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23 幽径悲剧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阅读文章一遍,划出疑难的字词,说说课文描述的是什么样悲剧?(用一句话来概括,锻炼学生语言的精炼性)2、再读课文,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懦者( ) 摇曳 ( ) 虬干( ) 愚氓( )蜿蜒( ) 应酬( ) 抖擞( ) 潋滟( )猬集( ) 惆怅( ) 毛骨悚然( ) 万斛( )3、自读质疑,写出你在自学过程中的2—3个疑惑之处。(多提几个问题,你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萝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的美呢?理清作者写古藤萝之美的思路。(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纲举目张的展开学习,更让学生理解美的东西的毁灭产生的悲剧美)2、组内交流讨论。(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幽径的美?(2)从文中找出写藤萝之美的文字。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问题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感受美的东西,培养学生美感)3、交流展示。文章写的是幽径、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这一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用的写法)4、走进季羡林:季羡林常常为一些小动物、小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他?(这一问题的探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季老的内心世界。)三、达标检测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①懦者( ) ②摇曳( ) ③虬干( ) ④愚méng( ) ⑤liàn yàn ( ) ⑥万hú ( ) 2、 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口诛笔伐 精神抖擞 漠不关心 相应成趣屈径通幽 鲁殿灵光 林林总总 司空见惯错别字: 订 正: 3、“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足”的意思是 ,“不足不外人道也”出自 朝(人名) 的(作品)。4、在文中,“曲径”和“幽径”都是指同一条小路,请说请它所在表达意思方面的侧重点在哪里。①曲径: ②幽径: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23 幽径悲剧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2、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由“美”转“悲”,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美、欣赏美)2、交流你所知道的 “十年浩劫”历史,认识“十年浩劫”,揣摩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的资料查找,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内心)3、这篇文章的语言通俗、精练又有雅致,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自由摘选语句进行赏析。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认真朗读、品味描写藤萝被砍惨状的语言,思考古藤萝毁于什么人之手,明确悲剧效果产生的原因。2、组内交流(1)“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情感的转变)(2)美好人或事物遭到杀戮会让人震惊恐怖,更会悲叹、同情他们的命运,这本是人之常情,作者为什么要说:“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难道关注小花草、小动物,为它们的不幸流泪、叹气就是没出息,就是渺小的吗?(作者当然不是没出息,渺小的角色,但普通人中也有许多人象他这样怀着一颗博爱之心,难道也都意味着没出息?) 3、组际交流(1)请同学们找出渲染“我”痛苦感受的文字,认真朗读,体会其悲剧效果。(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写作的目的)4、拓展延伸说说你看到过身边有哪些破坏美、毁灭美的事,并且谈谈自己看法。三、达标检测: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1、为什么“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真有点怕去了”? 2、从文中可以看出幽径的藤有怎样美好的品质?(用原句回答)3、作为植物,古藤萝是不会哭泣的,然而作者却说“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的目的是什么?4、作者反复写古藤“死”后自己的感受,目的是什么?5、作者说“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含义是什么? 6、如果你就是这棵古藤萝,你会向人类申诉些什么呢?请具体描述。(100字左右)
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22 都市精灵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说出文章以“都市精灵”为题的含义。2、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就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4、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难点: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通读全文,同学要保证读得流畅、有感情。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喜鹊( ) 栖( )息 嬉戏( )黄 鹂( ) 老鸹( ) 硕( )大 觅 食( ) 肆( )无忌惮( ) 抿( ) 退避三舍( ) 荒诞( )3、对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二、课堂探究: 1、课堂自学通读全文,理解下列问题(1)课文中“精灵”指什么?文章写了现代文学馆内哪些精灵?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点?(2)作者写了北京城的现实状况,为什么还要写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动物,而且着墨较多?(3)全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认为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多的“鸟”、“鱼”、“兽”? 2、组内交流(1).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对城市小动物的描写精彩的部分,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师巡视指导,一定组织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中的感情,请你以下列句式试着说说其中的一种感情。“看到(听到、了解到、欣赏到)……,作者很……”3、组际交流(1)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钟爱的小动物,你赞成这个观点吗?(每小组有自己统一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可以组织小组辩论)(2)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这句话?(教师要予以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导) 4、拓展延伸这篇课文,作者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将动物写得活灵活现,富于韵味,耐人品味。同学们,我们连云港市在努力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作为港城一员,你会选取哪一种可爱的动物作为我们城市的标志和象征,作为我们城市形象大使呢?请你也用生动的语言把她描述出来说明你选择她的理由。我们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三、达标检测:(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a)空,作低空(b)翔,然后,一(c)翅膀,像炸弹一样,(d)入水中,百发百中,(e)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看海鸟,看海兽,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1.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两层,并说出划分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第二层的结构关系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关系3.给文中a、b、c、d、e五处选择正确的动词 ( )A.升、飞、抿、钻、弹 B.腾、飞、抿、钻、射C.升、滑、拢、射、钻 D.腾、滑、抿、射、钻4.第一段中有一处句子的语序有问题,请你找出来在原文中改正,并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就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联系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这句话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首先”与“其次”后面的内容能否调换,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是否是好事?作者说“未必是好事”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你为你所熟悉的城市拟一条保护“都市精灵”的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风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种老资格等待人们去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10个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全文说说加粗的“当然”一词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长城也非常伟大”,“伟大”在什么地方?(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比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就第五段的内容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文明特点分别进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余秋雨的文章往往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本文在哪些语句上有所体现?用波浪线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读过李白、杜甫、陆游的哪些“川行华章”,请列举两到三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都市精灵》是舒乙写的一篇随笔,这篇课文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明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为类似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在材料的选择、组织以及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善待动物,保护环境?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都能理解。因此,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文本提供的详实丰富的材料中,去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语言平常中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来正确认识文本所提出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另外,要借助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22、都市精灵
参考答案
(一)1.“……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前面总写美国的许多城市,后面具体写旧金山个例。2. C 3.D 4.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看海鸟,看海兽”应改为“看海兽,看海鸟”,这样与“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一句相照应;而且,上文写旧金山时也是先写海兽后写海鸟的。5.“传统节目”、“享受”、“崇高”等词语,表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旧金山人热爱动物,与其和谐相处的意识很强。6.不能。因为“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决定“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7.不是好事,没有鸟鱼兽说明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作者说“未必是好事”是一种委婉的说法。8.略
(二)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当然”是合于情理,没有疑问的意思。它肯定了长城的伟大,以此衬托都江堰的“了不起”。3.“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4.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5.长城:突兀在外,讲究排场,缺乏活力。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6.“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风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7.李白《蜀道难》《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杜甫《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内容 25 治水必躬亲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和停顿,通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2、识记并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述观点的写法4、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一)了解作者,文体及文章主要内容。《治水必躬亲》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工诗,善书画,著有 《履园谭诗》等。文章论述了 的道理,并以明代有名的清官 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 ,而且要 。(二)收集海瑞资料,了解其人其事。(通过查阅资料等尽可能多的获取海瑞的一些知识)海瑞,广东琼山人。 代嘉靖举人。曾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谥 。著有《海瑞集》。(三)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反复读课文,由学生独立完成)1、给加点字注音潴有浅深( ) 非相度不得其情( )( )躬历山川( ) 非咨询不穷其致( )( )好逸而恶劳( ) 亲劳胼胝( )( )远嫌而避怨( ) 布袍缓带( )2、用“/”标出文章的句读。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A.治水/必躬亲 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3、解释加粗字(1)泥于掌故( ) (2)非咨询不穷其致( )(3)势有曲直( )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5)不可执一( )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7)冒雨冲风( )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9)潴有浅深( ) (10)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11)非相度不得其情( ) (12)未免尝横索一钱( )(四)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至少提两个问题)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 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 (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4)集体朗读。 (5)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 积累文中的一些主要实词。(把句子也写下来) 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 (口头翻译)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2、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请及时做好记录) (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二)组内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交流展示以上三个问题。)(三)组际交流1、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和回答问题,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 2、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四)拓展延伸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看法,可以及时的记录下来)三、达标检测:(一)辨别下边各组句子中多义词的意思。①情:非相度不得其情( ) 以情动人( )②致:非咨询不穷其致( ) 错落有致( )③躬: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鞠躬尽瘁( )④举: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举世闻名(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3.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5.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习反思
25、治水必躬亲
参考答案:
课前先学:(一)(二)略(三)1、略 2、C 3、略
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2、(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不举”与“不兴”是因为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3)治水必躬亲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四)拓展延伸(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达标检测:
(一)①真实情况;情感②事理;情趣③亲自;身体④成功;全
(二)1.海瑞 明朝 吴晗《海瑞罢官》
2.(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亲自发放钱粮,不克扣一毫一厘,随行的人员也不曾强行搜刮一分一厘。
3.C。
4.C
5.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6.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学习内容 24 明天不封阳台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学习重难点 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通读课文,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内容。(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2、再读课文,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蜷缩( ) 孵育( ) 倏然( ) 喧嚣( )悖论( ) 龟裂( ) 咆哮( ) 弱不禁风( )3、自读质疑,写出你在自学过程中的2—3个疑惑之处。(多提几个问题,你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哟)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1)、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疏通课文的线索。(在“阳台”词前加上不同的词语能理出文章的线索吗?)(2)关于封不封阳台,“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请你快速阅读文章,体会“我”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整理观点,以备全班交流。)2、组内交流(1)想想作者为什么以“明天不封阳台”为题?能否换成“一只受伤的鸽子”?(体会作者拟题的艺术)(2)、能找出文章中深刻议论的句子吗?并体会其作用。(3)、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封不封阳台的争议深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3、组际交流(1)、用极俭省的笔墨把人写活了,可以采用“画眼法”。学习过的文章有描写人物眼睛的吗?举一些例子。(学以致用)(2)、写动物也可以刻画眼睛。读读下面写鸽子眼睛的话,讨论问题。课文第三段中:“蜷缩……,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出弱小的鸽子什么心理?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希望出现一幅怎样的人与鸽子的图画呢?(人与动物的关系)(3)、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一些公益性的广告,在杂志上、电视上、宣传册等。能说说大家熟悉的句子吗?(保护水资源、森林、动物) 4、拓展延伸作者最后说“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你认为阳台应不应该封,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实际操作时,可以按照学生的观点,自然组成辩论小组。每个小组要讲清楚封阳台或不封阳台的原因。)三、达标检测:1、根据括号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填字成词鳞次zhì( )比 变huàn( )莫测 càn( )若朝霞 ān( )身立命 情不自jīn( ) 自jǐ( )自足 不sù( )之客 tián( )淡和谐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以“只能……,而不能……,因为……”的关联词语,模仿造句。3、“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人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喊”,这一不可思议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21、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2、理清说明顺序,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3、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2、理清说明顺序,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一)了解作者情况。(二)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轩榭 池沼 丘壑 模 样 重峦叠嶂 相间 嶙峋 庸俗 镂 空 蔷薇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 斟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 自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 俯仰生姿:___________________(三)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这篇说明文与我们学过的说明中说明的对象有什么不同,试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一句话?2、文中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个排比句四个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四)你在预习时还遇到了哪些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你来设计两三问题?(五)搜集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与同学交流。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① 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② 作者分项概括,又从四个方面体现以上特点,是哪四个方面?③ 课文余下部分7、8、9三节又介绍了什么?④ 结合上述问题,标明全文说明顺序。 2、小组交流: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写部分是如何紧扣“苏州园林共同特征”来写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交流展示:文中提到了“图案美”“美术画”结合有关知识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试举两三个例子来说明。 4、拓展延伸:试以“我的学校”为题进行写作练习,依照“总分总”的结构,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三、达标检测: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3.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原文填空: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_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 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__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21、苏州园林 第2 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学习本文多样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学习本文多样的语言。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说说“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个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2、因此,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一句中的“鉴赏”可否换成“欣赏”为什么?3、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还存在什么问题吗?二、课堂探究: 1、课堂自学(1)写出常用的说明方法。 (2)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3)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2、组内交流 品味词语。(品味语的准确性,动词、形容词用换词法,副词用去词法。)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3、组际交流 这篇课文介绍苏州园林,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请大家研读3、4、5节找出段中说明、描写、议论的句子,并分析说明中运用描写、议论的作用。例子:第5节中句①,句子③④的前两个句子是说明;②⑤⑥句子③的第3个分句是描写;句子的“因为……不足取的”是议论。 三、达标检测: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 B ①ㄧ②③④‖⑤⑥ C ①ㄧ②③‖④ㄧ⑤⑥ D ①ㄧ②③‖④⑤⑥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 从整体到部分 B 从主要到次要 C 从概括到具体 D 从原因到结果 4、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 6、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 7、文中加点的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举例子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 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 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 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 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 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21、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一、(一)见“知识链接”
(二)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略
(三)1.以前我们学的说明文说明对象都一个具体的物,而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类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不能,因为它们是按照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安排的。
二、课堂探究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
③7节写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8节写门窗的图案美。9节写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
④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
2、见教参P366
3、“图案画”是讲究对称的建筑;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例如:故宫的建筑是讲究对称的;我国传统的建筑大都讲究对称。
4、拓展延伸
三、达标检测:
1. 叶圣陶、绍钧 作家、教育家、《古代英雄的石像》。
2.制 心 蔓 嶙
3.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
5.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6.B
参考答案
一、1、举例子
2、鉴赏是鉴别欣赏的含义,它比欣赏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如果去掉就不够准确地表达这一意思了。
二、1.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举例子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 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 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 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 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 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 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 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2.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明确:“据说”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明确:“一切”、“绝不”语气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明确:“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使表达更准确。
3.在说明中运用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显示事物的特征,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在说明中适当地运用议论,意在深化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而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和认识。
三、达标检测:
1 ①。2 D。3 C。
4 外国花园 苏州园林的民族特色。
5 议论。 指出了苏州园林将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栽种的作用。
6 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枝蔓的模样和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7 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这样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