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上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习题课件(4课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上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习题课件(4课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9 08:24:02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A
2.11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西欧的城市掀起了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采取的方式主要是(  )
①金钱赎买 ②武力斗争 ③教会的赠予 ④与领主打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3.中世纪城市的基本居民是(  )
A.农奴和领主
B.手工工匠和商人
C.乞丐和商人
D.手工业者和农奴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是(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促使封建主日益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市民阶层,他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D.提高了西欧国际社会的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B
C
5.被认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封建神学
B.大学的兴起
C.城市的复兴
D.教会学校的出现
B
6
右图为“中世纪德意志大学课堂”,其课程设置不包括(  )
A.文法、修辞
B.法学、医学、神学
C.儒学、地理学
D.算术、天文、音乐
C
7.13、14和15世纪的英国主教在牛津或者剑桥大学受过教育的比例分别为50%、70%和9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世纪城市工商业普遍发展缓慢
B.牛津或者剑桥大学得到教会的支持
C.牛津大学比剑桥大学建立得更早
D.教师行会的成立对大学诞生的作用
B
8.“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对此谚语理解明显错误的是(  )
A.城市居民拥有更多自由发展机会
B.城市完全摆脱国王控制实现自治
C.农奴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可获得自由
D.城市居民通过金钱赎买争取自治
B
9.12世纪时,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兴起。这时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得到了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
B.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西欧的传播
C.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阿拉伯文化在西欧的不断传播
C
10.下面材料评价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  )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突破了教会对思想与文化的垄断,有利于世俗文化的发展,为中世纪西欧社会培养了实用的人才,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进步。
A.课程
B.进步性
C.局限性
D.性质
B
11.中古西欧和中国的差异,构成了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城市对比】
小丽: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小明: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西欧市民阶层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育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文化。
(1)你认为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
小明的说法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层,而且一部分人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小丽则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2)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追求科学。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原因:①中国大一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中国科举制的发展。②西欧未形成统一的国家;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共15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古代印度国王大力扶持佛教,罗马皇帝也确定基督教为国教,统治者这样做的共同原因是(  )
A.它们都主张“众生平等”       B.它们都主张民主政治
C.它们都反对民族压迫
D.它们都主张忍耐服从
D
2.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新的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古希腊
C.法兰克王国    D.意大利
C
3.下图是克洛维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这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长远目光。这一行动在法国和西欧历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克洛维将其统治领土扩张到原罗马帝国高卢地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措施是(  )
A.建立法兰克
B.皈依基督教
C.将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
D.设立“什一税”
B
4.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使赐地的人与接受封地的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  )
A.皇帝和臣民的关系    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C.农奴与农奴主的关系
D.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D
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确立起来。下列说法与此无关的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民只知其主,不知其王”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形成了封君与封臣制度”
A
6.查理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强盛一时,版图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可好景不长,查理曼帝国走向分裂,成为哪些国家的雏形(  )
①德意志 ②意大利 ③法兰西 ④西班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7.11世纪时,封建制度已在西欧普遍存在。这一制度(  )
A.以中央集权为特色
B.以土地分封为纽带
C.以政教合一为基础
D.以城市自治为核心
B
8.下面图片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以下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与西周的分封制本质相同
B.一个人不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封君和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明确了封君与封臣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D
9.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会变得非常富有。直接推动此局面出现的措施是(  )
A.克洛维皈依并赐给教会土地
B.教会领地上兴起了西欧庄园
C.查理划分教区并贡献“什一税”
D.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C
10.法兰克王国贵族约翰在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时说:“我们的祖先是日耳曼人①,在消灭了亚历山大帝国②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克洛维国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君主,他鼓励臣民信仰基督教③,为了获得兵源对外征战,国家要求获得封地的人为封君服劳役④,到了查理曼统治时期,我们的国家发展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⑤。”描述中出错的地方有(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D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就是“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材料二:西欧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处接受封地,在举行“臣服礼”时的宣誓:“我主,臣下乃是我主之仆人,领有采邑之家臣。臣下愿竭忠尽职,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
材料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流行于西欧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常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写照
(1)材料一中三处“□□”均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耶稣。
(2)材料二中“主”和“仆”分别指什么?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纽带。这种制度的推广,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封君,封臣。土地的封赐。产生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封建制度有何不同?
西欧: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中国: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共15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 西欧庄园
1.欧洲中世纪时期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庄园不仅是一块地产,也是一个政权单位。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是在(  )
A.9世纪     B.10世纪    
C.11世纪    
D.12世纪
2.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生活在庄园里的居民均为领主的(  )
A.工人
B.佃户
C.武士
D.奴隶
C
B
3.“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以使用它们。”文中的情景出现于( 
 )
A.希腊“古典时代”
B.中国夏商时期
C.种姓制度的印度
D.中世纪的西欧
D
4.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爱德华的学习笔记中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9世纪开始出现,后来遍布欧洲各地
B.庄园可耕地的1/3到1/2属于“自营地”
C.佃户通过为领主劳动取得“份地”生活
D.领主可以将自己庄园的佃农进行买卖
D
5.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  )
A.国家法院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领主
B
6.在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一向以司法审判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的角色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庄园法庭的主持者是(  )
A.从自由农民中选举产生的审判官
B.领主或他的骑士
C.领主或他的管家
D.从农奴中选举产生的审判官
C
7.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  )
A.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权益
B.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D.庄园法庭维护佃户的利益
B
8.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其中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的土地称(  )
A.自留地
B.公用地
C.自营地
D.份地
C
9.下图是“劳动中的农奴”,其中的“劳动”主要是(  )
A.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和自己的份地
B.手工业生产
C.有偿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D.义务耕种庄园的共用地
A
10.下列对西欧庄园自由农民地位评述错误的是( 
 )
A.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
B.拥有份地保有权
C.领主随时可以没收他们的土地
D.自由农民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C
11.大约11世纪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如下图所示)里。这说明当时欧洲的经济特点主要是(  )
A.自给自足
B.手工业兴盛
C.商品经济
D.共同富裕
A
12.庄园法庭为维护庄园公共秩序,通过各种惩罚来处理违法行为。其中主要的手段是(  )
A.劳役   
B.兵役
C.罚金   
D.管教
C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1300年,埃尔顿庄园的19个茅舍农被指控没有给领主的马车装草,但他们认为除非他们是自愿给领主马车装草,否则他们是没有这样的义务的。法庭查阅了相关的惯例,证实了茅舍农的说法。
材料三:在所谓封建制度下的法律,不仅维护当时通行的领主与农民的权力结构,而且还对这种结构进行挑战;法律不仅是加强而且也是限制领主权力的一种工具。
——当代法律史专家、哈佛大学教授伯尔曼
(1)阅读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庄园法庭的哪些信息?
主要是维护领主的利益,主要采取处以罚金的手段,审判依据是村法或习惯法。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材料三的理解。
庄园法庭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维护领主的利益,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但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在历史上,拜占庭帝国指的是(  )
A.东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查理曼帝国
A
2.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这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该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民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D
3.《罗马民法大全》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偷走,租马的人必须按这匹马的价钱赔偿给马的主人。由此可见,《罗马民法大全》(  )
A.注重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重视证据的重要性
C.具有缜密的法律体系
D.保护个人所有财产
D
4.“1453年,土军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这是一场古代著名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是(  )
A.英国——西班牙    B.罗马——迦太基
C.马其顿——埃及
D.拜占庭——奥斯曼
D
5.下列法律文献,被誉为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法学汇纂》
D.《罗马民法大全》
D
6.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历时将近200年,共进行了9次东征,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其目的是(  )
A.宣扬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掠夺东方的财富
C.消除战争带来的社会隐患
D.维护拜占庭帝国的地位
B
7.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保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遗产免遭毁灭 ②市民文化丰富 ③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 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8.往事越千年,它曾地跨三洲,是中古欧洲历史最长久的专制君主制国家,其绵延千余年的历史,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帝国初立】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回答,此帝国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拜占庭地跨欧、亚、非三洲,位置优越。
【往昔辉煌】
材料二:公元6世纪,帝国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尤其在法制的完善方面成就突出。……帝国最高统治者委托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整理、编纂帝国的法律大全。该部律法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定起到了蓝本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名字,并写出“法律大全”的名称及其组成部分。
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帝国覆灭】
材料三:帝国晚期历史是国力急剧衰落,直至灭亡的历史。首先是帝国丧失了对金融的控制,大批资金流向发展中的欧洲……另一个问题是腐败,反腐败持续很久,但成效甚微。……另一严重问题,帝国后期政策摇摆不定,朝令夕改……1204年帝都曾一度失陷于十字军骑士之手。此后,帝国国土分裂,中央集权瓦解,沦为东地中海的小国。……帝都再度陷落,帝国湮灭在外族的扩张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3)依据材料三分析帝国衰落的原因(一点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帝国最终在何时被何国所灭?
帝国丧失了对金融的控制;腐败;帝国后期政策摇摆不定,朝令夕改。(答一点即可)1453年,奥斯曼帝国。
【余音犹存】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帝国的兴衰为我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一点即可)
加强法制建设,走依法治国之路;加强反腐败工作,反腐倡廉;加强金融控制,减少资金外流;政策要有持续性、稳定性。(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