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随堂练——4章多彩的光综合练习(word版 带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随堂练——4章多彩的光综合练习(word版 带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8 19: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章多彩的光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图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中不合理的是
A.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应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
B.为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间的关系,应多次改变光线AO与ON间的夹角
C.为研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应绕ON前后折转入射光线所在的光屏E
D.如果让光线沿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
2.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3.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因和近视眼矫正的是
A.乙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甲和丙
4.如图,一束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70°角,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A.55°
B.35°
C.70°或20°
D.55°或35°
5.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射击时,常提到的“三点一线”
B.黑板上笔直的粉笔线
C.夏天树阴下的圆光斑
D.月食的形成
6.能正确反映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的光路是()
A.
B.
C.
D.
7.如图甲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某人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下列关于该人远、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所需配戴的眼镜镜片的选择正确的是
A.远视眼;乙
B.近视眼;乙
C.远视眼;丙
D.近视眼;丙
8.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有一探照灯S,它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木板MN上,在B点形成一个光斑,如向容器中注水,光斑B将移向(

A.B的下方
B.B的上方
C.B的左边
D.B的右边
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要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灰、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如图为一液位感应装置原理图,光束经液面反射后照射到光电屏的S点。如入射光方位、光电屏方位、容器的方位保持不变,且容器没有发生歪斜,则当液面降低时,反射光将(  )
A.照射到S点左侧
B.照射到S点右侧
C.仍然照射到S点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1.早晨阳光射到地球上,看到太阳在远方的地平线上,阳光在这时____(是或不是)直线传播的,因此,看到太阳的所在位置______(高于或低于)太阳的实际位置,这种现象是由于阳光通过了大气层时发生了________而出现的.
12.如果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只____________;如果一个透明的物体是蓝色的,是因为它只____________。
13.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减小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反射角将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小敏和小华通过同一平面镜彼此看到了对方的眼睛,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的.
14.如图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是__________透镜,乙透镜是___________透镜.
15.将手电筒的灯罩(凹面形灯碗)取下,手电筒的光________(填“仍然”或“不再”)平行,理由是________.现在,将凸透镜放在灯泡前,调节与灯泡的距离,你会发现当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位置时,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了平行光.
16.图中,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烛焰、小孔、眼睛在________.
17.为什么黑板反光看不清字?
答:黑板不太粗糙,射到上面的光接近发生________反射,从而射向某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光线较________(强或弱),而粉笔字很________,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________反射,进入这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的光很________(强或弱),所以觉得有些耀眼而看不清字.
18.小华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器材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图中在屏上成清晰实像的场景的实际应用是______(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_cm刻度处。
19.为了公民的安全,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作案嫌疑人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0.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时的情景。请分别指出其特点。
(1)凸透镜成实像时,光屏____________,
物和实像在凸透镜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成虚像时,光屏______________,
物和虚像在凸透镜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1.“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22.如图所示,一束与平面镜成30°角的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3.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如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前,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如图所示,若蜡烛、凸透镜在当前位置,应向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烛焰的像是倒立的、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填“照相机”或“放大镜”)上。
(3)在(2)的基础上,若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将得到倒立的、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当蜡烛燃烧逐渐变短时,为了使像还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向_____(填“上”或“下”)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
25.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26.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_____(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如图丙中的___________
(选填“1、2、3、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______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
1.C
2.D
3.D
4.D
5.B
6.C
7.D
8.A
9.B
10.B
11.不是
高于
折射
12.反射红光
透过蓝光
13.增大
可逆
14.凸

15.不再
灯泡相当于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会向四周传播
焦点
16.同一直线
17.镜面

粗糙


18.主光轴
投影仪
40
19.凸

20.能承接到所成的像异侧不能承接到所成的像同侧
21.
22.
23.
24.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放大

25.不需要
对称
不能
B
26.放大
40
B
4
远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