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 讲义(含解析)——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怀疑与学问》 讲义(含解析)——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8 19: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作品梗概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原文阅读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知识点
字音词义
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
视察:察看。
轻信:轻易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文意理解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 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 例?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 用分析法。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 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 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如何理解第六段开头这句话?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 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 阐述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7.“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 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8.“古今科学……”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人类文明史 上的作用。
四、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巩固练习
一、基础训练
一、选择正确的一项
1.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第四段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这”指代的是
[    ]
A.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C.对传说提出问题
D.不轻信传说
3.“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    ]
A.正确 ?不正确
B.事实 ?非事实
C.没有所指,只是说明有一番事前思索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并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________和________。
2.这段话中11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
5.举例说明本段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4分)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是建设在对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3.(1)下列作文本文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B.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有怀疑精神。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请说说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名言独立成段,能引起读者关注并深入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14.请简析第④⑤两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4分)
?
15.第⑥段中加点词语“一切”,表述是否过于绝对?为什么?(3分)
?
16.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这句?为什么?(2分)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
?
?
答案:
参考答案
?
一、1.D  2.B  3.B
二、1.承上启下(略)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与①句是总分关系,层层深入 ?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⑥⑦⑧句同①句是总分关系,⑥句叙,⑦⑧句举例,叙例结合。
4.“这样”指代的是前面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5.(略)

13.(1)A
(2)①引用我国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论述,点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②借名言自然引出本文所要论证的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③两句名言同时作为理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第④段论证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以及怀疑精神对于辨伪去妄的意义价值,而第⑤段是承接第④段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精神读书治学(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先阐明意义,后指导行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因此,④⑤段是层进关系。此外,第④段首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是承上启下句,第④段紧承第③段的论述,③④段联系紧密。因此,④⑤段不能调换。
15.不绝对。因为前文已充分论述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因此,只要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即“所有”,更比“所有”多了强调的意味。
16.不能。因为陈献章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他的名言不能照应前文“许多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中的“大哲学家”。并且,笛卡尔的名言和戴震的事例从中外两个角度更全面有力论证观点,更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陈献章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