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高效课堂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高效课堂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0 14: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 十五 三峡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言的简练性。
学习重难点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了解有关常识。(1)本文的题目是____ __,作者是___ ___,出处是__ ____。(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 __峡、__ ____峡、__ 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 __、____ __、__ ____。2.给加点的字注音。阙处( ) 曦月( ) 襄陵( )沿溯( ) 御风( ) 素湍( )怪柏( ) 飞漱( ) 属引( )3.解释下列词语。略无 襄陵 素湍 良多趣味沿溯 属引 自非 乘奔御风4.你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5.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6.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至少提两个问题)二、课堂探究(一)简介作者、背景。(由学生完成,师生作补充。)(二)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讨论:“沿溯阻绝”,朗读时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学生自学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重点掌握相关实词。2.积累文中古今异义:(要联系文中的语句或以前学过的句子) a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b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c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3.积累文中的重点句子:(把句子写下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四)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的困惑。(五)组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疑惑。(六)学生齐读课文。三、达标检测1.找出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并加以订正。(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2)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略无阙处 略无: 阙:(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4)虽乘奔御风 虽: 奔:(5)素湍绿潭 素: 湍:(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3.解释下列词语。(1)重岩叠嶂:(2)隐天蔽日:4.填空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家,______家。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十五 三峡 第 2 学时
学习目标 1.能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3.通过诵读,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背诵课文。2.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4.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二、课堂探究(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之美。(分别从山和水的角度去概括)(二)学生组内交流,思考下列问题。畅读全篇,领略美景。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1.划分课文写作层次,并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引导学生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从山、水、春、秋等角度考虑) (三)学生组内交流(四)学生组际交流(五)拓展延伸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材料。 三、达标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3. “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试分析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6.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7.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9.课外拓展:见《学习手册》和《补充习题》的课外文言文。(学生在课外完成)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水经注
《水经注》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 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他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大读者的欢迎。
(二)作者介绍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峡》
第一课时答案:
预习答案略
1.(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 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2、3、4、5 、6 答案略
达标检测: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 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略
第二课时答案:
课前先学:略
课堂探究:

1.①、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③、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④、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①山: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雄壮美
②水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奔放美
③春
素湍碧潭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幽美
④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达标检测:
(一)1.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2.险和高
3.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4. 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5.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6.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7.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