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质量监测考试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
1.D【解析】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2.C【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总说,且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
3.B【解析】a项,“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分析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中国武术本身就带有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只是更加艺术化。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有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选D
【解析】D项,“对比”手法不恰当,“表明了作者对年青一代不尊重老人、不尊重革命军人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的概括也不对,安检员由开始的不了解老人到后来重新认识、理解并尊重老人,小说表达的主旨应该是呼唤人们铭记抗战英雄,向抗战英雄致敬。
5.①是个朴实、淳朴的老人:由于年纪大,他对安检门、安检等新鲜事物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以为检查就是进医院,举双手检查就是投降。②是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当年与日本人打仗时冒着炮火往前冲,中弹受伤后没等炸弹片取完就又偷着上战场了;直到现在还牢记老连长说过的“宁死也不能举手投降”这句话。③是个重情重义的战友:几十年如一日地去看望自己去世的战友,这次去车站也是准备坐车去那里。(每点2分,共6分)
6.①承上启下,既交代了上文安检员手中的探测仪反复响起的原因,也为后文两名安检员扭头就跑并请来负责安全的中年人的情节做铺垫。②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文章陡生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句话表达了老大爷对自身抗战经历的骄傲之情,表现出他的质朴,丰富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共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基础知识
7
A
8
D
9
C
10
C
11
A
12
B
13
A
14
B
(二)文言文阅读
15.
C【解析】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6.
D【解析】干支不只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
17.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18.(1)苏轼在堤上建房子(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4分。译出大意给1分,“庐”“全”“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状语后置1分,共4分)
(2)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4分。译出大意给1分,“再”“德”“家”“祝”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共4分)
(三)诗歌阅读
19
.A【解析】描写的是暴雨来临之前)
20(1)暴雨降临,西湖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雨声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1分)(2)运用比喻和想象。把雨后西湖比作盛满美酒满溢的酒杯,把雨声比作敲鼓之声,生动形象传神。(2分)(3)视听结合。诉诸听觉视觉,多角度结合突出了雨的暴,生动传神。(2分)
21(1)A【解析】不是“具体”描写)
22(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写出三点即可得6分)
(四)名句名篇
23.默写(错一处,扣1分,共8分)
(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
24.B【解析】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排除A项、D项;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排除C项。故选B。
25.A【解析】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项、D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故选A)
26.C【解析】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结合“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分析,此处主要讲大家团结一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选用“众志成城”合适。故选C)
27.【答案】(1)主要是因为接受的户外光照不足(2)即使是长时间伏案(3)接受3小时以上的户外光照(每处2分,共6分)
28.【答案】①2020中关村论坛上;②一批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成果首次发布;③中关村出台政策;④解决产品进市场的痛点问题;④发布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激发产业新动能。(每点1分,共5分)
四.写作
29
参考立意:
1.少年人应有远大的抱负(或少年时有大抱负将来方能成大事)。
2.立志做大事者,当牢记宏旨,抓大放小,不必受日常琐事牵累。
3.抱负远大,更当立足当下,从小事做起。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