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作者生平简介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到黄州(湖北),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广东),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背景介绍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说这是在讥讽皇帝没有能力教导、监督臣属
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是在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新党藉此指控苏轼“大逆不道”,非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怀古诗词(诗):一般以历史陈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方式实现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咏史抒怀等目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诗。词上阙绘长江,咏赤壁;下阙怀周瑜,伤己身。全词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
上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长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就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思考并讨论:
2.品味诗人写景中用字的妙处.
江山如画
大
江
乱
石
惊
涛
“雪”
思考并讨论:
品味诗人写景中用字的妙处.
江山如画
乱石
惊涛
“雪”
—
穿
—
拍
—
卷
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勾画出一幅雄起壮丽的雪浪图。
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耸
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写出了江水汹涌
突出了波涛力量
岸边岩石之险怪
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当年赤壁之战壮阔场面;
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承上启下。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
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物?请同学们找出
诗中具体描写周瑜的句子,
分析其形象。
小
乔
初
嫁—
雄
姿
英
发—
羽
扇
纶
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威武英俊
气宇不凡?
风度翩翩
娴静儒雅
指挥从容
战功卓著
周瑜
个
人
档
案
周
瑜
苏
轼
年
龄
婚
姻
外
表
职
位
际
遇
周瑜:
年龄:年轻有为
婚姻:小乔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个人档案
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己,感慨万千。词人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功名未就、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年轻有为、名垂青史。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但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
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