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大气的运动及三圈环流的形成
师大附中高新校区 刘强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气现象。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结合热力环流和高空风、近地面风的原理,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3.进一步掌握用图、绘图技能,熟化图文互译的学习方法。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1、3、4、2
受热
冷却
(1)图中1~4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用箭头,绘出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运动状况。
(3)判断图中A点与B点的受热状况。
自我检测
等压面:在地图上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
等压线:在地图上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气压:大气压强,指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注意: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下高上低
热力环流
若地表受热均匀
A
B
C
等压面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A
B
C
受热
冷却
冷却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A
B
C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A
B
C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使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归纳总结
热力环流
规律探究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A
B
C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A′
B′
C′
①垂直方向上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
②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不同高度上的高压
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
③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下高上低
④在水平方向上,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⑤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高低低”
归纳总结
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上升气流
市区
郊区
郊区
由郊区流向市区
由郊区流向市区
A
B
想一想:排放废气的工业企业应该布局在A处还是B处,为什么?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B
强化训练
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摩擦力:阻碍大气运动的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太阳辐射的纬
度差异
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水平运动原理
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课堂小结(共53张PPT)
欢迎各位专家光临指导!
名人励志名言: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如果有努力、决心和远见,凡事皆有可能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举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制风向。
3、根据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理推导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形成。
学 业 水 平 测 试 复 习
-必修Ⅰ2.3大气环境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B A C
等
压
面
P1
P2
P3
注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B A C
等
压
面
冷却
冷却
受热
受热
近地面
高空
冷却
冷却
B
A
C
?
?
?
?
?
?
?
?
?
?
?
?
高
低
低
高
低
高
注意:高低压都是相对而言的。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B A C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
2.总结规律:
判读特定季节近地面的性质(海洋、陆地)
热
冷
冷
高
低
低
低
高
高
气压与等压面的关系
同一海拔,等压面向高处凸的地点气压高,相反气压低。
判定近地面气温,气压的关系
气压分布规律:
1.下列热力环流图,画法正确的是( )
2.规划在图中布局化工厂,最合适的位置应选在( )
D
A
A
B
C
D
课堂练习
3.读北半球某地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图,回答:
(1)B地的气温比A地___(高或低)
(2)C处的气压比D处___(高或低)
(3)若此图为北半球夏季等压面图,则A为____
B为____(海洋或陆地)
高
高
海洋
陆地
能力拓展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的
垂直运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动——风
1030
1020
1010
(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
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
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hPa)
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风向平行等压线
(hPa)
1000
1005
1010
1015
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1、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1),风向正确的是:[ ]
练习:
图1
A
练习:
2、1) 画出北半球A、B、C三地的风?并说明风向。
1000
A
B
C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1012
1014
1016
2) A、B两地,何处风力最大?并说出理由。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B A C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赤道
南极
北极
动手: 请大家做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环流圈:
0
30 N
60 N
90 N
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总结:
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赤道
南极
北极
赤道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思考:冷暖两股气流相遇,会发生什么情况
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三圈环流
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为热力因素所致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动力因素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地东风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地东风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和风带(6个)
90°
0°
30°S
30°
60°N
60°
90°
有强烈的上升气流是形成降水的条件之一,图中各字母中两个多雨带是
A
B
C
D
AC
3
4
盛行西
副热带高
极地高
中纬度近地面为 风带,30°纬线附近为 气压带;两极地区因为寒冷气流下沉形成了 气压带。
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中,有 个是由于热力作用形成的,有 个是由于动力作用形成的;
知识巩固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 ( )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c
c
巩固练习
3、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双选) ( )
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 )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AB
B
课下思考回忆:
1、如果“太阳直射点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一种什么状况?
2、如果“地球表面性质不均一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又是一种什么状况?
亲,下课后记得做今天的作业哦!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 刘洋
思考二
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
这样是否还是形成单圈环流呢?全球大气又是如何运动的呢?
山谷风
理想状态下的地球表面的“单圈环流”
赤道
南极
北极
赤道
思考1: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没有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大气如何运动?
低纬环流
假设
1.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2.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地东风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和风带(6个)
亲,你还记得什么是热力环流吗?如果不太清楚了,下面记得好好听课哦!
有木有
”:“亲,告别日日逃,分分慌,秒秒惊的痛苦吧,赶紧预订哦!”“全国入狱免费包邮哦!”
亲,请按交通信号灯通行哦
给力 伤不起神马都是浮云 此处省略一万字
你学,或者不学习,考试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你背,或者不背题,范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愿,或者不愿意,分数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上我的自习,或者,让题住进我脑袋里;默然 复习;寂静 背题…
每周上七天班的人你伤不起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受热
近地面
高空
冷却
冷却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B
A
C
?
?
?
?
?
?
?
?
?
?
?
?
高
低
低
高
低
高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注意:高低压都是相对而言的。
陆地
海洋
白天
陆地:增温快
海洋:增温慢
海风
夜晚
陆地:降温快
海洋:降温慢
陆地
海洋
陆风
城市风
受热
近地面
高空
冷却
冷却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B
A
C
?
?
?
?
?
?
?
?
?
?
?
?
高
低
低
高
低
高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注意:高低压都是相对而言的。
3.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D、F气压值高低
(2)比较C、F气压值高低
地面
高空
等压面
1030
1020
1010
(hPa)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内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
1.地表性质均一 2.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假设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0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全球的七个气压带
全球的六个风带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意义:
水热输送
水热交换
天气气候
水热分布
调整
1942年,日本搞了一次“风战”。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动员”学生制作“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空(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45°N、40—60°N),两三天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防不胜防。美国政府莫明其妙,为捉拿纵火“怪客”,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
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