部分得以补上。石柱现存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如图为石柱上部的浮雕。
材料二
该法典片段: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
(1)浮雕中站立的人物是法典的颁布者,法典因此得名。这是哪个国家的哪部古代法典,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
(2)浮雕中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政治观?
(3)石柱和其他泥板文书上使用的应为何种文字?
(4)材料二中该法典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
32.(1)请将下列古文明的名字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迄今已知第一部成文法典颁布的地方;使用象形文字的地区
(2)亚非古文明是农业文明的代表。据图指出它们产生的相同自然条件是什么。
33.古代印度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勤劳的印度人在这里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材料二
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种制度?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实质?
(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该宗教为什么能够成为印度的国教?
(3)结合所学,试评价印度的种姓制度。
参考答案
1-5.CCACD
6-10.CBAAB
11-15.BACCC
16-20.ACCBB
21-25.ACACA
26-30.ADDBA
31.(1)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君权神授
(3)楔形文字
(4)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32.(1)迄今已知第一部成文法典颁布的地方,是古巴比伦,填入中间方框;使用象形文字的地区是古代埃及,填入左第一方框。
(2)相同自然条件是处于大河流域。
33.(1)种姓制度。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2)佛教。佛教倡导在佛门之内众生平等,接纳低种姓社会成员入教,这对于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不变论是一定程度的否定,因此受到很多人,包括世俗统治者的欢迎,一度成为古代印度的国教。
(3)种姓制度是婆罗门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严格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