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16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积累常见文言虚词。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积累常见文言虚词。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篁竹( )清洌( )为坻( ) 为屿( ) 为嵁( )佁然( )俶尔( ) 翕忽( ) 差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2、读通课文,找出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并解释。3、读懂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试翻译全文,不会的句子抄写下来。二、课堂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小组确定本文的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注意多音字和易写错的字。)篁竹(huáng)清洌(liè)坻(chí)屿(yǔ)翠蔓(màn)嵁(kàn)佁(yǐ)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悄怆(chuàng)幽邃(suì)(二)再读课文,组内讨论交流本文的重点实词,师生共同确定本文的重点实词与虚词。(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是考察的重点,特别是虚词的不同意义与用法)实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洌 蒙络摇缀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 俶尔 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不可久居 隶而从者虚词:以 其 而 之 等 (三)小组交流释疑,疏通课文。小组交流解决疑问,再划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师生共同确定重点句及疑难句。(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重点语句: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C.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E.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再读课文,读出美感。(注意揣摩轻重缓急的变化,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三、达标检测。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如鸣佩( )环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参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悄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 liè( ) 翠 màn( ) 连 zhuì( ) 清 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16小石潭记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背诵课文。2、独立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二、课堂探究(一)学生齐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组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课前先学疑难问题(三)精读课文第一节,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学生组际交流。(四)精读课文第2段,讨论下列问题:(1)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五)、精读课文第2段,组内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第3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六)精读第4段,组内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七)、总结全文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八)拓展延伸:钴鉧潭《钴鉧潭记》 柳宗元1. 钴鋂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沬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2.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祟其台,延其槛,行其泉於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於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释】 [1]颠委势峻:颠,水头;委,水末;势峻,水势峻急。 [2]啮:侵蚀。 [3]轮:车轮般的漩涡。 [4]亟:多次。 [5]款门:敲门。 [6]私券,私人借据;委积,累积。 [7]芟:锄草,开荒。 [8]贸财:换钱。 [9]崇:加高。 [10]槛:栏杆。 [11]行其泉二句: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12]迥:辽远。 《钴姆潭记》写于游西山后几天。钴姆潭,在永州市芝山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古代称熨斗为钴姆,钴姆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 翻译如下: 小潭的形状像熨斗,在西山的西面。潭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后,曲折向东流去。水的波头折曲且水势急峻,冲击很激烈,侵蚀钴姆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姆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钴姆潭的上方有居住者,我们已见过多次,因为我多次来钴姆潭游玩,有一天他敲门来告诉我说:“无法负担官方租税和私人借据之累积,于是锄草,开荒,另外辟山 而搬家,并且愿以潭上田,换钱以平息祸端。”我高兴地买下钴姆潭上方的土地。加高它的平台,建长它的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尤其是中秋观月更加好看,可以看到(感觉到)天是那么的高,气是那么的遥远。是谁让我喜欢上这蛮夷之地而忘却故乡?难道不是这座潭吗? 达标检测。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 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 不可久居(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3.翻译下列句子①全石以为底。 ②不可知其源。 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5.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6. 解释下列加点词及前谛视 ( ) 此其所以异也 ( )或远立而濡其首( )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 )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8.“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16、小石潭记
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与虚词见教参
重点句的翻译见教参
二、达标检测答案:
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2、冽 蔓 缀 澈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 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 (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答案:
1.坻 屿 岩 2.C 3.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5.略6.仔细看 ……的原因 沾湿 ……的样子 7.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8.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复备栏目学习内容 17 记承天寺夜游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给加点字注音。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2、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学会提问) 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简介作者、背景。(由学生完成,师生作补充。)2、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3、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把握重点字词、句翻译)(1)重点字词:户 欣然 念 遂 寝 相与 步 空明 交横 盖(2)重点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组内交流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为何找张怀民夜游?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4、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5、苏轼与张怀民为何而乐?6、苏轼自比“闲人”,透露了他怎么样的内心世界?(三)组际交流(四)拓展延伸请你写出跟“月”相关的诗句(至少五句)三、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1)怀民亦未寝 ( ) (2)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加点的字(1)欣然起行( ) (2) 念无与为乐者(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5)相与步于中庭( ) (6)盖竹柏影也(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17、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答案:
1、qǐn zǎo xìng
2、高兴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觉 共同,一起 发语词,原来是
3、B
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内容 18 阿里山纪行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给加点字加拼音风靡 镶嵌 谛听 山岚 鱼鳖 参天 堪称 静谧 一泓 孕生2、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3、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学贵有疑)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 2、理清课文思路(二)组内交流 1.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3.草木本是无情物,为什么在作者笔下,阿里山那么美,那么令人震撼?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组际交流 (四)拓展延伸“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三、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风靡 镶嵌 谛听 山岚 鱼鳖 参天 堪称 静谧 一泓 孕生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1)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览生意了。(2)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副倒置的水墨画。(3)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帖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付在树干上。 (4)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拨地参天,八面威风,雄据山间,无可匹敌。 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4、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18 阿里山纪行 第 2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在到阿里山神木的路上见到哪些如画的风光?2、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学会提问)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第3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二)组内交流1、作者进阿里山时有什么感受?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3、这是一篇美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找出一处你喜欢的文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4、作者是如何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 5、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到阿里山的姑娘? (三)组际交流(四)拓展延伸 1、收集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方面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2、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三、达标检测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 _______。3、“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4、作者在整个游程中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阿里山简介: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18、阿里山纪行
参考答案
(一)
1、 加点字注音
mǐ xiāng dì lán biē
cān kān mì hóng
2、改正错别字
(1)览
(2)倒
(3)帖 付
(4)棵 据
3、(1)茸茸 毛毛 濛濛(2)条条 紧紧 (3)漉漉
4、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二)1.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起,以歌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游阿里山
3.好像
4.①作者游阿里山不尽然是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②作者在整个游程中,确实看到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
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姑娘之美。学习内容 20 蓝蓝的威尼斯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 2、领略威尼斯的绮丽风光,体会文章歌颂了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文章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蔚蓝( )_________________ 瑰( )宝_________________瑰( )丽_________________ 穿梭( )_________________绚( )丽多姿_____________ 鳞次栉( )比_____________别具一格____________________ 搁( )浅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每一自然段,概括内容。①写机窗俯视眺望。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写威尼斯是个水城。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⑦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学法指导:概括文章内容,须先整体把握,再逐段研读,然后用简要的文字表达。)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画出作者的漫游路线)初识威尼斯: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介绍了哪几处威尼斯的景致?2、组内交流漫游威尼斯: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处威尼斯的景致。(1、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生动地介绍;2、尽量穿插一些故事、传说。)3、组际交流互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品位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集中体现在“蓝蓝”上面,精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思考:文中是怎样表现“蓝蓝”的?畅谈威尼斯(1)课文除了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水,还介绍了许多景物,请结合课内外知识,换个角度概括:(1.在横线中填入适当的形容词;2.说出依据。) __________的威尼斯(2)文章中提到“马可·波罗”的作用。(默读文章第7段感悟) 4、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学习表达。(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你也能用你五彩的笔描写你想象中的美好的景色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吧!)三、达标检测:阅读理解、分析。①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 ”。②听说,原先这里像太湖水乡,也有说类乎苏州城,其实,威尼斯,她有独特的瑰丽的形象。③这里没有汽车,大小船挤在大运河里,穿梭般的来往不绝。④我们登上汽船(等于城市公共汽车),观赏两岸风光,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鳞次栉比。⑤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⑥汽船穿过一座座桥梁,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李亚度桥”,特别引人注目,就是1592年建成的独孔拱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桥上两侧开设商店,别具一格。⑦汽船向前驶去,河道逐渐开阔,现代化的摩托艇、汽艇和古老的“公朵拉”并行。⑧“公朵拉”是一种小游船,翘着头尾,由船夫摇橹,供游客饱览两岸风光。⑨据说历史上盛时有一万多艘,现在只保留四百艘了。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用“‖”给文段分层次并概括层意。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4.本段是抓住了威尼斯建筑的什么特征来写的?又是怎样写的?5.作者说,威尼斯“有独特的瑰丽的形象”,请你说说她的独特之处有哪些?6.作者将威尼斯与太湖水乡和苏州城作比,作用是什么?7.为什么作者说“泛舟在大运河,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学习反思
20、蓝蓝的威尼斯
参考答案:
课前先学
1.蔚蓝(wèi)(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瑰(g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瑰(guī)丽(异常美丽)穿梭(suō)(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绚(xuàn)丽多姿(灿烂美丽)鳞次栉(zhì)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搁(gē)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2.②概括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③简介威尼斯的悠久历史。⑤写由看排球赛引出圣马可广场的来历。⑥重点介绍圣马可广场。
课堂探究:
1、课堂自学:李亚度桥、公朵拉、圣马可广场、威尼斯城徽、圣马可教堂、叹息桥等
2、组内交流
如: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心,被拿破仑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客厅”。广场一侧是圣马可大教堂和巴西尼加钟楼,另一侧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广场拱廊下有着各式各样的精品店,旁边是几家有名的咖啡馆,还有咖啡乐队在这里演出,成群的鸽子在人群中纷飞。广场边的码头称做小广场,威尼斯的城徽飞狮就高高地站在小广场圆柱顶端。圣马可广场厕所在公共汽船的码头右手边一块绿地的尽头。
3、组际交流互动
品位威尼斯
(自然景观)第1段:“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仿佛在蓝色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人文景观)第5段:“据说……”
第6段:“深秋的威尼斯……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总之,威尼斯一个城市无论怎样繁华,都不能丢失自己的个性。在今日的西方发达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事实证明,只要合理规划,新城区的扩展与老建筑的保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映成趣。城市的颜色——这是一个有趣的想像力游戏。
畅谈威尼斯
(1)可从建筑美或秋色美的角度。
(2)体现中意两国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达标检测:
1.开门见水 2.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门见水”。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一层:“水都”威尼斯的形象独特而瑰丽。第二层:威尼斯的建筑美。第三层:叙述“公朵拉”。 4.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先总写威尼斯的建筑,再聚焦于“李亚度桥”,从面到点。 5.没有汽车,大小船只挤在大运河里。登上汽船,就等于登上城市公共汽车。观赏两岸的建筑风格各异,像在参观欧洲建筑博览会。 6.比较出威尼斯既是像太湖水乡和苏州一样的水城,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7.两岸有十四五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还有造型各异的桥梁。学习内容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生字词注音: 沧 篾 剁 饰 嵌 棰 涮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带着兴趣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可查阅资料或上网)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讨论:(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指导阅读,提炼文章提纲)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由各小组讨论汇总,再交流)2、组内交流:用小标题来组织文章的好处。(平时写作学习)3、组际交流互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其中哪些自然景观,哪些是人文景观?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4、拓展延伸:(可以以优美的散文形式,也可以以故事形式或导游词形式)让同学们自由展示他们收集云南西双版纳的其他风物人情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三、达标检测:(一)阅读语段,完成题目。“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 )热带雨林,( )澜沧碧水,( )傣家竹楼,( )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 )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1)在括号中填进恰当的动词。(2)加粗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3)加粗的叠词有何表达作用? (4)先解释“心驰神往”,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5)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综合题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学习反思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参考答案:
二、课堂探究:
1、课堂自学
(1)、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第五部分:笑对生与死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2、运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对这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
三、达标检测
(一)、
(1)观 涉 登 拍 留
(2)指上文中“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
(3)数量词重叠可以强调数量之多。
(4)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示例:美丽的北京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5)这段文字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二)、本文运用了五个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这五个小标题是:“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答出这一点可得“中”;如果标题都写不全,则得“下”。)运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答出以上两点可得“良”)本文小标题,把每一部分的对象、范围标了出来,对这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
第二学时:
课前先学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课堂探究
组际交流互动
(1)、a、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b、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2)、明确:
“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3)、傣族人笑对生与死,积善修行,尽情享受“生之快乐”,这种乐观的生死观、人生观是积极的。消极在于相信阴司地狱,每个男孩要出家,受教化,似乎没有必要。但我们要尊重傣族的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
达标检测:一.①×②√③√④×⑤√ 二、1.傣族人互帮互助收谷子、打谷子的场面,突出傣族人民风淳朴。 2.D 3.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 4.村寨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村里的饮水井上建神塔,从不到井边玩耍。 5.水关系到傣家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