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一中高二期中模块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化 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12 O: 16 N: 14
第I卷 (5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氢气与氯气化合
C.中和反应 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2. 一定条件下反应N2(g)+3H2(g) 2NH3(g )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小到8mol,则2min内N2的反应速率为 ( )
A.1.2mol/(L·min) B.1mol/(L·min) C.0.6mol/(L·min) D.0.4mol/(L·min)
3.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2H2(g)+O2(g)=2H2O(l) ΔH=-142.9kJ·mol-1
B.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C.2H2+O2=2H2O ΔH=-571.6kJ·mol-1
D. H2(g)+1/2O2(g)=H2O(g) ΔH=-285.8kJ·mol-1
4.对于反应:A+B=C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
A.升高体系的温度 B.增加A的物质的量
C.增加体系的压强 D.减少C的物质的量浓度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自发过程一定会导致熵增加
B.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都是放热反应
C.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能够发生并完成
6.在一定条件下将1mol的CO和水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时测得CO2为 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 ( )
A.0.6mol B.1mol C.大于0.6mol小于1mol D.大于1mol
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 + 2Y(g) 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 2 : 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 ③④
8.下列事实可证明氨水(NH3 ·H2O)是弱碱的是 ( )
A.氨水能跟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
B.铵盐受热易分解
C.0.1mol / L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D.0.1mol / L氨水的pH约为11
9. 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 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
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 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
10.在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 mol·L-1 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
A.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则:△H1<△H2
B.C(石墨,s)=C(金刚石,s) △H=+1.9kJ/mol,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NaOH(aq)+HCl(aq)=NaCl(aq)+H2O(l) △H= —57.4kJ/mol,则:含20gNaOH的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kJ
D.CaCO3(s)=CaO(s)+CO2(g) △H>0,△S>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12.对可逆反应4NH3(g) + 5O2(g) 4NO(g) +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 = 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 = 3v正(H2O)
13.两个极易导热的密闭容器A和B(保持恒温),容器A容积恒定,容器B容积可变,在温度压强和起始体积相同的条件下往A和B中分别充入等物质的量的NO2,发生反应 2NO2 N2O4 △H<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起始时,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关系是v(A)<v(B)
B.反应过程中,两容器内的反应速率关系为v(A)<v(B)
C.两容器内的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一定相同
D.反应达到平衡时,两容器内的压强关系是p(A)>p(B)
14.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
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的浓度 ④减压 ⑤加催化剂 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⑤⑥
15.国际石油价格多次上涨,为解决能源危机,现在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为发动机燃料,即在汽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以代替一部分汽油。已知热化学方程式:1/2C2H5OH(l)+3/2O2(g) = CO2(g)+3/2H2O(l) △H=-683.4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B.在25℃、101KPa时,生成1mol水时放出683.4kJ的热量
C.乙醇的燃烧热为683.4kJ/mol
D.C2H5OH(l)+3O2(g)=2CO2(g)+3H2O(l) △H=-1366.8kJ/mol
16.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SO2(g)+O2(g) 2SO3(g) △H= -QkJ·mol—1(Q>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同条件下,2molSO2和1molO2所具有的能量小于2molSO3所具有的能量
B.将2molSO2(g)和1molO2(g)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kJ
C.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该平衡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如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kJ,则此过
程中有2molSO2(g)被氧化
17.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 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K+、Na+、Cl-、NO3- B. Al3+、Na+、NO3-、Cl-
C. K+、Na+、Cl-、AlO2- D. K+、NH4+、SO42-、NO3-
18.常温下将体积都为10mL、pH都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至a mL和b 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均为5,则稀释后溶液的体积为 ( )
A.a>b B.a19. 对于可逆反应:下面图像对于平衡体系,mA(g)+nB (g) pC(g)+qD (g) H <0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
A.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扩大1倍,此时A的浓度变为原来的0.6倍,则m+nB.若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
C.若平衡体系共有气体amol,再向其中加入bmolB,当重新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
质的量等于(a+b)mol,则m+n>p+q
D.加催化剂或增大压强,一定能实现如图中a→b的变化
20. 常温下,甲、乙两杯醋酸稀溶液,甲的pH=a,乙的pH=a+1,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中水电离出来的H+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乙中水电离出来的H+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10倍
B.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需甲、乙两杯醋酸溶液的体积,10V(甲)=V(乙)
C.物质的量浓度c(甲)>10c(乙)
D.甲中的c(OH-)为乙中的c(OH-)的10倍
沂南一中高二期中模块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化 学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三、(本题共3个小题,共13分)
21.(2分)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已知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以NO2作氧化剂,反应生成N2(g)和气态的水,据下列的2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N2(g)+2O2(g)= 2NO2(g) △H= +67.7kJ/mol
N2H4(g)+O2(g)=N2(g)+ 2H2O(g) △H= -534kJ/mol
试写出气态肼(N2H4)与NO2反应生成N2(g)和气态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22.(4分)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在250C、101KPa时,1克甲醇(CH30H)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则能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1.00L 1.00mol/L H2SO4溶液与2.00L 1.00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23. (7分)某温度(t℃)时,水的KW=1×10-13,则该温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5℃,理由是 。
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L与pH=1的H2SO4溶液bL混合,
(1)若所得混合溶液为中性,则a:b= ;
(2)若所得混合溶液pH=2,则a:b= 。
四、(本题共2个小题,共14分)
24.(6分)
现有下列物质 ①NaCl晶体 ②液态SO2 ③纯醋酸 ④硫酸钡 ⑤铜 ⑥酒精(C2H5OH) ⑦熔化的KCl ⑧NaOH溶液
请用以上物质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属于强电解质且在上述状态下能导电的是 ;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3)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 。
25.(8分)
今有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回答下列问题。(用酸的序号填写)
(1)在同体积、同浓度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粒,在相同条件下产生H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同体积、同pH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粒,在相同条件下产生H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
(3)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三种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 如果取等体积的
0.1 mol·L-1的三种酸溶液,用0.1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
五、(本题共2个小题,共13分)
26.(7分)在一定条件下,xA + yBzC,反应达到平衡,试填写下列空白:
(1)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y、x之间的关系是 。
(2)已知C是气体,且x+y=z,加压时平衡如果发生移动,则平衡必
向 方向移动,且A、B的状态中至少有一种是 。
(3)加热后C的百分含量减少,则正反应是 反应(选填
“吸热”、“放热”)。
27.(6分)有两个密闭容器A和B,A容器内有一个移动的活塞能使容器内保持恒压,B容器能保持恒容。起始时向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入等量的体积比为2:1的SO2和O2的混合气体,并使A和B的容积相等。在保持4000C的条件下使之发生如下反应:
2 SO2+O2 2SO3。
(1)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A容器比B容器 ,A容器中SO2的转化率比B容器 。
达到(1)所述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数量不多的等量氩气,A容器化学平衡 移动,B容器化学平衡 移动。
(3)达到(1)所述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达到平衡时,A容器SO3物质的量分数 ;B容器中SO3的物质的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不变)
六、(本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28.(10分)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 0.3 mol的CO和0.3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和800℃的条件下加热,发生如下反应:
CO(g)+H2O(g) CO2(g)+H2(g);
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右图:
(1) 根据图上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v(CO)= mol/(L·min);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K= 。
(2) 不能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 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②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③ 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3) 如要一开始加入0.1 mol的CO、0.1 mol的H2O、0.2 mol的CO2和0.2 mol的H2,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c(CO)=________________mol/L。
(4) 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请结合(1)中的计算结果回答,如果升高温度该反应平衡向 方向移动。
沂南一中高二期中模块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D 2.C 3.B 4.A 5.C 6.C 7.A 8.D 9.D 10.B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C 12.A 13.B 14.B 15.D 16.D 17.A 18.A 19.B 20.C
三、本题共13分
21. (2分)2 N2H4(g) + 2NO2(g) = 3N2(g)+ 4H2O(g) △H= -1135.7kJ/mol
22. (4分) CH3OH(g)+3/2O2(g)=CO2(g)+2H2O(l)△H= -725.76kJ/mol
△H=-57.3kJ/mol
23、(7分) 大于;(1分) 水的电离吸热,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KW增大(2分) (1)10:1 (2分) (2)9:2(2分)
四、本题共14分
24.(1)⑦ (2)③ (3)② (每空2分)
25.(1)b>a=c, (2)c>b=a, (3)c>a>b ,b>c=a 。(每空2分)
五、本题共13分
26.(7分)(1)x+y>z (2分) (2)逆反应,(1分) 固态或液态(2分)
(3) 放热(2分)
27. (6分)(1)短, 大 (2)逆反应方向,不 (3)不变,增大(每空1分)
六、本题共10分
28.(10分)(1)0.003 1 (2) ①②④
(3)0.03 (4) 逆反应 (每空2分)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