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讲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讲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0 15:10: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47420-884555九年级下
九年级下
曹刿论战
文章概述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作者简介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原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一词多义
属??(1)忠之属也(类)(2)属引凄异(连续)?(3)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间??(1)又何间焉 ???(参与)??(2)盈盈一水间 ?(间隔)
克??(1)既克(战胜)??(2)克勤克俭(能够)
靡??(1)望其旗靡(倒下)??(2)皆从风而靡(归顺)
故??(1)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故逐之(所以) (3)温故而知新 ?(旧知识)
师:(1)遂逐齐师(军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请:(1)曹刿请见(请求)?(2)战则请从(请让我)
从:(1)战则请从(跟随)? (2)民弗从也(服从)
以:(1)何以战(凭,靠,凭借)??(2)必以分人(把)??(3)不以物喜(因为)
之:(1)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2)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3)公与之乘(代词,他)??????????(4)公将鼓之(无实义,不译)
3.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2)肉食者鄙 ???鄙????古义: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4)再而衰 ?再 ??古义:第二次 ???????
?(5)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6)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7)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8)必以情 ?????情????古义:实情
(9)、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10)、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11)、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
4.词类活用
(1)小信未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为人所信服)??(2)神弗福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赐福,保佑)?(3)公将鼓之(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4)衣食所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养) ?(5)惧有伏焉(动词活用作名词,埋伏)
课文理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
重点句段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一开始只把取信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曹有远谋: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战中: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为什么曹刿要等到齐人三鼓之后才让庄公“鼓之”且因此打败了齐军?
??【要点】因为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到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会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等到齐人三鼓,勇气尽失之后鲁国军队一鼓作气打败他们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5、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6、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8、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
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五.拓展探究
1.从曹刿身上我们获得什么启示?
?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还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2.“长勺之战”曹刿功不可没;但有人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要点】“有功”: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无能”: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4、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优化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粗点的字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谋之(??????????)?
3.弗敢专也(?????????)
4.忠之属也?(??????????)?5.齐师败绩??(??????????)?
6.公将驰之(??????????)
7.下视其辙?(??????????)?8.遂逐齐师??(??????????)?
9.彼竭我盈(?????????)
10.惧有伏焉?(?????????)11、既克,公问其故(????????)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14、肉食者鄙(????????)
15、望其旗靡(??????????)
16、小信未孚(??????????)
1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
二.选择题。
1.选择句子和成语中加粗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齐师伐我/班师回朝 ???????????????B.既克,公问其故/克敌制胜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 ???????????????D.既来之,则安之/衣食所安
2.选择句子和成语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望其旗靡/望子成龙 ???????????????B.虽不能察,必以情/察言观色
???C.又何间焉/何去何从 ???????????????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接再厉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6.既克,公问其故。
?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10、彼竭我盈,故克之。
?
 五.内容理解。
1.鲁庄公回答曹刿所向战胜有三个条件,曹刿只肯定最后一个,其原因是:战争不只是靠武力?较量,更是人心向背的较量。由此可见,人心向背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这既表现出曹刿????????的战略思想,又表现出他的“远谋”(此处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示例: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3.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请从政治、军事两方面加以分析。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
4.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者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从曹刿身上获得的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六、中考模拟训练:
一组题:
1.下面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D、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
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二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乃入见/下见小潭 ???????????????D、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B、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C、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
D、本文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及对比方法来刻画鲁庄公和曹刿的性格的。
三组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3分 )
(1)、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
(3)、辙乱旗靡(??????????)
2、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下列是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B、鲁国获胜的原因根本原因是鲁国军事力量强大,加上曹刿的有效指挥。
C、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点明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衬托出他与一般人不同的见识。
D、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他寄战胜希望于“小惠”和神灵保佑,说明他政治上无能;盲目应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平庸。但他战前尊重曹刿意见,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并不昏庸。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________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
(5)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答案
(1)B
(2)C
(3)A
(4)①“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②“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5)“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①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②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作答)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2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
(3)惟荀罃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
(3)2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孙仲谋之攻合肥?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故克之
(4)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5.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26.参与;倒下;攻下;准备
(3)27.C
(4)28.(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的清楚,但一定要处理的合情合理。(2)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而不用尽罢了。
(5)29.当敌人锐气衰竭时,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养精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