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28 19: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名称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二(二)(四);第二部分.(一)5,(二)2、3、4,(三)1、2、4;第三部分.一,二2.3.5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等方法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和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学生特征
学生喜欢探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之谜充满了好奇,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地方法指导,通过探究、分析等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还需要锻炼,在探究中对于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较为模糊。




知识点












4.5—1
4.5--2
4.5--3


与技能


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等方法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及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及时进行指导;
2.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和归纳,对比实验效果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全过程,从而知道制定计划与设计设样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编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
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4.5-1
知识与技能
课件1(视频、文字)
图片、文字
D、J
B
H
走进实验、探究新知
2分
自制网上
4.5-2
4.5-3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件2
实验器材
课件3
(图片、文字)
图片、器材
文字
D
E
J
J
F
A
E
F
G
I
学生制定方法,顺利完成探究实验
拓展延伸,提高学生探究的意识
6分
2分
自制
网上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猜想: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物距u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像距v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焦距f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
u=f
不成像
----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框架下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辅助以多媒体教学,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结构:
一、情境导入


二、积蓄能量


三、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交流













四、总结提升


五、学海冲浪


六、布置作业





知识点编

学习目标






4.5-1
4.5-2
4.5-3


与能力


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2.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清晰的像;把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cm处,并移动光屏,则光屏上(

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不能成像
3.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是倒立的,实像是正立的
4.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用书本挡住了部分凸透镜,你认为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半呢还是完整的?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
5.把你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说给你的亲人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你学习的快乐。
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练习题1-4题同学们完成的较好好。
2.个别同学知识面狭窄,分析变通能力有待于提高。部分孩子不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




讲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反思教师角色
本节课共计44分钟。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调整自己与学生沟通时的语速和音调,降低高度走到学生中间,在实验探究环节的分析论证部分和学海冲浪环节,师生为了科学真理相互学习、一起进步,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二、反思学生状态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下融入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中去,分工明确、合作高效,在展示环节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特别是在猜想假设环节,秦明良同学能够提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薄厚有关”的假设是值得肯定的。




三、反思教学环节
本节课从利用一束光让学生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开始,到利用实验器材进行规律探究,最后到影片《择日而亡》设疑结束,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拉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与现实联系的紧密,这三个环节设计都取得了预期效果。
由于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多、记录的数据多、操作过程复杂,还有相关的概念多,如焦距、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所以对于学习物理时间不长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操作及数据分析历来是教学难点。同时,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因此,本课巧妙引入不等式原理,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评估”环节上。
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等等,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和什么因素有关”,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借助凸透镜成像光学数轴,引入数学不等式,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反思课堂效果
通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系统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三维学习目标。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教师、学生、实验融为一体,那些学生操作、分析的片段值得回味,特别在学海冲浪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观点,把本节课又一次推向了高潮。值得回味的还有开头和结尾部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和“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设计,达到了文理贯通的效果。
五、反思不足之处
尽管在课前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备课,也要求学生进行了相应的预习,但还是暴露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师的吐字不太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尚需提高;二是在分析论证部分、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方面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的引导需要再设计;三是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四是感觉多媒体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可以再设计,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就更完美了。




六、启示
用生活中学生看得见的现象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六环节,是学生学好物理、提高能力的最好办法。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