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能说出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对图表的解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社会责任:通过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肾单位及尿液的形成。?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
[教学准备]:新鲜肾脏、橡皮泥、A4纸、PPT、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趣味导入:比利时撒尿童像的来源
认真聆听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并激发了学习兴趣。
新授
排泄的方式有哪些?
可以排出哪些废物?
排泄的概念及与排遗的区别。
学习任务一: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排泄的主要方式是排尿,排尿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完成。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72页,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完成学案学习任务一连接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习任务二:肾单位及尿的形成
(一)肾脏及肾单位
观察猪的肾脏的大小、形状、颜色及与肾脏相连的管道。引导学生认识尿液与血液有密切的关系。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肾单位。完成导学案2.3题。运用手势教学,强化记忆。
展示学生的肾单位模型。让学生讲解,引领示范。
(二)尿的形成
观察肾单位的结构,思考血液的通路和尿液的通路,完成学案第4题。
血液通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小静脉
尿液通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分析。
小组合作探究课本74页的资料分析,思考以下问题:完成导学案第6、7题
1.血液与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若肾小球被细菌感染,结构发生变化,通透性变强,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3.肾小囊内的液体叫什么?含有哪些物质?
4.比较原尿与尿液的成分,尿液含有哪些物质?尿液与原尿相比少了什么物质?
5.单位体积内尿液中哪些物质的含量(浓度)上升了?
6.由此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重吸收了哪些物质?若细菌感染了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会受影响吗?那尿液中还会含有什么呢?
学生分组展示。
播放视频,尿液的形成。巩固知识
小结
尿液的形成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学习任务三:尿的排出及意义
人每天都要排尿,请学生说说排尿的意义。
如何保护自己的肾脏。
课外延伸:血液透析及肾脏移植。中国第一个捐肾救母的人-田世国。希望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学生阅读书本讨论,从中得到答案。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回答。
用手模拟肾单位,认识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
学生上台指出血液的流向和尿液形成的路径。
阅读书本并找到答案。
学生思考并表达交流。
肾小囊中液体没有血细胞和蛋白质,因为它们都是大分子。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过滤作用。
原尿:原尿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
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尿素、无机盐的浓度上升了。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
了解排泄和排遗。
加强对肾单位各部分形状和功能的理解。
分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用手势来模拟肾单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分组讨论,然后表达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播放视频,直观、生动展示尿液形成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要健康生活。
保护肾脏。
情感升华,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课堂小结
简单概括:一个单位,两个作用,三个途径
学生谈收获
四、课堂检测
抢答,进行练习
培养学生审题方法、答题技巧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用布鲁塞尔的男孩导入,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设计了观察猪的肾脏,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2.“尿的形成过程”抽象而微观,学生难以理解。在观察肾脏外形时,特意强调与肾脏相连的管道,从而引出血液进入肾脏后形成的两条通路。所以从问题的发现、探究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图表中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flash动画、相关影音的播放,学生很容易掌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关知识,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同时利用学案,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见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用,既帮助了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识的延展性。
3.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式多样,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吸引学生。分组观察猪的肾脏实验、先天布置了肾单位模型的制作,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既动脑又动手,在展示的过程中还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利用了许多图片、资料、视频等,直观生动,让学生做到了做种学,知行合一。
4.课件精美,充分利用白板手机的优势,活动时都采用了限时的方式,时间、节奏把握的很好。练习题也有一定梯度,但形式过于单一。
5.课堂整体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相扣,总结精炼。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侧率得当,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之处:学生练习反馈要及时,学生讨论时要走进学生,及时掌握课堂,要围绕导学案展开教学,让导学案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