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眼睛和眼镜镜—(广州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word版 带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4 眼睛和眼镜镜—(广州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word版 带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8 19: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州市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眼睛和眼镜镜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B.?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D.?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2.六月六日被定为全国“爱眼日”,让我们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用眼不正确或长期玩手机的学生看远处的物体时,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甲所示),矫正时需要佩戴图中的哪种透镜(
??)
A.????????????????????????????????????B.????????????????????????????????????C.????????????????????????????????????D.?
3.以下情景可以用光的反射现象来解释的是(??

A.?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起火????????????????????????????????B.?海市蜃楼
C.?平静的水面映出蓝天白云????????????????????????????????????D.?近视眼患者配戴眼镜矫正视力
4.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A.?二维码是光源????????????????????????????????????????????????????
?B.?摄像头相当于远视眼镜的镜片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5.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远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6.下列关于透镜的应用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像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放大作用
7.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8.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保持如图中的蜡烛和凸透镜的不动,将光屏移到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如果把凸透镜看成人的眼睛,光屏所在的位置看成视网膜的位置,则此时的成像情况相当于________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A.?近视眼???????????????????????????????B.?远视眼???????????????????????????????C.?正常眼睛???????????????????????????????D.?老花眼
9.下列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的解释正确的是(????

A.?“猴子捞月”故事中,水中出现月亮是光的折射现象??????????
B.?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C.?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10.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决定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视角越大,所成像越大,眼睛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大小不仅跟物体大小有关,还跟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下面四种情况中,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A.?站在20m远的1.6m高的人??????????????????????????????????B.?一棵18m远1.7m高的小树
C.?20m远的1.7m高的栏杆??????????????????????????????????
????D.?40m远的1.8m高的竹竿
11.视觉的形成部位在(??

A.?眼????????????????????????????????????B.?视网膜????????????????????????????????????C.?感受器????????????????????????????????????D.?大脑
12.人在水中看不清水中的物体,但戴上潜水镜后就能看清了,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人眼只适宜在空气中看东西
B.?在水中睁眼看东西时,水进入眼中影响视力
C.?水中光线太弱,射入眼睛的光线太少,人无法看清物体
D.?光从水中射入眼中和从空气中射入眼中折射情况不同,致使物体射来的光线无法会聚到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
13.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眼球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________透镜。视力正常的人看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
14.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佩戴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15.星期天,雨后天睛的午后,滇池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在阳台看书的小丽发现后拿出手机对彩虹拍照,此时彩虹在手机上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小丽平时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了近视眼,此时戴上眼镜才能看清远处的彩虹,则小丽的眼镜镜片是用________透镜制成的。
16.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使眼睛的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________(选填“强”或“弱”),成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从而形成近视眼,为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由________透镜片做的眼镜。
17.眼晴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看物体时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________的实像(填像的性质)。若不注意用眼,就会患上近视,现在针对近视有一种治疗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增强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_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18.老花镜的镜片是________透镜,它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用m作为单位)的倒数乘以100.小明拿着爷爷的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拿一张纸在老花镜下面来回移动,纸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时距老花镜25
cm,则小明爷爷的老花镜的度数是________度.
三、实验探究题
19.某小组用一组眼睛模型、一个能发出平行光束的光源和几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和凸透镜来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如图所示,其中凸透镜相当于角膜和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1)用平行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图中近视眼的是________模型(填“甲”、“乙”或“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为矫正远视眼,应在模型前加一个合适的________透镜。
20.阅读《可调式眼镜》回答。
可调式眼镜
?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图1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图30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2甲所示。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图2乙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30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
为探究可调式眼镜的矫正效果,首先要确定以下程序和标准:
选定同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选定远、中、近三个观察位置,用S表示观察位置到树的距离,如图3甲所示;用D表示看到树的清晰程度,清晰程度分为清晰、不清晰、模糊三个等级,如图3乙所示。
小京和小贝视力不同,没有佩戴眼镜时,小京在近处看树“清晰”,在远处看树“不清晰”;小贝在远处看树“清晰”,但在近处看树“不清晰”。
小京和小贝佩戴眼镜后,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调节镜片中的液体处于初始状态。
②选择不同观察位置,观察树,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③改变镜片中液体的含量,重复步骤②。
小京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部分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2
﹣1
0
1
2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不清晰
模糊
表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2
﹣1
0
1
2

不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两位同学对可调式眼镜有了新的认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1)调节眼睛晶状体形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不同亮度的物体
B.不同颜色的物体
C.不同距离的物体
D.不同大小的物体
(2)为了使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3)为了使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21.小明在实验室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小明将透镜正对太阳光,当移动光屏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好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
(3)小明用该透镜进行实验,他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导致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更________(选填“强”或“弱”),所以近视眼用________透镜来矫正.
(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C,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D,观察实验现象,他发现像D比像C变大了,则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f′________?f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之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蜡烛应向________移动;由实验可知:当用变焦照相机拍照时,如果想使被拍摄景物的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________些.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AC.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则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D.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增强,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则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
A
【解析】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故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解:A、光在通过凸透镜后会会聚于一点,这是光的折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平静的水面映出蓝天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符合题意;
D、近视镜是凹透镜,近视眼患者配戴眼镜矫正视力属于光的折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
B
【解析】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A项不符合题意;
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B项符合题意;
C.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C项不符合题意;
D.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黑色部分吸收所
有光线,故黑色部分不反射色光,而白色部分能够反射所有色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
C
【解析】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图乙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丙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图甲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丁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综上分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B
【解析】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作用的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时,光屏上要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被照者须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B符合题意;
C.当用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须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地图需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才可以,C不符合题意;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视为平行光的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于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
B
【解析】近视眼睛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
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走近视眼睛,会聚的程度会加强,像会前移,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
A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在74cm位置;保持如图所示中的蜡烛和凸透镜的不动,将光屏移到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因物距和焦距不变,所以清晰的像仍然在74cm位置;如果把凸透镜看成人的眼睛,光屏所在的位置看成视网膜的位置,则此时的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像在74cm位置,而“视网膜”在80cm位置),为近视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故答案为:A.
9.【答案】
D
【解析】A、“猴子捞月”故事中,水中出现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A不合题意;
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不合题意;
C、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所以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矫正近视眼,C不合题意;
D、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上衣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观众看到她的上衣呈红色,蓝色裙子只反射蓝光,所以红光照在蓝色裙子上,裙子呈黑色,D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解析】解:因为距离物体越近,视角越大,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所以4个选项中,20m远的1.6m高的人,1.7m高的栏杆,40m远的1.8m高的竹竿都不如一棵18m远1.7m高的小树距离近,故这棵18m远的小树,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解: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如图所示:
故选D.
12.【答案】
D
【解析】人在水中看不清水中的物体,但戴上潜水镜后就能看清了,光从水中射入眼中和从空气中射入眼中折射情况不同,致使物体射来的光线无法会聚到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故选D。
13.【答案】
凸;倒立
【解析】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人看物体时,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倒立。
14.【答案】
凹;实
【解析】矫正近视眼利用凹透镜,正常的眼睛,在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凹;实。
15.【答案】
色散;缩小;凹
【解析】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拿出手机对彩虹拍照,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形成了近视眼,近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
16.【答案】
强;前方;凹
【解析】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而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以长时间用手机玩游戏容易使眼睛的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增强,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眼。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17.【答案】
凸;倒立;发散
【解析】解: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使晶状体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通过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可使其折光能力变弱些,也就是增强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这样像又能成在视网膜上了。
故答案为:凸;倒立;发散。
18.【答案】凸;400
【解析】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根据题意可知,老花镜镜片的度数=
=400度。
故答案为:凸;400.
19.【答案】
(1)乙;f丙>f甲>f乙
(2)凸
【解析】(1)图甲,光线经过凸透镜正好汇聚在玻璃后壁,说明物体能正常成像在视网膜上,故甲是正常的眼睛;
乙图物体不能正常成像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所以乙是近视眼模型;
丙图物体不能正常成像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后面,所以丙是远视眼模型;;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由图可以判断,三个凸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f丙>f甲>f乙;(2)物体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矫正远视眼,就要对光线进行会聚,成像前移,即需要配戴凸透镜矫正。
所以为矫正远视眼,应在丙模型前加一个合适的凸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20.【答案】
(1)C
(2)C
(3)A,B
【解析】解:(1)由“可调式眼镜”的原理可知,可调式镜片,通过眼部肌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焦距变短,反之亦然;帮助我们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故答案为:C;(2)由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可知,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时,对应的是滑块位于标尺上﹣1,则由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时,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
故答案为:C;(3)由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可知,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时,对应的是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则由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
故答案为:AB;
故答案为:(1)C;(2)C;(3)AB。
21.【答案】
(1)10.0
(2)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3)右;投影仪
(4)强;凹
(5)大于;右;大
【解析】解:(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这说明光通过凸透镜后为平行光,所以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3)由图可知,把蜡烛放在图乙所示A位置时,u=40cm-25cm=15cm,2f>u>f,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所以光屏应向M点的右侧移动,光屏上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
(4)近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人眼更凸,导致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更强,因此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近视者应该佩带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以便看清远处的物体;
(5)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由图可知,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A,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焦距为f的凸透镜:物体离凸透镜30cm处,30cm>2f,所以,15cm>f,即f<15cm.当用另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但这个像B比像A变大,那么像距比原来的像距也大了;由此可知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距比原来凸透镜的焦距要大;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2f>u>f,物体离凸透镜30cm处,2f′>30cm>f′,所以焦距为f′的凸透镜:30cm>f′>15cm,所以,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焦距为f的凸透镜,即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
f′>f.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增大了像距,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就要减小物距,则蜡烛应向右(或透镜)移动,照相机和被拍照的物体保持不变时,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或变长),物距相对减小,像距要增大,像会变大;照相机的焦距减小时,物距相对增大,像距要减小,像会变小,所以如果想使被拍摄景物的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大些.
故答案为:(1)10.0;(2)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3)右,投影仪;(4)强;凹;(5)大于,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