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1课时
第2课时
21
智取生辰纲
填一填
____________智押生辰纲
____________智取生辰纲
杨志
晁盖、吴用
读一读补充过的题目,用重音表示你对题目的理解。
课
题
导
入
第1课时
想一想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
情节
环境
题目“智取生辰纲”交代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交代了故事情节。
读一读
整
体
感
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忒
嗔
干
系
怨
怅
逞
办
勾
当
忒
嗔
干
系
怨
怅
逞
办
勾
当
tuī
chēn
ɡān
chànɡ
chěnɡ
ɡòu
dànɡ
掌握字词
杨志为了重回朝廷而接下了护送生辰纲的重任。为了避免不测,他处处小心。开始趁凉行路,后来到了荒凉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却得不到军汉的理解。最后,
复
述
故
事
连老都管、虞候都开始抱怨,于是军汉们便不听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的树林里休息。这时,扮作商人的晁盖等人出现了。随后,白胜也挑着白酒上了山岗。军汉们想买酒,但杨志怀疑酒里有蒙汗药,不让买,白胜便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晁盖
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让杨志放松警惕,并借舀酒作掩护,向酒里下药。见他人喝酒无事,杨志开始放松警惕,同意买。但白胜却不肯卖了,这使杨志等人彻底放松了警惕,买到酒后开怀畅饮,最终全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
1—7
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
)
8—14
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梳
理
情
节
思考:这篇小说中存在着几种矛盾?这这几种矛盾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次要矛盾:杨志与军士、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要快与要慢、要走与要休、要喝酒和不准喝酒的矛盾。
两种矛盾
作用: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写次要矛盾是为写主要矛盾做铺垫。这些不同的矛盾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主要矛盾:杨志智押生辰纲和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小说以“生辰纲”
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
暗线:
杨志智押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晁盖、吴用等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晁盖、吴用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事先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汉如何闹别扭,如何鞭打众军汉,老都管如何掣肘,虞候如何进谗言,以及军汉们如何埋怨,读者的目光
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然有内部不和,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但吴用的妙计一直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读者也如坠入云雾,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
里被下了蒙汗药。
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托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果
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确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可见,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效果会大不一样。这样的写法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后的写作中去。
一是课文题目高度概括了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小说节选部分紧紧围绕“生辰纲”的争夺展开故事情节。
二是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之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后一部分
课
堂
小
结
是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
三是小说构思精巧,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
板
书
设
计
智取生辰纲
生辰纲
智押
(明线)
中计
上路
失纲
杨志
智取
(暗线)
众好汉
施计
定计
劫纲
第2课时
问
题
探
究
杨志之“智”
梁中书手下兵马众多,为什么杨志只选了11个士兵,还扮为普通的商人?
思考、讨论:
杨志在离京五七日后为什么对赶路的时间进行了调整?
时间调整后,杨志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尽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走呢?
智藏行踪:为了掩人耳目,少带士兵,还扮为普通的商人,悄悄赶路。
智变行程:“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说明他小心谨慎,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
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智选路径:“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强人也不愿走。
晁盖、吴用之“
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吗?
思考、讨论: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3)“天时”“地利”
起作用后,晁盖、吴用等人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4)小说中,还有哪些矛盾也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这一行押运生辰纲的军卒怎能不想喝一口酒来解渴。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首先是一个偏僻的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不容易被外人觉察。其次,那一片树林遮掩了取药、下药的过程。最后,吴用等众好汉事成之后,又巧妙以这片树林为掩护,迅速地撤出了黄泥冈。
智用人和——
①伪装客商——瞒天过海
②林中休息——以逸待劳
③送与枣子——笑里藏刀
④不肯卖酒——欲擒故纵
⑤刘唐偷酒——声东击西
⑥吴用下药——混水摸鱼
智用矛盾——小说中,有如下矛盾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
①天气炎热与人须忍受的矛盾。当时的天气之炎热,不必说普通行人难以忍受,就连吴用等人也备受的煎熬,更何况杨志这一伙还要押运生辰纲的人。
②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
众所周知,在押运生辰纲的过程中,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杨志因为要保护生辰纲的安全而不得不得罪所有的押运者。虽然在烈日下行走是为了保证押运任务的安全完成,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杨志
内心的苦衷;虽然杨志不让他们喝酒是为保证他们不受“非法”客商的侵害,但是他的部下却不能理解;虽然杨志在红枣商贩喝酒后仍然不相信酒是安全的,但此时他却再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自己的队伍了,于是悲剧发生了。
为什么杨志如此小心,最终还是失败了?
客观原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乃是不义之财。并且去年的生辰纲就被劫走,至今查无下落。生辰纲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另外,根据晁盖、吴用智取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准备
很充分,团队协作好。所以客观上基本决定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主观原因:杨志尽管精明、谨慎,但自况武艺高强,使他至少有以下几点失误:一是过于相信依靠自己的武功即可打遍天下,没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二是急功近利、粗
暴蛮横,不作沟通,不听取意见。三是不讲策略,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都管和虞候。四是不坚持行事原则,盲目从众。
手
法
探
究
作者在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1)间接描写:反面衬托,如用吴用的计谋高明反衬杨志的棋差一着;侧面衬托,如用众军士、老都管和虞候等人的怨声载道侧面衬托杨志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2)直接描写:行动描写,如“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语言描写,如杨志与虞候、老都管、军士们的对话;心理描写,如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胡乱容他买碗吃罢”;神态描写,如“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小说也穿插了一些环境描写,这有何作用?
(1)烘托气氛:如白胜的唱词“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可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可提供当日天气情况,烘托一种热得令人烦燥的气氛。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热”,军士不走,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性格显露无遗。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
十分大热”,突出天气炎热,表明押送生辰纲途中的艰辛,为下文写从军汉不听杨志劝告,执意去冈上休息并买酒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请同学们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现代社会作比较,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探讨小说中英雄人物行为的价值与不足。
价值
北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按照现代社会价值观
小说赞美了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不足
课
堂
总
结
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后世的农民起义军从中受到了鼓舞,文学艺术作品从中得到了艺术启迪。
板
书
设
计
智取生辰纲
智
两条线索
智押
变更起止时辰
坚持冒热前行
提防陌生商人
智取
布下迷阵
设置诱饵
巧投迷药
黄泥冈(交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