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一对一复习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一对一复习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0 12: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姓名 年级 九 性别 教学课题 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总课时____第___课
教学目标 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考点:了解人物形象,掌握重要词句,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能力:阅读能力 理解能力 概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应试能力方法: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难点重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和译文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 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 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 弗敢易!” 秦王不说。即使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说: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2】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安陵君不听从我,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 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错:通“措”放置,安放。)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与:通“欤”吗)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只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3】秦王怫fu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 死人百万, 血流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 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 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 星 袭 月;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 虹 贯 日; 要 离 之 刺 庆 忌 也,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 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仓 鹰 击 于 殿 上。 此 三 子 者,皆 布 衣 之 士 也,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怀 怒 未 发,休 祲jìn 降 于 天,与 臣 而 将 四 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如果有才能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日是也。” 挺 剑 而 起。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秦王变了脸色, 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谕通“喻”:明白,懂得。)夫韩、魏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 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 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仅仅。●课 文 说 明  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课文简析第一段  秦王派人通知安陵君的两句话,既反映了秦王的狡诈,又反映出秦王的骄横、狂妄。安陵君识破秦王的欺诈伎俩,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了秦王,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和不卑不亢的态度。秦王“不悦”,这是一贯骄横成性的秦王意外受挫后必然有的反应。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并解决矛盾。这段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  秦王以威势压人,他认为自己在相继灭韩亡魏后,声威赫赫,对只有方圆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君,用威吓欺诈手段就能使他屈服,没想到却碰了个软钉子。因此一见到安陵君的使者唐雎,就直接向他提出质问:安陵君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接着恩威并施,说秦国在灭韩亡魏后,没有直接吞掉安陵国,是因为安陵君是忠厚“长者”,这是“恩”;接着把他的欺诈行为粉饰成让安陵君扩大领土,把安陵君的婉拒说成是“逆寡人”,把阴谋不能如愿的原因归结为安陵君“轻寡人”,这是“威”。秦王的这个反问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盛气凌人,带有很强的威胁意味,因为一旦给了强秦一个口实,秦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起进攻了。唐雎的对答态度明朗、坚定,同时不失分寸。他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内容和前面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一致,前后照应。用“虽……,岂直……”句式,先对即使拿比五百里大一倍的土地来易安陵也加以否定,然后回到秦王所谓的五百里易地条件,否定更有力量。第三段  秦王彻底被激怒,不再有任何掩饰,直接拿“天子之怒”来威吓唐雎,骄横不可一世之态毕现。唐雎针锋相对,用“布衣之怒”来和“天子之怒”对抗,而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极度轻蔑态度,跟他前面所说的“天子之怒”形成鲜明对比,再次显示了他的骄横和狂妄。唐雎坚定有力地回答了秦王对“布衣之怒”的轻蔑看法,一连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所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言下之意表明自己跟专诸、聂政、要离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这就为他紧接着“挺剑而起”的行动做了有力的铺垫。列举的三个事例,用同样句式排比下来,气势极足。“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几句是唐雎要跟秦王拼命的表白,伴以“挺剑而起”,是他要跟秦王拼命的行动。第四段 “色挠”“长跪”的表情和动作描写,活画出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并说明专横霸道的统治者是欺软怕硬、内心虚弱的。秦王的话,道出了唐雎对于安陵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此语出于骄横的秦王之口,相形之下,更显示出唐雎的有智有勇,胆识兼备。  秦王以诈骗、威胁安陵君、唐雎开始,以自己卑躬屈膝向唐雎道歉讨饶而告终,故事很富有戏剧性。  分析本文时,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本文主要写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有力地反衬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如文中写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威胁安陵君,作为安陵君的全权使者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的威严受挫后,恼羞成怒,即以“天子之怒”相威胁,企图使唐雎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可是唐雎毫不畏缩,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指出“布衣之士”发怒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他说到做到,“挺剑而起”,马上要跟秦王拼命,表现了唐雎义无反顾的坚决斗争精神。秦王在唐雎的义勇行动的胁迫下,只得赶紧“色挠”而对着唐雎“长跪而谢”。这就有力地反衬出唐雎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关 于 练 习一、诵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认识人物的性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对于秦王一开头说的“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要读出他蛮横、假充好心的口气。安陵君的对答,则要读出有所节制而态度坚决的语气。  又如第2段中,对于安陵君的使者唐雎,秦王既不忘装出伪善面目,同时又语含威胁,言辞咄咄逼人,不让人有申辩的机会,一心要逼唐雎就范,要读出他质问、不容辩驳的威胁的语气。唐雎的对答则坚决果断,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否决得更彻底,要读出他从容镇定,又针锋相对、毫不畏惧的语气。二、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安陵君已经婉拒了秦王提出的欺诈性的要求。派唐雎出使秦国,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并解决矛盾。面对秦王咄咄逼人的威势,唐雎从容镇定,答语不卑不亢,既重申了安陵君的意思,又更进一步断绝秦王的念头;当秦王恼羞成怒,用所谓的“天子之怒”相要挟时,唐雎以死相拼,最终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败下阵来,认识到安陵小国不可欺。所以说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三、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文言文疑问句、反问句和陈述句中所用语气词的不同。)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相当于“呢”,表示疑问语气,这里带有反问的味道。)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语气。)3.岂直五百里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语气。)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语气。)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相当于“罢了”,表示陈述语气。)6.与臣而将四矣。(相当于“了”,表示陈述语气。)7.泯然众人矣。(相当于“了”,表示陈述语气。)四、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特点。北方有侮臣者(《公输》)(“臣”,秦汉以前一般人也可以谦称自己为臣。)愿借子杀之(《公输》)(“子”,第二人称代词,多称呼男子,表尊敬。)吾义固不杀人(《公输》)(“吾”,第一人称代词。)胡不见我于王(《公输》)(“我”,第一人称代词。)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寡人”,君主自称。)公亦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公”,对男人的尊称。)●有 关 资 料一、专诸、要离、聂政补充资料  专诸,春秋时堂邑(今江苏六合县北)人。吴王诸樊的公子光欲谋杀王僚(光的堂兄弟),善待专诸。乘吴对楚用兵国内空虚之机,公子光设宴请王僚,使专诸刺杀他。王僚戒备极严,“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夹道排班站立着),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史记·刺客列传》)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既杀王僚以自立为王,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公子光使要离去刺杀他。要离诈负罪出奔,使吴戮其妻子,而见庆忌于卫。与之俱渡江,至吴地,乘庆忌不意刺杀之。要离后亦自杀。(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聂政,战国时韩国人。杀人避仇至齐,以屠为事。严仲子(韩国的大夫)与韩国相韩傀(一名侠累)有仇怨,严仲子恐被害而逃离韩国。得知聂政是个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聂政以侍养老母为辞。其母死后,去见严仲子愿为他杀仇人。聂政独行杖剑至韩。韩傀方坐府上,戒卫森严,政直入,上阶刺杀傀,并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暴尸于市,购问莫识。其姊闻而往哭之,后自杀于尸旁。时人称其姊为烈女。(事见《史记·刺客列传》)二、《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题目为后人所加,“劫”不是“劫持”,这么讲不符合原文,应讲为“胁迫”。内容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呢?唐雎选择了后者。作为区区五十里的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面对强大凶恶的敌人,居然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rěn(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开头一段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使者转达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说”。秦王先设骗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首开祸端。安陵君婉辞坚拒,有理、有利、有节,不失明君风度。“秦王不说”,矛盾趋于激烈,安陵前程险恶。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回合,基本内容貌似是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细细读来,有三点不同:其一,地点不同了,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了,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了气之后;其三,人物不同了,作为区区小国的使臣所面对的却是汹汹然不可一世的秦王。三点不同,使得唐雎比起安陵君所处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难于应对,国家命运,个人生死,全在此一举。我们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说”,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接着再用一句,提要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却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作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说”到“怫然怒”,矛盾发展了,尖锐了,唐雎如何应付呢?于是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  第二个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这段文章之所以有说服力,还在于唐雎采用了完全正确的斗争策略。无论是以秦国和安陵,还是以秦王和唐雎来说,如若较力,简直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可斗智。从总体上来说,秦国和秦王当然是强大得多,但在某一个小的局部,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无济于事了;反之,秦王怕死,而唐雎舍生取义,敢于斗争,这时的优势在唐雎一边。唐雎抓住了这种优势,并且懂得这种优势稍纵即逝,所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于秦王。作者也是十分聪明睿智的,他深深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台词的重要,于是全力以赴,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风过气清,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个回合(第四段),是事情的结局,其实已没有什么斗争,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让秦王来请降。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实写秦王,让他自己把自己灵魂中长期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另一面──卑躬屈膝、懦弱无耻展露给人们看。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做;“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之中,真是奴颜卑膝之态可掬。秦王的这种两面性表现无遗,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站起来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写作特点之二,是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是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唐雎先恭后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胸有成算,但由于处境危险,不可鲁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机而发。秦王先倨后恭则根本不同。先倨,是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作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再看本文中衬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回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一篇六百余字的短篇记叙文,同时写了三个人物,故事首尾完整,人物形象生动。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其他诸如剪裁的功力、情节的紧张曲折、人物语言的简洁和个性化方面,本文都有很高成就。但只要掌握以上两个方面,这几点由读者自己仔细领会,大概是不太困难的。三、《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说话技巧 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由于唐雎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雎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论敌,不辱使命。当然,如果唐雎手中没有真理,没有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那么,说话技巧再高明,充其量也只能是诡辩而已。.【刘向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窃符救赵(信陵君 ) 围魏救赵(孙膑 ) 狡兔三窟(冯谖xuān) 游刃有余(文惠君 ) 三人成虎( 庞葱) 纸上谈兵(赵适 )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 毛邃自荐(毛遂 ) 前倨后恭(苏秦 )2.战国时期,出现了四大公子—魏国的(信陵君 )、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 春申君)。 4.战国策中流传下的名言 1)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2)(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渔翁得利。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附: 战国策中一个成语 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羊补牢 )(我不知道全不全拉~~~)《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 ) 2、韩傀( ) 3、免冠徒跣( )( )4、 以头抢地( )5、 彗星袭月( ) 6、天下缟素( )7、 寡人谕矣( )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否,非若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通_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分析。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1.解释加点的词。 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_ 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 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3.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______ ___ ②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4.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_______道;成绩_______;教学需:加快□;保持□;放慢□;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_____题; 巩固复习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习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 教学组长签字: 学习管理师:
老师课后赏识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