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本课时拟将写作知识和教学实施结合起来,根据高中写作教学实际,结合作品范例,对“触动心灵”这个写作学命题的特点和教学对策作一点探讨。
一、学生写作现状简析
从老师教学和学生写作现状来看,“触动心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触动心灵”的自觉性比较弱化
“触动心灵”的意念和行为,在观察积累、构思提炼和写作成文的过程中,自觉性、强烈性、主动性比较弱化,究其原因,一是随着课改不断推进,高考作文评价观念、标准和方式在逐渐改进,而长期以来受高考应试讨考官欢心的功利心理、教学模式、写作模式尚未转换过来。二是阅读教学偏重于只是解读文章、分析题型和答题方法,读写结合、由读悟写尤其是在从触动心灵角度去发掘课文、阅读题选文方面,基本没有怎么动心思、花气力。
2.“触动心灵”的方法性比较模糊
无论什么文体的写作(文学创作和准文学写作)“触动心灵”是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目的,也是写作的价值,应该贯穿作文教学、练习的全过程、各种文体。因为意识的弱化,老师在教学、教研中即便经常运用抓细节、抓典型特征等等术语、方法指导写作,但将其与触动心灵直接明显链接得比较少;缺乏对触动心灵的含义、类型、范围、写法的专门研究探讨和提炼归纳。
二、“触动心灵”的类型和范围
所谓类型和范围,指的是:是什么触动心灵——引起心灵触动的外在事物,如自然景象、人物、事件等(触媒);心灵受到怎样的触动——心灵由自然景象、人物、事件得到的美感、情感、哲理或见识等(结果)。
本专题在必修一中,着眼于叙述类文章,侧重于情感、理性两个方面,根据
高中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发育、知识背景等,“触动心灵”主要包括:
“触动心灵”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范围
触动心
灵主要范畴
情感境界类型
即情感触动心灵——亲情、爱情、友情、人情,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以及相关人物人物的情感波动等,引起喜悦、悲伤、愤怒、鄙视、惭愧等等情感体验。
哲理境界类型
即哲理触动心灵——人物的为人处世态度、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等方面的观点、精神、方法等,给人精神上的哲学性启迪,让人辨别是非,明确方向,受到激励。
景象境界类型
即景物触动心灵——花鸟虫鱼、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等等自然景象,灯会舞会、夜市酒肆等等生活场景,能够给人审美感受,甚至引发人的某种情绪、某种哲理性思考。
形象境界类型
即人物触动心灵——吝啬鬼、守财奴、小精灵、奉献者、开拓者、爱国者、流浪者、怀才不遇者……其外貌、神态、性格等等,给人深刻印象,引发情感,引起思考。
见识境界类型
即见识触动心灵——社会知识、学科知识等,能使人受益,如卖菜小贩生动的生活化方言特点,湘西、婺源等地旅游观光得到的风土人情方面的强烈感受和收获。
说明:根据作品内容、背景等,围绕主题,作者表现出来且读者获得共鸣的情感、理性方面的心灵触动,是主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等,获得其他方面的心灵触动。
三、“触动心灵”的酝酿和体现
如前所言,触动心灵体现为积累酝酿(经历、接触)——选材提炼(构思)——写作成文(创作)三个基本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作家、优秀作者都始终有触动心灵的自觉强烈的主观意念、情感和理性潮流、思维方法贯通期间。
学生叙事、记人、写景,常常干瘪、空洞不感人,主要原因分为三点:
积累阶段——缺少带感情的丰厚积累;选材阶段——缺少有分量的具体素材;写作阶段——缺少打动人的灵活技巧。
(一)观察积累阶段——如何积累“触动心灵”的材料
陆游说“工夫在诗外”,就是强调写作前的积累很重要。写作前的积累,要自觉、敏锐、带感情、很丰厚。
1.素材积累——具体实际观察与想象推测结合,尽可能弄清事物、事件、人物、景物等的整体特点、局部特点、过程特点,特别是最显著、独特的地方;数理分析原因、关系、结局、意义等。
2.情理积累——对生活要热爱,要留心。留意自己观赏景物、经历事情、与人交往,心灵受到触动而产生情感体验,或理性感悟,留意其变化、特点和产生原因;留意情感、态度的倾向、类型(赞赏、厌恶、乐观、焦虑……)和强度,等等。情理积累还包括调整、提升、优化自己的自己的人格与趣味,包括生活观、兴趣爱好、社会观、价值观、责任感、理想等等。
3.思维积累——通过观察、学习,训练与积累思维方式,如点面思维、聚散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与想象思维、形象思维。
要想积累丰厚而又情味,就要学会感官观察、思维感悟、写观察笔记相结合。
(二)选材提炼阶段——如何选取“触动心灵”的材料
无论是按照作文练习(考试)的要求来写作,还是自由性的写作,都应该以“触动心灵”为目的,围绕这个目的,在作文主题规定内,来选择、提炼材料。
1.明确触动心灵的触媒
(1)发掘触动心灵的“物”
用“是什么触动了心灵”设问,发掘触动心灵的“外物”。
构思选材时,根据作文要求,充分调动积累储存,这样设问,仔细琢磨触动你心灵的,或者能触动读者心灵的,是怎样的“外物”与类型(参见前面的表格)。
相对于自己精神世界而言,触动心灵的触媒主要是自然景象、社会生活、人物等“外物”。
(2)抓准触动心灵的“点”
用“是哪一点触动了心灵”设问,抓准触动点。
触动心灵的外物、类型是大的方面,在确定了大方向之后,还需要提炼出具体的“点”来。如触动心灵的一句话,具体的触动点可能是:这句话的语气、语调,含义、意图,或者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所体现的严厉式的理性的母爱,或者是这句话让人屈辱、惭愧、感动。触动心灵的一个人,也许是其丑陋的外形与自信乐观的心灵,也许是其个性化的动作以及动作体现出来的某种性格。
(3)勾出触动心灵的“线”
用“心灵触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设问,勾勒心灵变化的轨迹。
考虑让触动心灵的“物”在一个或几个“点”上延伸出来,按一定的“线”去具体展开。
例如,鲁迅写祥林嫂的命运变化(“物”),主要抓眼睛(“点”),第一次来鲁镇的眼睛描写——第二次来鲁镇的眼睛描写——捐门槛前后的眼睛描写——向“我”询问地狱时的眼睛描写,构成一条顺向流动的
“链条线”。契诃夫写别里科夫(“物”),主要抓住其“套子”特点(“点”,套子式的行为、语言、神态等多个“点”融合),用总体介绍、三个小故事,从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思想观点等不同角度描写,构成多向铺开的“辐射线”。此外还有“平行线”、“纵深线”、“网状线”等。
2.确定选材的主要视角
(1)着眼于“小”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尤其要学会围绕触动点来写好细节。
(2)着眼于“真”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自己感触很深的事情,启发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选材,描述自己的这些成长经历是真实的,自己的感受也是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也都是独特的、丰富的、生动的,存在于心,油然而生,自然油然,虽不免所谓稚嫩、青涩,倒正是青春本色,往往能使文章更真实感人。
(3)着眼于“新”
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写父母等亲人,则往往是残疾、车祸、住院、去世等。有的脱离了生活真实,有的老套,有的隔膜生疏,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不光是故事内容等要新,写作者的心灵触动的角度、感受更要新,即立意要新。
(4)着眼于“精”
精炼选材十分重要。著名作家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过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松骨峰战斗、马玉祥舍身救朝鲜儿童、防空洞中的对话——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品质与胸怀。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也使得《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5)着眼于“紧”
选材应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6)着眼于“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7)着眼于“特”。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个性、说话方式等等完全相同的人。同样是检查孩子的作业,同样是批评或表扬,张妈妈、李妈妈、杨妈妈的语气、态度、神态很可能不同。人、事物、景物通常持久或一时在某个方面表现出其独特性,能触动心灵的往往就是独特性。
(三)写作成文阶段——用什么写法表现“触动心灵”
1.整体布局的技巧
(1)确定一个好题目
如果所写的作文是自己拟定题目,可以考虑怎样定一个好的题目。
分析所学课文或课外阅读的记叙性文章的题目,归纳一下确定题目的方法。
(2)安排一种总结构
写实性的记叙文、小小说、小说、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通常有多种结构方式,如流水式、总述+分述式、倒叙式、画面式、平叙式、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式,大故事套小故事式,等等。
(3)铺出一条巧线索
记叙文、小说、散文,有时候可以安排贯穿始终的线索,大致有:以物为线,以心理情感变化为线,以行为转换为线,以某句话为线。可以有单线,也可以有双线、多线;有明线和暗线。
(4)设置一个主场景
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有时会很多,要确定重点的主要的,确定全文多少段落或层次,主要的重点的内容,集中在哪些段落或层次,比较具体地记叙、描写。
四、教学方法:
1.利用本专题教材部分的例子,并另选课本、课外叙述类文章例子编程读本或按教学进程分批印发。
2.充分调动学生用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来感受、理解。
3.利用文本性读本与PPT等课件,组织探究性学习与归纳
。
4.分项进行选材构思和写作训练,自我评改、小组评改、老师点评,通过一篇多次写、改或一个方面(方法)多次练习,加深感受和理解,熟化技能。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张
娟
2020.9.19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