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讲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讲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0 14: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二)三行对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珍贵的食品?
也???
喜欢??????????
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
选取????????
生命??????????
正义
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
不??为???????苟得??
也。
???????????????????????
?????胜于、超过????
比??????
所以?????
做????苟且取得
生命本是我喜爱的,(可我)所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厌恶?????????????????
祸患?????
同“避”,躲避
死是我所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
如使?
???????人??之??
所欲莫??
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假使??????的?????
没有(什么)?
??比????
那么?
凡是、一切?
保全生命??
采用
所以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
有不用也;
某种办法?????
但是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不用;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是因为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欢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
非独??????
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不仅?????????这样的????????????????????????
丧失???罢了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
一??箪???????????
?????食,????????

???豆???????????
?????????羹,
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食物,这里指饭????
古代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带汤汁的肉
一碗饭,一碗汤,
?
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
?而
????与??之,
????它
??就???
不????????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语气助词???

??他
得到它便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
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也。
过路的饥民????????????????用脚踢???
连词,表修饰????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万钟??????????
??????????????????则???????
不??辩?
礼义而受之,
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连词,表假设??
同“辨”,辨别
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
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有)什么?
益处?????
为了?
住宅??
的????????????侍奉
这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
?
所识穷乏者??得?????
我???
?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穷人???
通“德”,感激??同“欤”,语气助词,吗??
通“向”,原先,从前??
为了???
接受
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愿接受施舍,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现在???????
接受
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也不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所认识的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也不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恩德而接受了;
?
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
谓失其???本心。
这???????????停止??????????
取独,不译????????
指本性、天性、良知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朗读节奏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内容理解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
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5.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6.补充道理和事实论据
(1)道理论据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事实论据(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五、理解性默写
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练习巩固
阅读《鱼我所欲也》,分别回答问题。(15分)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
(3)妻妾之奉___________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
(5)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1)祸患、灾难;(2)用脚踢;(3)侍奉;(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5)停止,放弃
2.(1)假如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法和道义就接受,那么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4.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对生命造成威胁。
2.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选自《元史·许衡传》)
(1)8.下面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道者多助
B.乡为身死而不受;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亦不睨视而去;去国怀乡
D.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翻译:________
②帝欲相之,以疾辞。翻译:________
(3)10.【甲】文中乞人不食嗟来之食,是因为________;【乙】文中许衡________,是因为其心有主。
(4)11.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梨树”。请依据【甲】【乙】两段文字和下面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
杨震孤贫好学,通达博览,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荆州王密至夜怀金十斤遗震。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金。密愧而出。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C
(2)9.①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②皇帝想要任用他做宰相,(他)用自己生病为由辞谢了。
(3)10.示例:不失本心;不取无主之梨
(4)11.开放性试题
拓展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过:过人之处。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师大奇之(???)
②师谓其父母曰(???)
③如是者凡更三师(???)
④手抄归(???)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A.怡然称快(《幼时记趣》)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D.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对……感到惊奇(惊讶)②对……说③更换④用手(4分)(2)B(2分)
2.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2分)
3.(1)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能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
(2)聪敏而又努力学刁,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4.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意对即可。每点1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