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
考纲内容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内容解读
厚度2000到3000千米,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气的作用
保护作用:使地球生物存在环境更安全
维持地表温度:15℃左右,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存在
形成各种天气现象,改变和塑造地表形态
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
离
层
高层大气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北
山地同一
海拔高度,七月温度高,一月温度低
2100
北
夏
低
1
高
1.5
逆温现象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
逆温层
补充知识:逆温现象
1 、 辐射逆温
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增强,随着地面温度的降低,地面辐射减弱, 地面大气迅速冷却,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一天中逆温层在黎明时最厚。逆温层冬厚夏薄。易出现于中高纬地区,是最常见的逆温类型。
2、 地形逆温
是局部地形条件引起的,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倒置的现象。
3、 锋面逆温
是暖空气运移到冷 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如果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度差较大,则形成逆温。
4、 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平流雾
B
C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特点: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稍
太阳辐射 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 7%(包括X射线和r射线) 50% 43%
波长(微米) 小于0.175 0.175~0.40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 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 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夏天走过水泥路面和草地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如果地球表面为匀质表面,还会有这种差异吗?
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
下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光线集中—大气削弱少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光线分散—大气削弱多
大气上界
地 球
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大气吸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果农夜晚燃烧柴草,防止霜冻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它会使地面增温
有效辐射一般总是正的,即地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中地面损失热量,大气得到热量。
白天太阳辐射能量超过有效辐射,地面增温;夜晚无太阳辐射,有效辐射的结果使地面降温。
若天空布满云且湿度高,大气逆辐射将增强而有效辐射将减少,故阴天夜间地面降温少;若天气晴朗干燥,有效辐射强烈,夜间地面将迅速降温,在小风或无风条件下常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称辐射逆温。
逆温在黎明时最强,日出后逐渐消失。这种逆温与大气污染关系最密切。
气温及其变化
概念: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即1.25~2.00米, 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
测量:气温有平均气温(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一、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B
B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城市西侧的等温线向南弯曲,乙城市所在地区的等
温线向西弯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地形
C. 纬度位置 D. 大气环流
8.图中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壤盐碱化 B. 土地沙化
C. 水土流失 D. 酸雨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dili/38588.htm
图6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丁地的气温最有可能是
A.-1℃ B.3℃
C.7℃ D.9℃
14.图中甲、乙、丙三地等温线出现了较大的弯曲,下列原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A.洋流 B.地形
C.海陆差异 D.自然带差异
A
D
C
三、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较差问题
全年皆夏。高纬度地区冬季白昼短、太阳低,夏季昼长且太阳高;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变化小:纬度越高,气温的日较差越小。白原因是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4)山地与高原气温年较差较平原地区小;山峰日较差最小,平原次之,高原最小。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