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时间:
核心王朝:
单元重点:
10世纪中期——14世纪后半期
宋朝、元朝
两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变化
少数民族政权在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领先世界
推动中国政治中心北移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加强边疆与中原联系
,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基础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一目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二目
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第三目
王安石变法
第四目
南宋的偏安
前后递进
北宋建立
1、建立: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2、结果:
结束五代十国以来
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统一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
唐朝
五代
十国
宋朝
五代十国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日:“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日:
"陛下之言及此,
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
普
解决:方镇太重
1
)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夺其权(行政)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制钱谷(财政)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收精兵(军政)
崇文抑武
文官政治
权力分割
中央集权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扩大科举规模
提高文人地位
特点作用
解决:君弱臣强
中央权力分配
枢密院:
调兵
三衙:
统兵
统调相制
皇帝
御前会议
台谏
中书门下
(
政事堂)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财政
御史
中丞
知谏
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枢密副使
(执政)
地方权力分配
“四监司”
如何评价宋初
中央集权的加强?
进步性:
局限性:
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
县令)
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特点:
燕云
十六州
边疆危机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宋送辽“岁币”
辽宋维持和平
宋夏和议
宋送夏“岁赐”
宋、辽、夏
三足鼎立
“以钱财换和平”
材料一:“臣伏见,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包拯奏报
材料二:北宋中期有人说:
“天下之所以困,
本于兵”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
“岁赐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冗官
冗兵
冗费
材料四: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宋)叶适《水心集》
材料五: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极
贫
极
弱
王安石变法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结果:
5、作用:
6、局限:
富国强兵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强兵效果不明显
失败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增加财政收入
对农民编制管理、军事训练;
恢复“兵民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改革科举(废除明经科,进士科以经义、策论为主)
培养
革新人才
宣传革新思想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3、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2、宋神宗态度动摇,去世后最终失去其支持。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靖康之变”
(
1127年)
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
南宋偏安
1、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称帝,
定都临安(今杭州)
史称“南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林升
《题临安邸》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岳
飞《满江红:写怀》
2、岳飞抗金
3、绍兴和议(1141年)
——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淮河
大散关
知识点: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结束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统一。治国方针:崇文抑武
2、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
地方控制
政治:
文官出任地方官
经济:
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大部分赋税上交朝廷
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设四监司监控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军权: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财权:三司
行政权: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进步性:
预防内部动乱、
统一巩固
局限性:
制度僵化、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风气
3、宋神宗为富国强兵,任用王安石变法,内容包括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变法增加了收入,但在执行中增加了人民负担,变法失败。
4、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赵构称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5、1141年,岳飞抗金被杀,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