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高效课堂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高效课堂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0 13:06:19

内容文字预览

学习内容 11 背 影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 2.体味文中的至爱亲情。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积累重要字词的音形:蹒跚(pánshān) 差使(chāi) 狼藉(jí) 迂(yū) 拭(shì) 颓唐(tuí) 琐屑(xiè) 簌(sù) 踌躇(chóuchú ) 奔丧(sāng)2、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3、熟读课文,标好段落,圈出重要的词句,并把个人的感悟写在课文的空白处。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①速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快速浏览课文,并做圈点勾画及批注。②文章题为“背影”,那么文中一共几次提到背影,各是在什么时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注意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以及思念中的背影。)③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注意一些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注意文中的“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所含的意思。(从父子情的角度考虑。)2、组内交流:围绕上述问题,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三、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差使( ) 奔丧( ) 狼藉( )妥贴( ) 踌躇( ) 栅栏( )2、选出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D、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①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 )②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像的天地。 ( )③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 )4、《背影》一文中“车站买橘”一节中,前后两次写父亲过铁道,为什么前一次详写而后一次略写?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父亲名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保持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毛泽东称赞“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追溯背景:《背影》是一篇记实散文,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就跟现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就是1917年,那时作者还在北京大学学习,种种家事,恰如文章所写一般,父子同行,浦口车站惜别,也是实情的再现。
学习内容 11.背 影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会朗读并能进行模仿式的片断写作; 2、体味文中的至爱亲情。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继续熟读课文,要求做到有感情的读;2、扣住“我”的一些词句,深入体会感情。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①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从父亲的品行、文章的主题以及性格特征方面思考。)②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③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④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⑤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2、组内交流:围绕上述问题,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外貌、动作,你能揣摩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假如从正面看,你会怎样描绘父亲呢?请你试着写一小段。(100字左右。)三、达标检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三句话? 2、文中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3、“我看见他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了父亲的形象? 4、文章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叶圣陶谈《背影》: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
11、背影
第一学时参考答案:
1、chāi sāng jí tuǒ chóu chú zhà
2 、D A、典—当 B、颓唐—失意的样子 C、光景—情形、境况
3、①√②×③√④√
4、第一次去时详写的是背影,扣题,更能突现中心。第二次是人物正面描写,因而略写。减少文章重复,且突出前面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
第二学时参考答案:
1、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去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③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2、用两手攀 两脚缩 身子微倾
3、外貌 动作
4、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学习内容 13、人琴俱亡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
学习重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解释下列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1)文言实词。 笃 ( ) 索 ( )奔丧( )径 ( ) 素 ( )恸 ( ) 绝( )卒 ( ) 因 ( ) 良( )左右( )(2)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 ) 弦既不调 ( )人琴俱亡 ( )2、收集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有关资料,摘要地写在下面。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1) 王子猷得知王子敬去世的消息之后是什么心情?(摘抄有关句子,简要分析)(2) 谈谈你对王子猷的性格的理解。(两个问题都要从课文的内容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对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加以理解。)2、组内交流(1) 小组内检查课前先学作业。(2) 课堂自学内容交流:形成统一的意见,并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供班级讨论。3、组际交流。(1) 各组通报本组课前先学作业完成情况。(2) 公布本组课前自学问题的看法和存在的疑问。示例:“了不悲”“都不哭”和“恸绝良久”是不是矛盾?4、拓展延伸阅读关于王子猷的另一个故事,说一说故事所表现的王子猷的性格。雪夜访戴 《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①,开室,命酌酒。四望皎②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⑤之。经宿方至,造⑥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注释:①觉:醒。 ②皎:白而亮。③戴安道:戴奎。书画音乐家。④剡(音shàn):地句名。⑤就:靠近。⑥造:到。三、达标检测:1、解释加点字。俱病笃( )     都不哭( )了不悲( )     素好琴 ( )便径入坐灵床上( )  月余亦卒( )2、翻译句子。(1) 何以都不闻消息。(2) 因痛绝良久。3、文中描写王子猷得到子敬去世消息之后的表现的句子有哪些?表明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刘义庆,彭城人,南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于门下,与门客合编《世说新语》,署名刘义庆。
2、《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分36个门类,记载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及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有反映他们的矫情做作的,有反他们残暴贪婪的,有写他们忠于友情的,有写他们的艺术才华的。
学习内容 13、人琴俱亡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 2、改写文章内容,扩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2、改写文章内容,扩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课前先学1、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2、得知弟弟的死讯,王子猷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呢? 3、题目“人琴俱亡”中的“人亡”容易理解,对于“琴亡”,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课堂探究。(一)学生齐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二)细读课文思考: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2、得知弟弟的死讯,王子猷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呢?“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4、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三)学生组内交流上面的思考题。(四)学生组际交流。(五)学生小结内容,组内交流,看谁写的好。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六)改写文章1、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情。2、口述大意,分组自由翻译。3、展开想像,从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入手。4、拟稿交流。(七)拓展延伸积累古诗文中写手足亲情的句子。达标检测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翻译下列句子:⑴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⑵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2、 “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主语是 ,当时他自己的情况是 (用原文的两上字回答)。3、你怎样理解子猷“都不哭”? 4、子猷、子敬兄弟情深,而文中却说“语时了不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文中写到“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 6、请你说出1-2个反映亲情的成语故事。
学习反思
13、人琴俱亡
第一学时参考答案:
“课前先学”答案(1)实词:(dǔ ) ( 病 ) 重; 要;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一直、直往;一向、向来;痛哭,极度悲哀;气息中止;死了;就;很;身边;的人。 (2)文言虚词:表承接,不译 ;已经 ,在……之后 ; 都 ;就;总;身边的人。
“达标检测”答案:
一、解释加点字。 ( 病 ) 重;总,竟;完全;一向,向来;一直,直往;死。
二、翻译句子: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交流:王子猷对王子敬的去世内心是悲痛的,理由有打探王子敬消息、径坐床上、摔琴、恸绝良久、不久也离世等。刚听到王子敬支世消息时“了不悲”是因为王子敬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兄弟即将于九泉相见。
王子猷性格:率性独特。
第二学时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二)细读课文思考: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并能简单分析的句子: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
②“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知音、知己,情深意切。)
2、得知弟弟的死讯,王子猷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呢?“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式来悼念亡弟,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弦此时仿佛也有了灵性,明白自己的主人已死,弦音也不协调了。子猷真是悲从中来,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叹“人琴俱亡”,失声痛哭。痛不欲生。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明确]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4、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见教参
达标检测答案:
1、译句(略)
2、王子猷;病笃 3、王子猷、子敬兄弟情深,王子猷因为悲痛过度,“都不哭”。
4、这可以说是子猷悲痛到极点才作出的反应,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言之有理即可) 5。①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久了。②王子猷睹物思人,悲伤过度,不能调琴。
6、如: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等学习内容 14. 我的母亲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学习重难点 1、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蒙眬( )瞥( )憧憧( )惺忪( )颊( )辗转( ) 娓娓( ) 万籁俱寂( )饮泣吞声( )蹑手蹑脚( )2、下列各组词语全部正确的是( )A、循循善诱 蹑手蹑脚 莫明其妙B、泪如泉涌 钦泣吞声 五彩缤纷C、娓娓动听 睡眼惺忪 万籁俱寂3、再读课文,感知课文(1 )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2 ) 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试作品析。4、预习了课文,我想提问:二、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 1、学生讨论交流: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2、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四个片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二)精读品析1、提出问题: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学生分组讨论。2、交流讨论,品析片断中最感人的细节,写出自己的理解。⑴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⑵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⑶ “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⑷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三)拓展延伸: 1、本文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如果让你来写《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你会截取哪些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2、用截取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某个人的特点或对某个人的感情,准备下节课课堂交流。 三、达标检测阅读文章第6节,回答下列问题1、用文中的话解释“居然”的意思。2、联系上文说说“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一句中“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是指什么样的心理状态?3、联系全文看:上一段写“十岁”时的事,这一段写“八岁”时,要不要倒过来?为什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学习内容 14、我的母亲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心灵受到震动,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2、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逐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学习重难点 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用截取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某个人的特点或对某个人的感情,准备课堂交流。二、课堂探究。(一)学生交流和评价写作情况1、 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评价。2、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简要小结本组同学完成情况(教师可从语言、结构、选材、情感等方面提出小结要求。)(二)自主探究 1、选择文中四个片段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作为精读对象,思考探讨片段中哪些语句是作者对这件事表达的看法,这样的议论对记叙这件事起什么样的作用?2、 学生找出文章其它片段或结尾段中的议论句,并试说明其作用。(三)组际交流。1、学生根据对内容的理解,用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朗读有关内容。2、分析“清算”功课时,注意母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所表现的心态?3、沉静深沉的夏夜,我见到母亲为我做布鞋,我有什么表现,是怎样矛盾的心态?4、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是什么样情况下产生的?5、本文与背影一文选材上的不同,并说一说各自的合理之处。6、议论句的分析,第一课时朗读训练中已经涉及,此时重点研究议论句子的作用。7、有感情地朗读“我此时伏在 ……当然不知道什么叫母爱。”说说这段话饱含母亲什么样的情感?(四)拓展延伸: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达标检测: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    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    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1、文中横线上应填上的最合适的词语是: 、 。2、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去一饱眼福。”请谈谈你对加点字的理解。3、“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其中“这”指代什么?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学习反思
14、我的母亲
第一学时参考答案:
1、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2、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3、不能倒过来。上几段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能,这一段虽也写母亲,但主要是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苦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意思又进了一层。
第二学时参考答案:
1、射、瞥见。
2、 “大概”“也许”是因为那是我儿时的记忆,时间久了,有些模糊了,所以用了推测的语气。
3、指“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于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4、幼儿时母亲在元宵节抱着我去看别的孩子玩灯。学习内容 15、 父母的心 共1学时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学习重难点 拓展文章的内容及感情。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积累重要的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褴褛( )吩咐( )酬谢( ) 妥( ) 失魂落魄( ) 2、了解作者及相关常识。3、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得多于50字)4、阅读文章的时候,我还有这些问题存在疑惑。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1)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4) 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2、组内交流:(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 (3) 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 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同学们,请拿起自己手中智慧的笔,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学学古人,写一段话,来颂扬这种淳朴美丽的情感。(100字左右。)
三、达标检测: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送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交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1、“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你能体会父母此时的心情吗?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如何理解“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句话? 3、“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一句中,“悲伤”一词,表现财主夫人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4、请你结合全文,谈谈“父母之心”指的是什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川端康成 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卒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经过长期的探索,成功的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的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68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髓。
15、 父母的心
参考答案:
1、父亲此时内心充满着对财主夫人的歉意,对自己子女感到愧疚 自责。
2、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表现了父母与子女的骨肉深情。
3、表现财主夫人的善良,明理,具有同情心。
4、父母之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学习内容 12、 甜甜的泥土      共1学时
学习目标 1、领会对比手法的妙用:立意新奇,结尾惊奇;2、学会朗读和研讨;3、体会母子深情。
学习重难点 1、以人物为核心,理解作品主题。 2、新奇的立意和结尾。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复述小小说的故事;2、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把这篇小小说分成五部分;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叙述、描述、对话的不同语调、语气。4、掌握一些重要的字词。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①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用笔圈出来。 ②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如果课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③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会想到什么?(注意读透文本,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④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2、组内交流:围绕上述问题,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三、达标检测: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放学了,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蓦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他愣怔着,不知如何办才好。他使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囊囊的。他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1、“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一句中的“还”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写“好像又看到”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小亮的梦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2003南京中考作文)题目及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
学习内容 12、甜甜的泥土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深情。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1、 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读准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黯( )淡  呆滞( )  蹭( )  蓦地( ) 愣怔( )  吮( )  涮( )净  晕眩( ) 2、母爱是伟大的,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母爱的格言、俗语、诗句3、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疑问吗(除了课本和教学案上的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课堂探究: 1、课堂自学(这是一篇小说,有必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1)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体会立意的新奇。(2)人物在怎样的环境下活动,有何作用?(3)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文中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 2、组内交流(1)文中“她”到底是谁?通过哪些语句可判断出来?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王小亮特别珍惜这包糖,却不留着自己慢慢吃,还分给同学和老师,为什么? (3)本文描述的是一个苦涩的故事,却用“甜甜的泥土”为题,你如何理解? 3、组际交流: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学校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对王小亮的怜爱。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再找出几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的作用。 4、拓展延伸,根据下列情境设置试着写一段对话。情境设置:模拟电视栏目(真情 情满天下)主题:母爱的天空 采访人物:王小亮 王小亮的妈妈三、达标检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第二天,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他要赶紧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潮湿的地面上,歪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糖纸和那根作为标记的小棒棒。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1、解释下列词语。(1)消融:(2)情不自禁:2、这一夜,小亮为什么睡得特别香甜?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一个八岁的孩子承担着家里繁重的家务劳动?文中“照例”一词能不能删去?“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这一句中的“冷馍”与前文哪些地方相呼应?他出门为什么要“悄悄溜出”? 4、结尾,“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泥土为什么会“甜丝丝”的?
学习反思
12、 甜甜的泥土
第一学时参考答案:
1、小亮好久没有享受到母爱了。
2、不能去掉。因为上一段已经写了小亮沉浸在欢乐之中的情景,这里再写,所以要用“还”。因此,不能去掉。
3、文中写“好像又看到”的情景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小亮在父母离异后所受到的痛苦;另一方面为下文写“埋糖”等情节打下伏笔。
4、文中写小亮的梦说明小亮向往美好生活,但这只能是一个梦,不能实现。
5、略,构思合理,语句流畅即可。
第二学时参考答案:
1、融化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因为他又得到了母爱。
3、从他一早起来,“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这一系列家务劳动,可看出一个年刚八岁的孩子就担负着多么繁重的家务劳动啊!“照例”两字不能删去,因这个词反映孩子做如此繁重的家务劳动是天天如此,由此可见一个没有母爱的孩子心灵上多么痛苦,他的生母不放心是有道理的。“拿块冷馍馍”与前文他生母放学时守在门口等不到他相呼应,因为他中午是靠啃冷馍馍填肚子的。他所以“悄悄溜出去”,是因为怕后母不让他上学,要他做更多的家务。
4、一是写实,因为一包奶糖融化在泥土中,所以泥土是“甜丝丝”的;二是写虚:那甜丝丝的泥土,不仅饱含着“过去妈妈”的母爱,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孩子也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