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作品导读
南北朝时期实行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他常借诗歌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艺术特色
1.托物寓意,表现心怀。诗人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2.从诗人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种笔调,愈加透露出诗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客 至
作品导读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首句一“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为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穿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
2.虚实结合。颔联虚写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宴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颈联转入实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谊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3.细节描写。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登 快 阁
作品导读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公事之余,诗人常到“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诗人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艺术特色
1.铺垫渲染。“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2.用典。第五、六两句,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事。
3.对照。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
临安春雨初霁
作品导读
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淳熙十三年(1186)春,诗人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诗的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艺术特色
1.写景明艳生动。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诗人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用典。“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费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3.反语。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在自我解嘲。期末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答案A
解析A项,“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中“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的说法于文无据,在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认知。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答案C
解析A项,“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B项,“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运用了比喻修辞。C项,“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项,“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树上的蝉声”,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答案A
解析A项,“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树上的蝉声’,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中“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表明不能凭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语言自然新颖;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解析原文“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等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归纳出是从艺术手法的方面赏析的;据“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可知,是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的;据“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可见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的;据“《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能分析概括出是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方面来赏析的。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为了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引用朱自清的一些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分析材料二、三中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的作用,如材料二中“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就是为了证明下文的“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材料二中“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证明了分论点“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同时也增强了本文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材料三《荷塘月色》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为了论证文章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作者引用的朱自清自己说的内容“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并且引用朱自清本人的原话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文章中引用的朱自清的这些观点或说法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有文化色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 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在这里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的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答案D
解析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错误,应该是为此感到“忧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答案D
解析D项,“步步递进,层层深入”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8.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生动,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哪三种手法?请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②运用比喻修辞,将“溪流”比喻为“哈达”,语言优美,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悠长。③运用拟人。“跌跌撞撞”,将溪流人格化,描写出溪流的动态美。
解析“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运用叠词,生动描写了激流及其所处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句子“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溪流”比喻为“哈达”,语言优美,形象地描写了激流的悠长。句子“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跌跌撞撞”将溪流人格化,描写出溪流的动态美。
9.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②以描写为铺垫,通过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③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
解析内容上,“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分析人类总忘不了找寻原始的原因。结构上,“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引出下文探寻原始森林。主旨上,“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通过议论直接表明作者游览原始森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不失时机的议论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容量,使文章深刻精警,促人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升华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有删改)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B.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C.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D.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答案C
解析“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三句间形成顶针回环修辞,“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关系,结构上词性字数等也对应,据以上分析排除A、D两项。“夫”作为句首发语词,之前应该停顿;“然而”引领下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转折关系,之前应该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妃嫔的第一级。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当时为仅次于皇后的位号,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后世至明均曾设置,地位已经下降。
B.诏,是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谶,指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也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为世祖。
答案D
解析D项,“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为世祖”错,“世祖”是指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谦虚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答案A
解析A项,“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错,原文“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意思是“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可知受排挤的原因是“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而非“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参考答案(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
(2)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
解析重点字词:(1)无罪,无罪之人;正人,正直之士;以,凭借;要,求取。(2)尊重,尊贵;多通,广泛结交;贻,授人以柄;谢遣,遣散。
14.哀帝时期,桓谭如何帮助傅氏度过劫难,保全了性命?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1)防备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占卜星象的方士。
(2)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谦虚谨慎。
解析原文“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意思是“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可概括出“防备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占卜星象的方士”;原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意思是“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可概括出“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廉洁谨慎”。
参考译文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关系担任郎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不拘小节,不注重仪表,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讨好逢迎,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
哀帝、平帝年间,他的职位没有超出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候,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默默无语很不得志。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或许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宫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寻求傅氏的罪状。于是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
这时,皇上正迷信图谶,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确定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图谶。”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图谶不合乎义理。皇上大怒道:“桓谭批评我无治国之正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但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郡丞,内心常感到闷闷不乐,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时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之朝廷,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5~16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④正声:雅正的诗篇。⑤伏:服气。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皇帝的好色误国作了形象的描摹。对于此诗,白居易自认为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秦中吟》则是白居易在贞元、元和之际写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政治讽喻诗,符合《诗经》中“雅诗”的传统。白居易首先举出自己诗歌创作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作品,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元稹写诗曾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写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都是事实。但诗中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偷”“伏”,显然系朋友之间的戏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C项称“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16.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所蕴含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诩,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是不平,是辛酸,是自嘲。第三联“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集中表现出了这一点。世上富贵人人羡慕,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章差可自慰。从作者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负中,不难看出其中所隐含的不平和辛酸。当然,诗中也不乏对自己事业的自信和对才能的自豪。从诗的整体风格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囿于叙事;名为“戏赠”,却并非只是戏言。全诗整齐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令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进入深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苦劳作的句子是“ , ”。?
(2)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报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 ”。?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上写诗人作书、品茶的闲适恬静生活,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秋意温凉,信步款款。一弦一柱,古筝柔柔,① ,叶脉清晰风妩媚,叶随风转沙沙响,绕树三匝还恋树,迟迟不肯安逸躺,原是落叶也恋秋风,原是落叶也尽享秋意,舞出一点点迷离舞尽柔美秋韵。此间谁敢与落叶争秋,此间谁敢与落叶媲美,自旋一圈伊人也沉醉,自舞一段飞蝶也羞怯,自吟一句任是旷世诗人也让三分,自描一笔即使绝代画师也惊叹于如此笔触。缕缕柔风,似是为落叶伴奏,倾国倾城此刻也不能描尽如此惊艳的一幕。飘逸,清新,恬淡……便是我这凡夫俗子一见也倾心,几点淡墨,也想为他倾尽;几点情愫,也想为他燃尽;几点温柔,也想为他絮诉。?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涟,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淌醉迷离,荷叶随风唱秋吟,水光潋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潺潺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泛起古筝柔柔。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此沉溺,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放逐那些胡乱的念想,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② ,尽享秋意温凉,尽享古筝柔柔。?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排比、比喻、比拟
B.排比、夸张、对偶
C.借代、对偶、比喻
D.借代、比喻、比拟
答案A
解析“几点淡墨,也想为他倾尽;几点情愫,也想为他燃尽;几点温柔,也想为他絮诉”等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叶脉清晰风妩媚”“睡连懒伸腰,蜻蜓舞水涟”等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指尖点起如这水般轻柔,如这蜻蜓般清逸,如这睡莲般脱俗的古筝之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如这水这般轻柔,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如这睡莲这般脱俗”是修饰“古筝之音”的,原文将这些修饰成分放在了最后,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古筝之音的“轻柔、清逸、脱俗”的特点,使读者加深了对古琴之音的印象,而改写句子则起不到强调突出古筝之音特点的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分析这句话的内容,描写的是古筝之音,表现古筝之音的“轻柔、清逸、脱俗”的特点。然后找到两个句子表达上的区别,原句“如这水这般轻柔,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如这睡莲这般脱俗”是“古筝之音”的后置定语,修饰成分后置,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最后结合句意再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即可。
20.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参考答案①立于叶落风舞之中 ②陶醉于古筝的婉转弦调
解析①写的是秋天叶落风舞的美景,照应“信步款款”,写了作者在秋天的踪迹,第二段第一句是“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所以①处可以写成“立于叶落风舞之中”类似的意思。根据“尽享秋意温凉,尽享古筝柔柔”可知②处应该指出“古筝”这一意象,再根据“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的句式,可以填“陶醉于古筝的婉转弦调”。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互联网及电商产业的发展,②实体书店遭受了严重冲击。③近年来,随着新理念的发展,实体书店开展由“倒闭潮”困境到“开店潮”的变革进程。④和几何书店一样,在网红书店兴起的同时,⑤中国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寒潮”,⑥积极探索复合新业态。⑦如今,实体书店已经是继电影院、超市之后,⑧成为大型购物和文化中心的“标配”。⑨然而业界也清醒地认识到,实体书店行业的目前整体盈利能力依然较为薄弱。
参考答案①句子前面加上“随着”;③“开展”改为“开启(或出现)”;⑦去掉“是”;⑨“目前”移到“实体书店”前。
解析①中途易辙,应在句前加上“随着”;③搭配不当,应将“开展”改为“开启(或出现)”;⑦句式杂糅,去掉“是”;⑨语序不当,“目前”移到“实体书店”前。
22.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字。(5分)
长城是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城,汉宣帝又设置西城都护等,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示例长城见证了中华各民族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催生出众多文艺作品。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陈述对象是长城,关键语句有:“长城是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即见证了中华各民族的碰撞、交流和融合;“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即催生出众多文艺作品。然后用一句话对以上分析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即可。此类题概括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令狐冲”为化名,面向本校(统称“阳光中学”)同学写一份倡议书,倡议大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题干要求学生针对材料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材料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思考自身,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就要求学生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材料讲述的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体质却在下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等,这些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本题写作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文体看,须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如:标题自拟,可以以“关于……的倡议书”为标题或副标题;下面第一行为称呼语,要顶格写;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落款要有署名和日期;等等。二是从内容看,要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主题,同时结合材料内容体现对事件的“认识与思考”,并且针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倡议提出希望与建议。古诗词诵读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 ”。?
(2)《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 ”。?
(3)《拟行路难(其四)》中,“ , ”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认命,不再忧愁!?
(4)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答案(1)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4)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 , ”。?
(2)《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 ”。?
(3)《客至》中,“ ”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4)《客至》中,诗人以“ , ”作结,把气氛推向高潮。?
答案(1)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4)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快阁》中,“ , ”透露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登上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惬意。?
(2)《登快阁》中,“ , ”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登快阁》中巧用典故,其中“ ”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化用阮籍青白眼事。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中的忧烦无端而来,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登快阁》中,“ , ”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答案(1)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4)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且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
(2)《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浅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4)《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来描写诗人因闲居无聊,志不得伸,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的句子是“ , ”。?
答案(1)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2)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3)短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4)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二、课内古诗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第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D.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答案A
解析A项,不是“借代”,是“比喻”。
6.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解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本诗表面上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诗人出身寒微,渴望能以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诗歌创作来抒发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志士备遭压迫的痛苦,流露出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情绪。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8题。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户外环境,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作者的心境。
B.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通过扫花径、开蓬门的行为增强了生活实感。
C.颈联描绘了待客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主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
D.尾联呼邻共饮的细节描写别开生面,尤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答案D
解析D项,尾联平白如话,没有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8.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虚写客至,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嘉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实写客至,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谊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解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虚写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实写客至招待客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9~10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诗人只有见到美酒,才值得加以青眼,而一个“横”字却又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D.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答案D
解析D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且“归船”“白鸥”是想象之景。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参考答案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解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1~12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
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C.“闲”和“戏”写出诗人闲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煎茶的闲适恬静的心境。
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答案C
解析C项,“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意思是,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煎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结合作者的爱国思想及创作的背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煎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选项中“闲适恬静的心境”理解错误。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世态炎凉的感慨、对官场的厌倦;②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③国家多事的忧虑。
解析此题解答时应先联系作者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联系创作背景并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当时奉诏入京,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百无聊赖。再来逐联理解诗句:由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薄”“谁令”可知,作者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之感。由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一夜”可知,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它暗示了诗人因国事家愁一夜未曾入睡。由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戏”可知,诗人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煎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由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其实是在自我解嘲,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居京华的无奈之举。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8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古诗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1~2题。(9分)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第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答案B
解析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
2.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后四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四句抒怀,表达羁旅中的无限愁绪。(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4题。(9分)
寒 硖①
杜 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描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首联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
B.第二联承首联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
C.第三、四两联采用比喻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的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
D.第五联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餐饮。
答案C
解析“采用比喻的手法”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4.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尾联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②尾联中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① ,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蒙眬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小儿子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② ??
(有删改)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设问、通感、拟人
B.设问、排比、拟人
C.比喻、通感、对偶
D.比喻、排比、对偶
答案A
解析“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问后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把榕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是嗅觉感受,“洒”是视觉感受。“如水的月华”把“月华”比成“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悄悄”“轻轻”“静静”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表现出音韵美。
解析“有嫦娥驾一片白云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和原句“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比较,题干句少了“悄悄”“轻轻”“静静”这些叠词。叠词能增强音韵美。“悄悄”“轻轻”给人以轻柔感,“静静”给人以静谧感。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参考答案①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关键信息为月亮) ②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吗(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意思对即可)
解析由“如水的月华”可以推知,①应填写“要是有月亮的夜晚”等内容。由“遥远的异乡”“像慈母一样”和问号,可知,②应填写的关键信息为思念、游子,具体可填写“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吗”。
8.下面是某同学为大学自主招生准备的材料片段,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进入高中以来,我十分自律,攒劲学习,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同学和先师的称赞,心里自鸣得意。惊闻贵校学术气氛浓厚,是一所名校,我很向往到贵校学习生活。希望贵校务必考察本人,本人表示万分感谢。
参考答案①“攒劲”改为“努力”;②“先师”改为“老师”;③“自鸣得意”改为“相当高兴”;④“惊闻”改为“欣闻”;⑤“务必”改为“予以”或删去。
解析第①处,“攒劲”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努力”或“勤奋”;第②处不得体,“先师”指已故的老师,应改为“老师”;第③处不得体,“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是带贬义色彩的词语,语体色彩不恰当,应改为“相当(很)高兴”;第④处,“惊闻”后一般接不好的事情,应改为“欣闻”;第⑤处不得体,“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有命令的意味,应删去。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字。(5分)
“2020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该报告同时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实体书店转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断推进,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成为2019年实体书店发展的一个亮点。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不过,实体书店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虽有增长,利润却在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
参考答案①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发展势头良好;②乡村实体书店正在迅速兴起;③实体书店存在同质化严重、利润下降等问题。
解析本段文字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第一个句号,中心句是“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是对中心句“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具体说明。第二层是“该报告同时显示……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中心句是“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是对中心句“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的具体说明。第三层是“不过……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本层谈的是实体书店在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有“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利润却在下降”。把这些内容整合成简洁流畅的句子,不超过55个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