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12: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并以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内。
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永远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可是到了18、19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间性开始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时间化的;在今天的文学里则相反,时间是空间化的。而且,空间最后碎片化了。我们都是碎片化时间的俘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时空观的巨大变化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模仿这个社会,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近代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太多空间。旅行变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随时经历无数个空间。在旅行当中你不经历时间变化,你经历的是空间,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碎片化的空间,在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我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这是古人远远不敢想的,这构成了我们物质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们都忘了时间。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时候也很爱读那些空间化的小说,比如说类型化的小说,我喜欢读侦探小说,也喜欢读金庸的武打小说。疲劳的时候你读一读,确实非常有趣。这都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
可是,因为我们过度地沉湎于这样一些空间性的行为中,我们忘掉了文学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义,它要阐述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个巨大的情感上的诱惑力——这些东西本来是文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把它排除了,文学变成一种简单的娱乐,今天有个口号叫“娱乐至死”,这很可怕。
如果你真的能把时间忘掉固然挺好,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忘记不掉。我们还是时间的动物,我们只不过是假装忘记了时间,时间一直在那儿,它从来不停留。《红楼梦》里写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说得很清楚。我认为,没有对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的空间性的事物,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虚无、一片绚丽的荒芜。
如果作家不能够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当中去,也过度地迷恋这些空间的碎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会成为这个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
(摘编自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对人物命运的抒写、道德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读者的劝告。
B.较之于传统文学中的时间,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C.因为文学是社会的一种反映,从总体上模仿这个社会,导致空间的碎片化,并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
D.作者认为,我们无法忘掉时间,如果没有对时间和意义的思索,所有空间性的事务都将是虚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指出文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再分析其演变过程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将传统文学和今天的文学的时空关系进行比较,得出我们都被碎片化时间所俘虏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若偶尔读读自己喜欢的空间化小说,也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诗句,证明我们无法也不能忘记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文学里,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紧密相连,空间也永远附属于时间。
B在旅行中我们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间的变化。
C.文学若想不变成简单的娱乐,就需要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时间的河流”“偶然性的风景”来提醒作家要重视时间的重要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4年韩国开始兴起吃播文化,许多主播靠着直播吃饭赢得打赏,这种形式也渐渐被国内观众所接受。但问及受访者是否喜欢观看吃播视频时,有九成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看吃播视频,喜欢观看这类视频的受访者不到一成。在观看频率方面,有61.4%的受访者反映自己从来不看吃播视频,不到四成人表示自己看过吃播,偶尔看吃播的受访者占28.9%,有时看和经常看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5.3%、4.4%。
(摘编自《南都民调》2020年8月28日)
材料二: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天天吃饭,吃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又有一种说法,公共场合不能吃东西,我们不能嘴巴里塞得满满的,一边吃一边走。关于吃,还是有许多禁忌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吃播’恰恰隐藏着对人类禁忌,规矩的打破,而打破禁忌本身可以带来乐趣。”衣食住行中的“食”,早已伴随着网络直播的兴盛,从私领域的个人行为,变成被讨论、被分享、被观看、被注目的社会行为了。
“吃播”兴盛与“一人经济”不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吃播”承担着“陪伴”的功能,对于观众来说,“有人陪着吃”似乎缓解了独处时的孤独感。
(摘自《风靡全球的“吃播”,究竟有何魅力?》2019年6月4日)
材料三:
“镜头前狼吞虎咽,镜头外立马催吐”,亦或是“嚼一口吐一口”,后期再进行剪辑加工,“大胃王”往往演变为了“浪费王”,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况且在如此大量进食的过程中,对其肠胃危害很大,身体内原本正常分布的血液流向胃肠道会导致血压变化过大,更给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带来了潜在威胁。这种典型的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脱离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本质。
(摘编自《“畸形吃播”浪费严重,封禁“大胃王”刻不容缓!》2020年8月29日)
材料四:
李勇坚认为,一些制作精良、理念科学的美食类节目不仅有流量、有收益,而且能帮助人们培养建立起健康的饮食观。因此,无论是对于平台和内容生产者来说,“整治”不是“一刀切”。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认为,从法律上来说,这类问题没有禁止性规定,但是平台方可以依据合同关系,对主播进行约束。“直播平台是依据它和直播用户,包括粉丝、包括主播之间的服务合同,以及平台的规则,对直播内容进行管理。因为主播在入驻平台的时候,他和平台之间有一个协议,也存在合同关系,对于主播的行为,需要其遵守协议以及平台制定的一些规则。如果主播的行为违反了平台规则,平台是可以基于合同、平台规则进行违约责任性的处罚,比如封号、删除内容或者采取限言等。”
瞿涛表示:“专项整治工作里面,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定,同时明确相关的管理细节,建构激励高质量信息内容供给的直播账号信用评价体系。实际上,结合这些相关的要求,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下一步将引导主播生产更多优质的内容,逐步淘汰无价值,无营养的直播内容,从而形成纵向的价值引领。”
(摘编自《多方出手整治“吃播”乱象》2020年8月1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吃播不是在中国兴起的,但调查显示有不到一层的受访者喜欢观看这类视频,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反映自己从来不看吃播视频。
B.吃播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陪伴”的功能,观看吃播可以缓解人独处时的孤独感。这种陪伴功能,让吃播对观众展现出极大吸引力。
C.吃播把我们吃饭这种私人领域的个人行为变成了社会行为,使它可以被讨论、被分享、被观看、被注目,给人带来一种打破禁忌的快乐。
D.吃播是一种典型的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的示范,不仅造成了浪费,还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反对这种不良的文化形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场合不宜吃东西,我们不能嘴巴里塞得满满的,一边吃一边走。关于吃,还是有许多禁忌的。这些禁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来界定的。
B.“镜头前狼吞虎咽,镜头外立马催吐”,“嚼一口吐一口”,后期再进行剪辑加工,这种和人们追求健康的目的相违背的暴饮暴食是畸形吃播。
C.制作精良、理念科学的吃播,能帮助人们培养建立起健康的饮食观,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支持这样的吃播节目。
D.主播和平台方存在合同关系,主播需要遵守的协议平台制定的一些规则和法律上的禁止性规定,可作为平台对主播进行约束性管理的依据。
6.说说整顿吃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昏
【英】萨奇
诺曼·戈兹比坐在海德公园一张椅子上,附近就是热闹喧嚣的游乐场。三月初的傍晚,大约六点半钟。暮色苍茫,昏暗中还混杂着一抹微弱的月光和一排排朦胧的灯光。马路显得很空旷,但许多来回走动的或坐在椅子上的人影仍依稀可辨。
这种景色很合戈兹比的心境,在他看来,黄昏是特为失意者安排的时光,因为在这时,他们那褴褛的衣衫,佝偻的身躯和那沮丧的表情才不引人注目。
他旁边坐的是一位傲气十足的老先生,这种傲气,或许是一个无能为力再傲视任何人或任何物的人的自尊心的最后一点标志吧。当老人起身要走时,戈兹比设想他是要走回某个简陋的公寓,甚至连每周的房租都付不起。
空位差不多立刻就被一个衣着考究的年轻人占据了,这个年轻人的穿着倒很讲究,他的面部表情已表明他时运不佳。他猛地坐下来,同时悒悒不乐地唉叹了一声。
“您的心情不大好吧?”
年轻人转过头来,一副坦率的表情,戈兹比觉得自己该格外当心才是。
“你要是遇到了我这样的困难,心情也不会好的。”他说,“我干了一件最愚蠢的事。”“是吗?”戈兹比若无其事地说。
“我是今天下午到达这里的,原打算住在巴塔哥尼亚旅馆,”年轻人接着说下去,“我到了那里才发现旅馆已于几星期前拆毁了,原地盖起了一家新的电影院。出租汽车司机说不远处还有一家旅馆,我就住进去了。我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上写明了我的住址,然后我上街去买香皂——我用不惯旅馆的香皂。后来我闲溜了一会儿,喝了点酒,还逛了几家商店。想回旅馆时,才发现自己把旅馆的名字给忘了,连在哪条街上都不知道了。这对于一个在伦敦没亲没故的人,岂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我家里最快也得明天才能收到我的信;现在还不能向家里问地址。我身上又没带那么多钱,由旅馆出来时我只拿了一先令①,买了一块香皂,喝了一顿酒,现在兜里只剩下两便士了,还不知道今晚在哪里过夜呢。”
他讲完了自己的事,停了一会儿又说:“难以置信吧?”年轻人声调里带着几分愠怒。“我相信。”戈兹比说,“有一次我们在国外也遇到这样的事,后来就慢慢回忆,顺藤摸瓜回到了旅馆。”
年轻人的心情似乎有所好转。“要是在国外,我就不会这样焦急了。他说,“你总可以找本国的领事,得到必要的帮助。但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事情就困难多了。除非我能遇到一个好心肠的人,相信我的话,借给我点钱,否则,恐怕我就得在河边过夜了。不管怎么说,你信了我的话,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相信是肯定的了,”戈兹比慢条斯理地说,“你的故事的漏洞在于你没能够把香皂拿出来让我看看。”
年轻人急忙地挺直腰板,匆匆将大衣所有的兜都摸了一遍,然后一跃而起。“我准是把香皂给弄丢了!”他气哼哼地嘟囔道。
“一个下午丢了旅馆又丢了香皂,可真够粗心的了。”可是年轻人几乎没把他的话听完就昂首阔步地走了。
“遗憾,”戈兹比心想,“他说出去买香皂为的是让我相信他的故事,可又偏偏是这个小小的细节葬送了整个故事,要是他能事先带一块香皂,就是个聪明人了。”
戈兹比起身想走﹐突然惊叫了一声———一块香皂!一定是年轻人猛地坐下来时掉落的。他立刻沿着昏暗的小道跑着追赶那个身穿浅色大衣的年轻人,当他就要放弃时,猛然间看见那个年轻人正迟迟疑疑地站在路旁。听见戈兹比的喊声,年轻人不高兴地转过头来,满脸怒气。
“可以证明你说了真话的重要东西找到了,”戈兹比伸出握着香皂的手接着说,“请原谅我没能相信你的话,我可以借给你一镑钱……”
“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住址,什么时候还都可以。另外,把香皂拿去吧,它可是你的好朋友啊。”
“还算走运,又找到了。”年轻人说完道了声谢,便朝骑士桥那面直奔而去。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教训,再不能自作聪明从表面现象来判断是非了。”戈兹比自言自语道。
戈兹比往回走经过那张椅子时,一位老先生正在椅子下面和四周寻找东西。戈兹比认出来他就是曾和自己一块坐过的那位老人。
“先生,您丢什么东西了吗?”他问道。“是的,先生,我丢了一块香皂。”
(摘编自《外国微型小说故事》,有删改)
【注】①先令:英国货币单位,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黄昏”一语双关,既指特定的自然环境暗淡的黄昏,也指年轻人的心理有如黄昏一般晦暗。
B.文章细节描写传神,“年轻人”的“气哼哼”是其为了让戈兹比相信自己真的陷入困境的无奈表现。
C.戈兹比认为年轻人所编故事的漏洞只在于没拿出香皂,其实之前年轻人的言行也表现出很多漏洞。
D.小说注重对人性主题的探索,“年轻人”使用卑劣手段骗取戈兹比的信任,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索。
8.请以戈兹比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9.小说中海德公园的一张格子在情节发展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建武5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B.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C.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D.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用来表示征召或声讨。
B建武:是西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西汉的第一个年号。
C.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D.薨:指古代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皇子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抓住时机,激励将士。建武三年,吴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用封侯的好处来激励众将士努力战斗。
B.吴汉很有谋略,做事果断。面对诸将争着想攻打据城而反的时鬲县五姓的情形,吴汉果断禁止并移檄告郡。
C.吴汉处变不惊,机智应敌。当谢丰率五万多人夜间进攻吴汉军营时,他镇定自若,后于当夜派精兵出营突击。
D.吴汉轻视田产,一心为公。吴汉得知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出征时购买了田宅,就用将士们供给不足批评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5分)
(2)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木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思王逢原(其二)①
王安石
蓬蒿②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③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这首诗是悼念故友王令所作。②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③妙质:美的资质、才能。出自《庄子·徐无鬼》。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蓬蒿”和“秋风”点明了时间和季节,渲染凄清的氛围,描绘了悲怆的画面。
B.颔联出句运用“运斤成风”的典故,指出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
C.尾联以抒情作结,往事随你的离去而散,昔日的欢聚已烟消云散;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融写景、议论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对人生有知己相伴的满足。
15.请赏析“庐山南堕当书案,流水东来入酒卮”。(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_____________,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_______的“观察”与______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_______,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生常谈 不求甚解 七拼八凑 源源不断
B.乏善可陈 一知半解 牵强附会 源远流长
C.老生常谈 一知半解 七拼八凑 源远流长
D.乏善可陈 不求甚解 牵强附会 源源不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B.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关于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C.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的影响。
D.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合适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它们是从全国各地的农科所收集的珍稀植物的种子。
B.她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我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向南飞的大雁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之”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 ① ,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力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 ② 。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 ③ 。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今年以来生猪供应紧张,肉价一再走高,河南省南阳市迅速出台鼓励性政策。该市计划今年在南阳市13个县建设84个养猪场,计划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接近1.5万亩。当地政府称,养猪场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属实,但有“文件支持”。不过,很多失地农民并不认可这种做法,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并不划算,何况承包地被占,“没有口粮了”。本来是增加供给、保障民生的善政良策。作为全国小麦种植大市和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南阳市一次占掉1.5万亩基本农田用来建养猪场,是否用力过猛?生猪供给当然重要,而粮食生产同样重要,如何在“菜篮子”与“米袋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值得深思。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终日沉醉于绘画,每每迷恋创作而忘记其他,人们赞誉他“才绝、画绝、痴绝”。一次做东请客,他却因忙于绘画,竟将请客之事忘了。
莱特兄弟为研制飞机夙夜不懈、殚精竭虑。诺贝尔为了发明新型安全炸药,多次遇险,实验室也曾被炸得面目全非,五个助手牺牲。
关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错误,应是通过时间的变化。B项,“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错误,“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C项,曲解文意,造成文学时空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
2.A(“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错误,应是过度空间化的危害。)
3.C(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人物形象。)
4.D(根据材料四“李勇坚认为,一些制作精良,理念科学的美食类节目不仅有流量、有收益,而且能帮助人们培养建立起健康的饮食观。因此,无论是对于平台和内容生产者来说,‘整治'不是‘一刀切’。”可知“吃播是一种典型地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的示范”反对这种不良的文化形式。”是错误,以偏概全。)
5.D(原文“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认为,从法律上来说,这类问题没有禁止性规定”,可知“主播需要遵守的协议、平台制定的一些规则和法律上的禁止性规定”错误。“遵守法律上的禁止规定”这一部分,无中生有。)
6.①完善监管机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定,建构直播账号信用评价体系。②引导主播生产优质内容,淘汰无价值、无营养的直播内容,形成纵向的价值引领。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每点2分)
7.B(并非“无奈表现”,而是其掩饰欺骗的一种手段。)
8.①心理描写:他以晦暗的心理揣度“老先生”,表明他是一个心理阴暗的人。②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他和“年轻人”谈话时所表现出的若无其事和慢条斯理,说明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③动作描写:他突然起身,小跑追赶年轻人体现了他有心地善良的一面。④环境描写;小说情节在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展开,“黄昏是特为失意者安排的时光”也点出了他失意的人生状态。(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9.①故事切入自然:和热闹喧嚣的游乐场形成对比,黄昏时,戈兹比坐在海德公园一张椅子上。②有利于情节的展开:“老先生”离开后,“年轻人”迅速坐在了椅子上,由此展开故事情节。③使故事有余味:“老先生”重新回到这把椅子旁边寻找香皂。后续故事发展引发读者思索。(每点2分)
10.D(原文为: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
11.B(“西汉”错误,建武是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
12.C(“当谢丰率五万多人夜间进攻吴汉军营时”错误,文中是贼人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
13.(1)吴汉就奋然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乃”“勃然”“飨”各1分,句意2分)
(2)只能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不要与他们争斗。(“但”“待”“勿”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无华。等到获得皇帝召见,(吴汉)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光武帝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春天,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马,援救广乐。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迎战,没能获胜,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退回营帐。将领们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您却因伤而卧床,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就奋然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对将士们说:“现在正是博取封侯的时候,各位努力吧!”于是士兵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有五个大的家族一起驱逐他们的地方长官,占据了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想要攻取鬲县县城,吴汉不准许,说:“导致鬲县反叛,都是守县官吏的罪过。敢轻率进军的斩首。”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入城向五大家族道歉。五大家族的人非常高兴,相继归降。立即一起归顺投降。建武五年,贼人率五万多人夜间进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安卧不动,一会儿军营中便安定下来。吴汉当夜派遗精兵出营突击,大破贼军。建武十二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迅速攻克。并派轻装的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说:“只能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不要与他们争斗。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可以转迁营地逼迫他们,等待他们筋疲力尽,才可以进攻。”吴汉乘着胜利,进逼成都,停在江水北岸扎营,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水南岸。光武帝听后非常吃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违背命令造成混乱!与刘尚的营垒分隔开,遇到紧急情况,不能相互救助。”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多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领率领一万多人阻拦刘尚营寨,企图使吴汉刘尚不能相互营救。吴汉率军与敌军大战一天,军败而退回营垒。吴汉于是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靠拢刘尚,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关键,就在此次行动。”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夜里率领士兵连夜衔枚前进,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从皇帝征战,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风度威严;吴汉镇定自若,随即修理兵器,激励士卒。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归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地房产呢!”吴汉去世后时,皇帝赐给他谥号忠侯。
14.D(“对人生有知己相伴的满足”错误,应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惆怅。)
15.①“当”和“人”两动词作绾带,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气势浩大。②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庐山向南倾倒对着书案;湓水东来流人酒杯可当美酒;表现诗人豪迈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每点3分)
16.(1)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2)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3)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7.B(乏善可陈:表示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优点可以述说,比喻没有长处值得赞许诉说的。老生常谈:老书生的寻常言论,比喻时常听到,了无新意的老话。一知半解:形容知之甚少,理解不深不透。不求甚解:读书着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现在也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把没有关系的事物勉强地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七拼八凑:形容勉强凑合,不很理想。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源源不断:形容连续而不间断。)
18.D(文中画线句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明”语序不当;二是介词“关于”使用错误;三是助词“的影响”的“的”使用不当。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D项。)
19.A(文中“不合适论”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反语;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强调。故选择A项。)
20.①若不加以注意②是起着重要作用的③则不可替代、不可分享(每点2分)
21.①南阳市出台鼓励性政策,②但发展生猪产业时,③要注重生猪供给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平衡。(5分)
22.【写作指导】顾恺之具有如痴若狂的专注精神,莱特兄弟和诺贝尔具有不怕付出、执着尝试的“疯魔"精神,他们是人类探索创新的成功者。正是这些精神,使他们在各自领域有了惊世之作。
【参考立意】①做事情,需要有点“疯魔”精神。②做事近乎痴迷,才能用心专一,精益求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