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快速急救止血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出血”的危害和“止血”的重要性;
2、能正确面对“出血现象”和正确区分三种“出血”现象,;
3、初步掌握不同出血现象的急救止血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区分不同“出血”现象,采用不同急救方法
教学准备:
暗红、鲜红两种类似血液的液体;
消毒棉签、药物;纱布、止血带、布条。
教学PPT。
教学流程:
(一)了解出血的危害。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和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甚至会出现流血现象。(出示PPT)
2、当出现“出血”现象时,如果不及时正确的的处理,就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抽3——5名学生谈“出血”的危害
教师总结。(出示PPT)
A、一个人的循环血容量大约占体重的8%,失血量小于总血量5%(200~300毫升)时,人体可自动代偿;
B`、失血量大于总血量20%(约800~1000毫升)时,伤者则出现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呼吸困难等症状,会昏迷休克现象。
C、一旦失血量过大过快,尤其是急性大失血时,伤者未经积极有效的急救,就会有生命危险。
(二)正确面对出血现象
1、因为“出血”对人的生命有很大危害,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是我们要正确面。
2、有没有同学知道怎样才算是是正确面对出血现象呢?
抽3——5名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3、教师总结。(PPT)
A、“出血”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紧张。
B、有“出血”就要及时“止血”
(三)怎样正确“止血”
1、既然“止血”是应对“出血”的重要办法,那我们应该怎样止血呢?今天老师就来教教大家。
2、“止血”的方法很其实很简单,只需请记住一句话:“查清出血情况,采用对应方法。”
3、现在老师就来具体给大家讲讲这句话的意思:出血情况分为三种,我要弄清楚是属于那种出血情况。(PPT)
(1) 毛细血管出血:
呈小点状的红色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看不见明显的血管出血。
这种出血常能自动停止。通常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以消毒纱布和棉垫盖在伤口上缠以绷带(邦迪之类也可以),即可止血。
(2) 静脉出血:
暗红色的血液,迅速而持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这种情况止血的方法和毛细血管出血大致相同,但须稍加压力缠敷绷带;不是太大静脉出血时,用上述方法一般可达到止血目的。
(3) 动脉出血:
颜色鲜红,血液是涌出或者喷出。大动脉出血可以在数分钟内导致患者死亡,必须急送医院抢救。
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也可以用一句说:“一压二包”
压的意思是: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压闭住,中断血流。如果是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时,可以在伤口以上的部位用布条橡皮条(布条)缠绕压住,然后打结。
包的意思是:用止血带(无菌的材料)覆盖伤口,再用纱布、棉花、毛巾、衣服等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准。
(四)实践操作“止血”方法
1、刚才老师已经把“止血”的急救方法讲的很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实践一下“这些方法”:
A、请一名同学上台,涂少许红色液体在他手背上。
请同学判断出血情况,说出相应的止血方法。
请两名同学上前处理伤口
B、请一名同学上台,涂一些暗红色液体在他手臂。
请同学判断出血情况,说出相应的止血方法。
请两名同学上前处理伤口
C、请一名同学上台,涂一些鲜红液体在他手臂。
请同学判断出血情况,说出相应的止血方法。(教师强调“一压二包”)
教师示范处理伤口
D、有时间就分组就行“动脉出血”急救处理。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急救止血的方法,但是我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文明玩耍,这样才能避免“流血”,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