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启东市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30 08:5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启东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孙中山早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毕业后做医生。通过行医实践,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于是,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联络有志之士改造中国,寻求救国道路。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客观原因是( )
A. 传统医术的衰落 B. 西式教育的影响
C. 民族危机的加深 D. 革命政党的建立
2、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对这种“新陈代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荒唐的嫁接——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B.康梁的维新思想以发展实业为首务
C. 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 D.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在成长
3.有学者认为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进步发展的时代”。下列叙述能够为其提供依据的是(  )
① 中国社会稳定,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②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③ 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 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了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4、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出现(  )
A.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封建反动统治 B. 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 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层面 D.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5、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各方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只当了83天的皇帝。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由此可见袁世凯称帝失败主要是由于( )
A. 帝国主义的不支持 B. 袁世凯内部众叛亲离
C. 袁世凯的寿命短暂 D. 各方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
6.近代有人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指文化的觉悟,为此,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  )
A.“自强”和“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和“科学”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7、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8、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改变此状况,国共两党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
B.新三民主义
C.革命统一战线
D.工农武装割据
8、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B.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右框中的歌曲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秋收起义
B.红军长征
C.建立根据地
D.大生产运动
11、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战时昆明的西南联大(南开、北大、清华合并)从1938--1946年九届才毕业了3343名学生,数量不多,却造就了战后中国最重要的一批人才,是
后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领军大将。“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材料表明,西南联大的设立( )
A.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B.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 D.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勇气
1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支持蒋介石的这个谈话。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通电拥护国民政府的对日主张。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都赶去南京﹐参加商讨抗日大计。材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B.国民党的阶级立场发生了根本改变
C.全国掀起了团结抗日的新高潮 D.国民政府做好了战争准备
13、下表为全面抗战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这主要反映了( )
时间 侵华兵力陆军师团 投入战争的陆军总师团或太平洋战场兵力
1937年7月 32个 投入战争的陆军总师团34个
1941年2月 35个 投入战争的陆军总师团51个
1945年8月 陆军105万人(约40个师团) 太平洋战场陆军83万人
A. 日军在各战场兵力分配不均衡 B. 日军始终存在兵力不足的状况
C. 日军对亚洲其他战场不够重视 D. 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
14、1948年岁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材料表明( )
A. 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B.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C. 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 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光照千秋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柏坡精神”形成于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6、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
A. 为完成“一五”计划 B. 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 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7、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18、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19、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  )
A.以综合平衡为基本原则?????????B.以计划体制推动经济建设
C.参考英美国家的经济水平????????D.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行
20、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下图《拖拉机》在 1950 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  )
?
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③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④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3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7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南通大生纱厂公司股票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在街头为群众剪辫子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中国女子入学人数变化
单位: 人
年份 入学人数 年份 入学人数
1906 306 1912 141130
1907 1853 1913 166 964
1908 3679 1914 177 272
1909 12461 1915 180 949
材料四 在战后和平会议要赢得一席之地,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参战……这是出于战略的考虑——中国必须站在战胜国一方才能出席战后和平会议, 才能以最有利的地位代表中国利益。中国人一心要在世界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
——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之大转变》
材料五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 有两个方面最能显示它的特点: 完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是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书本上没有的, 但又的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个方面是农民问题……另一个方面就是资本主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因为有工人阶级、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动员了中国人口中占最大多数的农民,还组成了一个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一切人组成的统一战线。
——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
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到四, 结合所学, 简要概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4分)
(2)阅读材料五, 指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农民问题”和“资本主义问题”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23、(10分)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角度加以说明。(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3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3分)
2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文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来同存异到维护准界的多样性》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怎样的外交实践?(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CCD 6~10 CDBDB 11~15 CCDCD 16~20 BADDA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0分)
(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分)
(2)原因: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4分)
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法治原则、责任内阁制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分)
22.【答案】(10分)
(1)政治: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国际地位提高。
经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教育:体现男女平等的女子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剪发易服等新的生活习俗和风尚逐渐被人们接受。(4分)
(2)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者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体现:“农民问题”,依靠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资本主义问题”,团结中小资产阶级共同革命,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6分)
23、【答案】(10分)
(1)颁布《临时约法》;(1分)
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1分);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1分)
社会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
(2)缺陷: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1分)
新的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1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1分)
(3)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任答三点,3分)
24、【答案】(10分)
(1)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分)
(2)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3分)
(3)影响:提高国际地位;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文化发展。(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