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下列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树栖( )鸦 宫阙( ) 不胜( )寒低绮( )户 婵( )娟 天涯( )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问青天: 乘风归去: 不胜寒: 何事在人间: 天涯海角: (二)填空3.王建,字 , 代诗人。4. ,字子瞻,号 , (朝代)文学家。“子由”是其弟 ,他们的父亲是 ,父子三人合称“ ”。5. ,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 一诗成名。(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二、课堂探究: (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二)整体把握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为什么?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为什么?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三)精点探究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3.为什么说“思念是圆的”?(四)你来赏析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原文: 赏析: 三、达标检测(一)默写积累1. ,不知秋思落谁家?2.但愿人长久, 。3.思念亲人的人/ /谁能把月饼咽下?4.请写出本课以外的咏月诗词名句(连续的两句): , (二)课文阅读 再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问题。1.词前小序往往交待写作缘起,暗示写作目的,请问《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中的“兼怀子由”,这个“兼”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依据课文,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欢饮达旦(早晨) B.高处不胜寒(承受)C.但愿人长久(但是,表转折)D.千里共婵娟(即嫦娥,借指月光)3.看全词,上片问天:“ ”,下片问月:“ , ”。作者问天,问月,实际是问“人生”,结果大诗人探得的人生哲理是“ , , ”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道:“ , ”。 (三)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摘抄咏月的古诗词名句,小组同学合作办一期手抄报。(大家比比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及写作背景,有助你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作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二)王美春::《美的永恒——漫话古代咏月诗》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 齐风 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 陈风 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 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 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 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 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 陈 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 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 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 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 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 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 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 贡性之:《暮春》)。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清 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秋月,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白云映水摇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 温庭筠:《商山早行》)。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 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 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 宋 谢灵运:《岁暮》)。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谈处见深情。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的另一首《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首《绝句》:“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此诗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她徘徊不定,想象更是奇特大胆,与唐代诗人李冶的诗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笔者以为,对此诗有何寓意,解诗者大可不必像科学家那般论证坐实,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不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明代边贡的《嫦娥》也写得很出色: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此诗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废寝忘食地探索之,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诗人们则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题下有诗人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系诗人应老友贾淳之请所作。全诗紧扣一个“月”字,突出“把酒问月”的主旨,共有四问:明月几时有?月,夜晚由于东海,白日隐入云间,又是怎样归落东海的呢 月中白兔为何年复一年地捣药不止?寂寞孤独的嫦娥与谁为邻?但诗中皆问而不答。一是无法作答——前两问尚属未解之谜;二是无须作答——后两问涉及神话故事,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寻答案。最后,诗人由问月而慨叹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宋代大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发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一言以蔽之,月亮美,古代的咏月诗也美;月亮是永恒的,诗人咏月也是永恒的。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参考答案
一、课前先学:
(一)1.qī què shēng qǐ chán yá2.端起酒杯 驾着长风 经不住,承担不了 为什么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也说天涯地角、海角天涯
(二)填空。3.仲初 唐4.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苏辙 苏洵 三苏5.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出现了绝句、词和新诗三种诗词形式。《十五夜望月》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普天下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我的思念是圆的》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骨肉团聚的渴望。
二、课堂探究:
(一)略(二)1.用句号不如问号好。因为尽管用句号也掩盖不了此句中问的意思;另外,从全诗的意境、思想感情的表达、韵味的优美来看,用问号也更好一些,更加耐人寻味。2.我不认为;这首词创作在他政治失意之时,仅上阙内容看,诗人有“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这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欲逃离现实的悲观消极情绪;但他的情绪随之发生变化,转而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赞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阙进一步对月怀人,情绪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全天下离人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和乐观情致。3.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三)1.一个“落”字,化静为动,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新颖妥帖,令人回味。2.既指天上宫阙寒冷,也指社会上层的互相倾轧与勾心斗角让人产生“寒意”。3.思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无影无形,却可以借助别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中秋赏月时,思念就变成和明月一样是圆的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出诗人思念亲人、渴望早日团聚的心情。(四)略
三、达标检测:
(一)1.今夜月明人尽望2.千里共婵娟3.望着空中的明月4.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二)1.不能删;“兼”字说明作此词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子由”,事实上,全词包含着更多内容,诸如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表达天下离人的良好祝愿等。2.C;3.明月几时有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