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7.19.1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7.19.1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9 14:5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为本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对于“生态系统”一词,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以及必修一对生命层次的解读,学生已初步了解其基本内涵。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四、?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五、?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态瓶实验并由此探究相关的问题;结合“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以学生制作的生态瓶为情境,通过创设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下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教学素材的选择
1.学生制作生态缸;
2.学生准备最喜欢的旅游风景照片。
(三)多媒体设备的选择
1.PPT投影仪;
2.实物展示台。
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制作一个类似于池塘的生态缸。
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旅游风景照片准备与同学分享。
1.成立生物兴趣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制作生态缸。
2.提出“与你分享”活动要求。
“让学生做一做”,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小组成员代表展示并介绍他们制作的生态缸,其余学生欣赏观察,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制作的生态缸
提出问题:
1.该生态缸中一只蝌蚪、所有蝌蚪、所有生物分别属于什么生命系统层次?
2.?整个生态缸又属于什么生命层次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整个生态缸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2.你能不能给生态系统下个定义?
“让学生想一想”,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实物展台,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旅游风景照片,并介绍风景所在的地名、所属生态系统类型。
组织“与你分享”活动,指导学生辨别照片资料显示的生态系统类型。
“让学生看一看”,在欣赏美丽风景图片的同时,学会辨别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找出生态缸中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对其进行归类。
生产者:水藻等;
消费者:蝌蚪、水蚤、甲虫、鱼;
分解者:泥沙中的微生物;
非生物的物质能量:水、空气、温度。
以学生制作的生态缸为情境。
提出问题:
1.?生态缸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请进行归类?
2.为什么研究生态系统要研究非生物的“无机环境”?
“让学生找一找”,使其理解生态系统概念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含义。归纳出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小组讨论: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缸中的作用。
2.小组合作:分析4种成分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各组分间关系的结构模型。
提出问题:
1.生态缸中4种成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2.尝试建构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
1.“让学生动一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建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促进学生初步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食物链和食物网
1.学生分析缸内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画出食物链。
2.小组合作:修正各自画出的食物链中的错误,共同完成食物网。
3.组内交流:分析为什么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画出分解者。
提出问题:
1.分析生态缸内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你能写出多少条食物链?
2.与其他同学写出的食物链进行比较,分析各自写出的食物链是否需要修改,共同完成该生态缸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该生态缸中,在食物链(网)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为什么不写到食物链(网)中?
1.“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动手画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加深印象。
2.理解高中阶段学习的食物链为捕食链。捕食链中只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的范围。
小组讨论:
1.分析蝌蚪被大量捕捉后,该食物网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
2.思维碰撞,集思广益,设计出更加稳定的生态缸的制作方法。
提出问题:
1.?该食物网中,若蝌蚪被大量捕捉后,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生态缸往往不能长期存在,试分析原因?如果我们想制作一个维持时间更长的生态缸,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1.“让学生议一议”,学会分析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后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2.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顺德是一个河网交错、水乡特色浓郁的地方,早在明朝就形成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图为“桑基鱼塘”农田生态系统,试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其结构。
?




七、?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一)?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节内容我分别在高二(3)班和高二(4)班进行教学,两个班生物学习兴趣小组课前准备生态缸和旅游风景图片都非常认真,课堂展示时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提出问题后同学探究的欲望很强烈,课堂氛围活跃,很好地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进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情境-问题-探究”,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找一找”、“动一动”、“画一画”和“议一议”,将教学进程用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串联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浸入到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情境设置方面: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生态缸为情境,自始至终围绕生态缸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教学进程整体性强,利于学生认知。问题设置方面:结合情境,本节课设计了6个问题串,共13个问题,其中,8个为知识型问题,5个为任务型问题。问题的数量、性质、难易比例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实际。
(三)?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中,指导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制作生态缸,组织学生准备“自己最喜欢的旅游风景照片”,以此作为教学工具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来自于我们身边,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遗憾的是,每个班只是让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个生态缸,其他同学反映希望自己也能动手制作生态缸,另外,同学们在观察生态缸内成分的时候,一个生态缸也显得不足。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生态缸的制作中来,让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生态缸,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