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太空一日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太空一日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17: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太空一日
第六单元 探索未知
新课导入
在茫茫的太空呆一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神往,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经历,现在,我们就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与他一同分享在太空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难点)
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走近作者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走近作者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10年5月,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他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书中,他对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做了最为全面、详尽的描述。
轮廓( ) 炽热(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无虞( )
舷窗( ) 赫兹( ) 屏息凝神( )
烧灼( ) 确凿( ) 俯瞰( )
kuò
chì
zhuó
áo
chóu
jǐn

xián

bǐnɡ
záo
kàn
字词梳理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形容处事从容不迫,毫不费力。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应付自如
轮廓
本末倒置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整体感知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飞行阶段
起飞阶段
返回阶段
飞行中所见
飞行中所闻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精读细研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精读细研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精读细研
3、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精读细研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景色描写,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精读细研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精读细研
3.“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心情: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作用: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精读细研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精读细研
6.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精读细研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精读细研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并结合“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有看到长城的事实说明这个说法并不真实,从而表现出作者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精读细研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明确: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
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精读细研
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
明确: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以之结尾,戛然而止,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精读细研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精读细研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升空)
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
我看到了什么(所见)
首都北京、祖国各省区
没有看到长城
神秘的敲击声(所闻所感)
“本末倒置”的错觉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落地)
飞船舷窗出现裂纹
开伞时飞船晃荡厉害
敢于探索
不怕牺牲
求实严谨
无私奉献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写作特色
1.片段连缀,结构清晰。
全文运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四个小标题连缀成篇,使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构筑起清晰的文章结构。
2.事例典型,细节迷人。
文章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向读者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并运用细节描写,展示了自己在太空中的各种遭遇,使文章显得真实有趣。
请完成对应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