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单选题
1.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5m,则物体(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D.?每秒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
2.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
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B.?小球从
点运动到
点用时
C.?小球从
点运动到
点通过路程
???????D.?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
3.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建议每天行走6000步.陈老师喜爱环绕白云湖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四十分钟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6km/h,65cm??????????????B.?1.5km/h,1.2m??????????????C.?6km/h,20cm??????????????D.?15km/h,0.6m
4.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km/h?????????????????????????????B.?70km/h?????????????????????????????C.?50km/h?????????????????????????????D.?40km/h
5.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用到的是(
???)
A.?天平????????????????????????????????B.?量筒????????????????????????????????C.?弹簧测力计????????????????????????????????D.?刻度尺
6.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
~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D.?5s~7s内,小车做加速运动
7.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
A.?火箭刚起飞???????
B.?顶足球???
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
??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
8.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先到达终点,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
C.?????????????????????????????????????????D.?
9.一个骑自行车沿水平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路程是4m,则(??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1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B.?13.60m/s??????????????????????????C.?14.78m/s??????????????????????????D.?14.17m/s
11.某人上山的平均速度为3km/h,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5km/h,则此人上下山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4km/h????????????????????????????B.?3.75km/h????????????????????????????C.?3.5km/h????????????????????????????D.?4.5km/h
12.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紙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这个现象主要用来说明(??
)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B.?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二、填空题
13.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的过程中,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时,则在全程内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14.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15.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___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________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________球的运动。
16.如图所示的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要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________(选填“正”或“反”)比。若测得气泡从0到
,所用的时间为
,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速度为________
。
17.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经三个不同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________路段(填“上坡”、“下坡”或“平直”).
18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__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三、综合题
19.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t;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t.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④
20.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次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计时钟每格1s)。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该次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m/s;
(3)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造成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若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选“大”或“小”)。
21.1589年的一天,年仅25岁的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他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同时落地。看到这个历史故事,爱思考的小丽同学想知道物体由高处静止下落,落地所用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小丽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的实验器材有:三个不同金属球、天平(测量质量)。
(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小丽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有皮尺和________。
(2)1589年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否定了小丽同学的猜想________。
(3)小丽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实验序号1和2,得出的结论是:质量和材料都相同的物体,静止下落的高度越高,落地所用的时间越________。
实验序号
材料
物体质量(kg)
下落高度(m)
下落时间(s)
1
铁球
1
20
2.02
2
铁球
1
30
2.47
3
铅球
1
20
2.08
4
铅球
2
20
2.06
(4)剩下的一个猜想应选择哪两个实验序号比较来证明: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解:物体的速度:
=0.25m/s,说明该物体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在这一分钟内,可以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在1min内,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A.
小球相对于桌面有位置的变化,故小球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2个时间间隔,用时2×0.1s=0.2s,B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8cm,C不符合题意;
D.
AD之间的距离为s=30cm=0.3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0.3s,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
=1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由题可知:步行时间t=40min=
,路程s=4km
所以陈老师行走的速度
v
?.
一步的长度为?
,最接近于65cm。
故答案为:A.
4.【答案】
B
【解析】解: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5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4个间隔距离):s=4×50m=200m,汽车的平均速度:v=
=20m/s=72km/h,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
D
【解析】根据速度的公式
可知要知道物体的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故答案应该选D.
故答案为:D
6.【答案】
A
【解析】A.
由图象可知,在0
~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
=0.4m/s
,
故A正确;
B.
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
≈0.86m/s
,
故B错误;
C.
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
,
小车是静止的,故C错误;
D.
由图象可知,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
C
【解析】A,火箭刚起飞时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顶足球时足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了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匀速运动是一种平衡状态,汽车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变,C选项符合题意;
D,小钢球做曲线运动时方向和速度都在不断变化,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
C
【解析】AB、两图显示的是甲、乙两人所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AB不符合题意
C、中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的平均速度较大,C符合题意;
D、中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较大,乙的平均速度较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
C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就能解答此题.根据速度公式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
,A不符合题意,
B、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
,B不符合题意,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
,C符合题意,
D、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
D
【解析】由图示分析可知,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6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1=vt1=340m/s×0.16s=54.4m;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0.12s,在这个时间内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2=vt2=340m/s×0.12s=40.8m;故可得汽车通过的路程为s=s1-s2=54.4m-40.8m=13.6m,所用的时间为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t=13.6m/0.96s=14.17m/s,
故答案为:D。
11.【答案】
B
【解析】解:设上山的路程是s,
因为v=
,
所以运动时间:
t上==
,
t下=?=
,
全程的平均速度:
v==3.75km/h;
故选B.
12.【答案】
B
【解析】在扬声器上撒些碎纸屑,播放音乐时,纸屑会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速与频率的关系、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乐音与噪声的区别。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
40km/h
【解析】解:设总路程为2s,则前一半与后一半的路程都是s,
∵v=
,
∴运动时间:
t1=
=
,
t2=
=
,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
=
=40km/h;
故答案为:40km/h.
14.【答案】
变速;1.6
【解析】由频闪照片可以看出,苹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它做的是变速运动;
照片上A与B有3个时间间隔,即时间为
,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
故答案为:变速;1.6.
15.【答案】
甲;乙;甲
【解析】根据图(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乙球运动得快。(b)图中,s与t成正比,因此图b描述的是甲的运动状态。
16.【答案】
慢;正;0.08
【解析】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这样可以延长气泡运动的时间。小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则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这个过程中气泡的速度为
17.【答案】
上坡
【解析】已知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设每一路段的长度为s,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
,由
可得,
三路段行驶时间之比
,
某人行驶全程共用时间t=12:00-8:00=4h,
因此上坡时间
,
上午8:00从起点出发,所以
,
因此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上坡路段。
故答案为:上坡.
18.【答案】
0.5;7.50(7.49-7.52);0.15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出现了5次影像,则所用的时间:
左侧A点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B点与7.50cm对齐,所以AB段路程为7.50cm;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19.【答案】D
【解析】解答: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①错误;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②正确;A→C中,因为SAC=3a,tAC=2△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
,③正确;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④正确;所以正确结论为②③④;
故选D。
20.【答案】(1)v=
(2)0.1
(3)时间;小
【解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用的时间:t=5s,s=50cm=0.5m,全程的平均速度:v=
=
=0.1m/s;
3)实验时,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
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
21.【答案】(1)秒表
(2)三
(3)长
(4)1和3
【解析】(1)为了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丽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有皮尺和秒表。(2)有题目材料信息可知,1589年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否定了小丽同学的猜想三。(3)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实验序号1和2,得出的结论是:质量和材料都相同的物体,静止下落的高度越高,落地所用的时间越长。(4)为了验证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则需要保证物体的质量和下落高度均相同,故应选择序号1和3比较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