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随堂练——4章多彩的光提升练习(word版 带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随堂练——4章多彩的光提升练习(word版 带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8 19: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章多彩的光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2.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则平面镜则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3.一束发散光线通过某透镜后仍为发散光,则该透镜一定为
(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无法确定
4.小明在岸上看见鱼在水中游玩,看到的“鱼”是(  )
A.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舞台激光束
B.错位的“铅笔”
C.反光镜中的像
D.水中的“倒影”
6.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向后折转板F
B.沿ON向后折转板E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
7.成语“立竿见影”中“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8.下列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雨后绚丽的彩虹
B.彩色电视机画面
C.色彩丰富水彩画
D.五光十色霓虹灯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那么
?
A.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会成清晰的像
B.利用成像特点可制成照相机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0.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在台灯上都装有一个灯罩,它能使灯泡射向上方的光线向下照射,以提高照明的效率,这利用了光的________(选填“沿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现象,被台灯照到的桌后面会留下一段阴影,这是由于光________(选填“沿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造成的,人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灯下被照亮的白纸,是的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12.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________,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________
“三基色”光组成的,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__色.
13.为了描述光的传播情况,通常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________表示光的传播________
和________
.光线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们建立的一种________
模型.(选填“理想”或“猜想”)
14.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填“前”或“后”),需要佩戴?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15.射击瞄准时应做到“三点一线”,是运用了光的________;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镜中花,水中月”指的都是________成像.
16.站在河边看到清澈水中的游鱼和山的倒影,实际看到的是鱼的_______像和山的_______像,前者是由于光的_______造成的,后者是由于光的_______造成的。
17.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小明让一束激光沿白纸板照射,把手指头放于S点时刚好接收到红色的亮点.然后将玻璃砖放于白纸板上,激光经玻璃砖向右侧照射,如图所示.他将手指头放于______选填“A点”“B点”或“S点”才可能接收到红色的亮点.
18.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首先要在一条直线上依次放上蜡烛、_______、______,然后调节使它们的中心位置大致在同一_______。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可以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当物体距透镜5cm时,可以成一个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像。
19.如图所示,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距透镜约4cm时,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如图中A点,则透镜的光心是________点,透镜的焦点是________点,透镜的焦距约是________cm,在________点处可引燃火柴.
20.在学完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知识后,某同学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了探究.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然后按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A处,可在B处的光屏上看到一清晰的实像.现将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到C处,移动的距离为s.为了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则s′________s(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解答题
21.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一条光的传播路径.请你完成该路径的光路图.
22.根据光的传播方向,请在图中填上平面镜。
23.如图所示,根据下面光路的特点,在虚线框内填上合适的光学元件。
24.小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______和光屏。
(2)蜡烛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所示的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应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小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向______调整蜡烛。(选填“上”或“下”)。
25.如图
1
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
2
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
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
26.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___(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
答案
1.D
2.D
3.D
4.D
5.B
6.A
7.C
8.A
9.D
10.D
11.反射
沿直线传播
漫反射
12.色散

绿


13.直线
路径
方向
理想
14.前
凹透镜
15.略
16.虚

折射
反射
17.A点
18.
凸透镜
光屏
高度
放大
倒立

正立
放大

19.O
A
4
A
20.
10.0
左 
大于
21.
22.
23.
24.凸透镜
10.0


25.不需要
大小
虚像
45°
26.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小于

应换用其它透明介质再做实验,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