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平面镜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
内容
3.4
平面镜
共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体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教学
资源
学情分析: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学生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器材准备:粉笔盒、小平面镜、大平面镜、哈哈镜、茶色平板玻璃、支架、蜡烛、烧杯、水杯、火柴、白纸、刻度尺。
预习
设计
1.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②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
③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④怎样才能比较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尝试完成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前预习”作业
教
学
过
程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反思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演示〗
“水淹蜡烛”的实验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
(原来是“像”是假的,实际上不存在,是“虚”像。)
二、合作交流
互动探究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师生互动、交流汇报课前预习中的四个问题,共同小结出探究中的几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
〖猜想〗: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物远像变小
4.物向右移,像也向右移
5.像是假的,是“虚”像,等等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在对“像”进行测量时体验失败,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找寻解决实验难点的方法。确定探究方法:替代法
1.要比较像与物A的大小,需要寻找一个与物A等大的物B,作为替代物放在镜后与像作比较。
(若A=B,B=像,则物A=像)
(学生操作,)
(当看见像时,看不见替代物,当看见替代物时,又看不见像),
(玻璃板)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在镜前既看见像又能看见替代的物B,当物B与像重合时,物B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量出物A和物B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电池A、B
(2)调节电池B的位置,使电池B与电池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3)不断变换电池A的位置,重做几次。
(4)移开电池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
〖评估、小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能成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除了以上一些结论,你还有哪此猜想?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
教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组织同学们去探究。
如:①把像(电池B)所在的位置与物(电池A)所在的位置连起来,它们的选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②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吗?
……
(对称)
〖应用〗对称法作图
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说明虚像一定要用虚线来画。
学生练习
(二)平面镜的应用
1.学生列举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
2.观看图片,讲述铜镜的历史。
3.播放潜望镜的动画,说明我国是最早发明潜望镜的国家
(三)生活·物理·社会
1.找错误的图片
2.阅读并实物展示两种面镜的特点。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内思考”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物①等大②等距,是虚像。
学程导航《互动课堂》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学程导航《互动课堂》
“自主检测”
师:为什么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
师: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猜想。
师: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
师:说出借用
“替代物”
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的道理。
师:在物理学中,这种方法称之为“等效替代”。
师:做一做,发现什么?
师:那就要找一个能在镜前既看见像又能看见替代物的物品。
师:在刚才设计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比较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师:由刚才的实验,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师: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而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师:先小组讨论好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再进行活动。
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师: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用途
【设计意图】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
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向,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了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
《平面镜》学习单
【学习目标】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
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难点:①知识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②探究活动的难点: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课前预习】
1.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②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
③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④怎样才能比较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尝试完成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课前预习”作业
【学习过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序号
1
2
3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2)学生阅读并知道虚像的概念
(3)探究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
A.探究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B.探究中使用刻度尺的目的?
C.探究中为何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
D.探究中如发现另一个物体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4)交流学生小结: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
(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
(是/不是)上下颠倒的;
(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2.平面镜成像的作法
阅读,提出关健词:对称法,学生作图。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2)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4.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