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 解 释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解释与建立模型》第一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看、听、触摸等往往不是探究目的的本身,而是通向进一步认识的方式,进一步认识的需要就是解释。解释离不开深入地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解释不是盲目的猜想,既要立足于事实,又要凭借逻辑的结构。所以引导学生解释的过程是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综合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对证据进行观察和思考,做出合理的解释。二、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领会解释的效能和条件。三、通过实例辨别事实与解释的联系与区别。四、了解解释要不断完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会根据观察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知道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2.乐于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解释;对搜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正确理解科学探究中解释的含义并能分析阐明;理解解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共 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瓷杯、金属杯、烂苹果、滤纸、水、烧杯、记录纸等。
学生准备
水彩笔等。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生活现象导入,初步了解什么是解释。
1.现象一:老师出示从冰箱拿出来的水瓶,外壁产生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空气中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形成水。
师小结: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形成水珠的原因。(板书:原因)
2.现象二:把一杯开水晾凉,有两个容器:瓷杯和金属杯,选择哪一个水凉得快些?为什么?
生:金属杯。金属吸热快也散热快。
师:让水降温与杯子的选择有联系。(板书:联系)
3.现象三:师出示晾水时测量的水温下降的数据表格,学生观察并回答说明什么?
生分析回答。
师:我们知道了水降温的规律(板书:规律)
师小结:刚才大家说明了瓶壁产生水珠的原因,找出了容器与水降温的联系,发现了水温变化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板书:解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解释,怎么样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课件出示“解释”的概念。
通过实验,运用知识经验估出合理的解释。
师:解释是科学探究中一项重要本领。下南我们通过实验来挑战一下自己的解释本领。
1.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彩笔在滤纸纸条的一端1/3处画出圆点;将纸条的一端浸到水中,而水面不能碰到圆点。认真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
2.小组实验、记录,并讨论,试着解释现象。
3.学生汇报。
师小结:在实验中,我们得到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观察到事实;另一部分是思考讨论得到的是解释。你能说说事实和解释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回答。
4.出示一个腐烂的苹果,这个苹果怎么了?对这个现象进行描述。
指名学生描述。
5.师:你描述的是事实还是解释?
判断:出示课本上的几种说法,判断一下它是属于事实还是解释?
师小结:解释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如果不正确,我们要重新观察,再次思考,还要反思我们已有的知识是不是准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解释更合理、更准确,形成科学的结论。(板书:结论)
师: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很多。比如:“人的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就曾有许多种解释。
自已阅读课本58页内容。
师:看了这些解释后你有什么体会?
拓展应用,进一步解释。
1.课件出示课本第56页关于“脚印”的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们有多少解释?请你用编故事的形式来完成。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2.自由阅读课本五十六页身高规律图表,小组讨论,进行解释。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
板书
设计
观察 事实
思考 解 释
已知 (原因 联系 规律)
科学结论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