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标准解读
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类传染病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干扰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传染病及其预防》是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健康地生活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思考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健康的生活。根据课标要求,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传染病传播的概念及其途径,以及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和特点,从当地常见的传染病入手,以及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收集、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是传染病的定义、流行基本环节以及预防措施,这些内容与人类的健康生活密切相关,为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做好铺垫。本节教学通篇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传染病例为线索,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当地的传染病特点调查,形成了从传染病的概念,再到传染病的传播,最后到对传染病的预防的认知过程。既贴近生活,紧扣单元健康生活的主题,又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是在上一课时传染病的病原体概念建立后,进而对传染病的传播进行了解分析。通过教材安排的模拟传染病的传播的探究方式以及对血吸虫传播途径的分析,以及学生课前对当地传染病的资料调查、图文阅读、归纳思考等方式,指导学生能够从常见的传染病例入手,进行分析和描述,使学生对病原体的传播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由浅入深地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学生分析
本节课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从“模拟传染病的传播”的探究实验入手,利用实验具体形象的效果,使他们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作为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让他们自主的进行课外调查,可以利用查询多媒体、书籍等手段,向周围的居民、家长等人群展开调查,收集并汇总资料,通过活动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了解血吸虫的传播途径。
(3)理解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2.能力目标
(1)通过手接触面粉的试验和分析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传染病传播的危害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模拟接触传染活动来体验疾病的传播过程,获得健康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血吸虫的具体事例探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四、教学策略
学生对传染病病原体能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实现快速传播的认识并不是很充分,因此,本节课从“模拟传染病的传播”探究实验入手,利用实验具体形象的效果,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随后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视频资料,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血吸虫病的传播,从具体到形象,从简到难,容易为学生接受。在体验活动后引入概念,再通过身边的常见传染病的调查分析,进一步发现传染病的传播规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在一系列的交流和思考中,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五、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情境导入:鸡年无活鸡
播报新闻
提问“今年是鸡年,但是老师去活禽市场看却没有活鸡,是为什么?”
介绍禽流感病毒。
分析禽流感的病原体和对人类的危害
从身边的实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问“禽流感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教师补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给人,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
禽流感在鸟类与鸟类之间、鸟类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鸟的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等。
激发学生思考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自然过渡到本节的内容,引出传染病的传播模拟实验。
课题呈现:传染病的预防
课题呈现:传染病的预防(第二课时)——传染病的传播
科学探究一:模拟传染病的传播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握手模拟传染病的传播。
请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用湿毛巾使手潮湿,将手上沾上面粉,与后面一个同学握手;这个同学再与后面另个同学握手;以此类推。最后请所有参加的同学展示手上沾有面粉。
真实直观的体验传播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
①假如面粉就是代表某种病原体,请你描述这种病原体是如何传播到你手上的?
(回答完①后,完成P56超链接。)
②如果传播到病原体的话,你觉得你一定会得病吗?
③除了握手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传播途径会将这些病原体传播给另一个同学?
参与模拟实验,并讨论交流思考题。
①通过手与手之间的接触。最初同学带有病原体的手,手与手之间的接触,沾到自己的手上。(从一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传播给他人)
②不一定,有些人虽然接触到了这些病原体,因打过预防针或抵抗力强,不一定会得这种传染病。
③还可以通过饮水、空气、食物传播等。
通过参与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初步了解传染病传播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并能在生物学中熟练运动数学知识
科学探究二:分析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教师展示坐落于无锡市梅园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引导学生观看血吸虫的生活史和血吸虫病的传播视频,协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图片与文字介绍,得出答案。
小组讨论分析:1、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什么?2、哪些人或者动物能够传播血吸虫?
3、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4、哪些人群容易被感染到血吸虫病?
5、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1))通过无锡当地的血吸虫病的疫情实例,唤起学生对血吸虫危害的强烈情感体验。
(2))通过层层问题,归纳传染病的特点,并引出下面的概念。
概念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①对比病原体和传染源的概念。
②介绍根据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体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一种传染病有多种传播途径。
③补充医务人员也是易感人群。
师生共同分析本节重点: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①分析:禽流感和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②分析:常见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③分析:易感人群概念。
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崇敬之情。
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课前查询的当地常见传染病的资料完成学案,并进行交流。
完成常见传染病的传播学案,在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以及对人类的危害,进一步探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拓展
春季已经到来,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请学生课后调查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应该如何预防。
为下一课时:传染病的预防做铺垫
板书设计
第24章
人类对疾病的抵御
第2节
传染病的预防(第二课时)
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
接触
与之接触的人等
食物
(抵抗力差)
空气等
七、教学反思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血吸虫病在无锡这些长江流域一带曾经一度是高发疫区,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利用当下的禽流感高发疫情的新闻导入本课的主题,还展示了当地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的相关资料,最后还让学生就常见的传染病进行展示交流,整节课非常接地气,也很实用。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上节课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的分析基础上,利用模拟传染病的传播实验和观看血吸虫病的视频、分析常见传染病的传播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对病原体的传播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通过提出问题,进行逐步引导,自然引出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在这些参与体验中,学生们从自己的身边、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认知、理解、体验、感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反思和升华,逐步掌握了传染病传播的过程,也为后面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和概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