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导入
刘和珍作为一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了声援中国外交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理要求,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进行请愿,而死在了段祺瑞政府的虐杀下。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环节一:预习作业检查——阅读全文,了解作者,查找背景,概括并梳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环节二:学习活动一——梳理事件,概括刘和珍形象特点。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事件一:订《莽原》——追求进步,好学求真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富于斗争精神,有正义感、责任感,温和善良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爱国热情,敢于牺牲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小结:刘和珍形象
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好学求真,富于斗争精神,有正义感、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
环节三:学习活动二——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梳理解读文本:
刚认识刘和珍的时候鲁迅写道:”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刚刚得知刘和珍遇害的噩耗时鲁迅说:“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竟何至于无端在府面前喋血”
叙述刘和珍被害的过程时鲁迅又提到:“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小结:
鲁迅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特点的用意:
突出刘和珍善良、温和
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
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环节四:课后学习任务
鲁迅对刘和珍表示出极大的尊敬,给予崇高的评价,称之为“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刘和珍写一段悼念性文字。
推荐阅读:石评梅《痛哭和珍》、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