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6、枣核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概括出文章叙述的主要情节;2、理清课文的线索、结构层次,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朗读课文1遍,划出疑难的字词,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读课文1遍,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蹊跷( ) 掐指一算( ) 山坳( ) 故弄玄虚( ) 嫣红( ) 草 坪( ) 殷切( ) 感慨良深(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火眼金金: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二、课堂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联系文本解释词语有助于理解课文,一定要细心揣摩)蹊跷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依恋 风烛残年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文章文章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填一个字概括)(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结构,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枣核 → 枣核→ 枣核→ 枣核3、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列练习。(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用 划出课文中“这位老人思念故乡”的情节和语句。(3)老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他做了些什么事情?他最急切地想做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4)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4、展示交流:请用这样的句子来和伙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独到理解:(根据提示,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出错哟!)这篇文章记叙了 ,表达了 。三、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蹊qī 跷qiāo 故弄lōng玄虚 B.嫣yān红 圣诞dànC.机械jiè 草坪pín D.卵nuǎn石 感慨kǎi 2、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 (奇特、奇异、蹊跷)。(2)拥抱之后,他就 (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3)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 (粉红、桃红、嫣红)。(4)经他指点,我 (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5)他 (劈头、劈脸、劈头盖脸)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3、文中“她托在掌心”,能否把“托”换成“放”?为什么?4、第7节中“游子的心境”指 第9节中,“走到‘北海’跟前”中,引号的作用是: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
访美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介绍:萧乾,蒙族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1948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884年任《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1956—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逝世于北京。
学习内容 6、枣核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2、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3、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说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词语。(书读百变,其义自现。)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反复渲染,有什么样的好处?(从结构、内容、写法上进行分析。)3、释疑解难: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多提几个问题,你会理解的更深刻。)二、课堂探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运用文中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伙伴们勇敢地交流。)1、课文写朋友和“我”见面、接到枣核时的什么样的情景?他怎样回答“我”的枣核用途的问话?这样写具有什么表现力量?2、朋友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那后花园。“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如何?朋友首先对“我”说了什么话?写这些具有什么表现力量?3、朋友指点“我”留意到园中哪些树木、花草?栽种这些树木、花草表现了朋友什么样的感情?4、为什么作者说“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象是缺点什么?”5、朋友对我说明了假山石的来历,这样写对表达文中的中心有什么作用?6、文章以枣核为题,有什么样的好处?三、展示交流作者在文中用很多词句表达老人的思乡爱国之情,请结合文中内容,找出文中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其妙处。(细心点,不要脱离文章内容!)我找的词语是: ,它写出了 ,表现了老人的 。四、达标检测阅读文中选段,完成下列练习: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间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1、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①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2、“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3、“家庭事业都如意”句中的“如意”指什么?4、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所想:① ② ③ 所做:① ② 5、文中友人到了外国,要“我”从中国带几颗枣核,而且把家里也布置得像以前在家乡的模样,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习反思
6、枣核
参考答案:
第一学时
1、B 2、蹊跷 殷切 嫣红 留意 劈头3、不能。“托”更显珍贵。
4、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表示特殊含义
第二学时
1、①急于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②每逢佳节倍思故乡。
2、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色彩。
3、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4、所想:①有地方特色的场所和建筑:厂甸、隆福寺、胡同②家乡的风俗习俗:过旧历年③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枣树;所做:①堆假山②种垂柳、养睡莲、植枣树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