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综合复习题(word版含解析)
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都会在人类的聚落景观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主房坐北朝南且田墙很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2.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选址一般要求是( )
A.尖屋顶、地势高 B.平屋顶、地势高
C.尖屋顶、地势低 D.平屋顶、地势低
3.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传统聚落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应予以拆除
B.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自然条件无关
C.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D.传统聚落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应加以保护
4.我国著名女作家霍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创作于1987年,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该小说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穆斯林”是对哪个宗教教徒的称呼: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5.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人口总量最大
B.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正是由于世界上各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全球每年新增人口高达8000万
D.人口的增长要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6.下列世界文化遗产能反映徽州特色文化的是
A.兵马俑 B.莫高窟 C.皖南古村落 D.布达拉宫
下图为“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2010年( )
A.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
B.之前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下降
C.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数量多于发展中国家
D.之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
8.由图可知( )
A.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将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B.发达国家对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更明显
C.全球性的老龄化问题加剧将导致劳动力短缺
D.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将成为所有国家的人口政策
9.小明同学暑假和父母一起去欧洲旅游,他在很多城市甚至是乡村都看了带十字架的尖顶宗教建筑,这种建筑与哪种宗教有关: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道教
10.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A.放牧 B.捕鱼 C.伐木 D.耕种
1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泛的语言依次是:
A.英语、汉语 B.汉语、法语 C.汉语、英语 D.汉语、德语
12.人口数最多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 B.非洲、亚洲 C.欧洲、亚洲 D.亚洲、非洲
13.下列地区中,不属于世界人口稀少地区的是
A.极端干旱地区 B.潮湿的雨林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14.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①住房紧张、交通拥堵 ②水土流失 ③大气污染 ④就业、入学、医疗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 )
A.就业机会增加 B.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住房、交通紧张 D.受教育机会增加
16.从世界人口分布图(如图所示)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带主要位于( )
A.北半球内陆平原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
C.赤道附近沿海地带 D.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
17.下列哪一国家与中国的人口数差距最小( )
A.俄罗斯 B.美国 C.印度 D.巴西
18.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拉丁美洲 D.大洋洲
19.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英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20.杰克是个美国人,他脖子上常戴着一个十字架,他经常到图 所示宗教建筑做礼拜。
A.A B.B C.c D.都不对
21.至今没有常住人口的大洲是( )
A. B.
C. D.
22.民居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气候,下面四种民居所反映的气候特点正确的是( )
A.①地全年高温,降雨丰沛 B.②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C.③地全年高温少雨 D.④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
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中哪一条曲线能表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A.① B.② C.③ D.④
24.决定人口增长的因素是
A.计划生育政策 B.出生率 C.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5.人口增长缓慢、停止增长、负增长等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 B.国防兵源充足
C.劳动力资源过剩 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6.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能反映出湿热的自然环境的民居建筑物是
A.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 B.陕西的窑洞
C.西亚的碉堡式建筑 D.大草原的蒙古包
27.亚马孙平原人口稀疏,其主要原因是
A.热带雨林气候,酷热潮湿 B.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
C.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 D.高山高原气候,寒冷少雨
28.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从低纬向高纬均匀分布
B.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
C.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沿海地带
D.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29.为了迎接2022年冬奥会,北京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A.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C.英语是联合国唯一的工作语言 D.英国参加2022年冬奥会的运动员多
30.下列语言在联合国会议上可以正式使用的是_______
A.葡萄牙语 B.德语 C.阿拉伯语 D.日语
31.下列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是_______
A.非洲沙漠地区 B.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 C.欧洲西部地区 D.南极大陆
32.下图是竖版世界海陆分布图,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半球;从南北极点看,____极点附近是一片海洋。
(2)甲是____洲,乙是____洲。
(3)乙洲的北部以____色人种为主,主要信仰的是___(宗教);乙洲的中部和南部是____色人种的故乡。
(4)A地位于____洋。A、B两点所在的经线长度____(“相等”或“不相等”)
33.读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和三大宗教建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洲,③是_______洋,④是_______运河
(2)世界人口稠密区包括:亚洲东部(图中代号是_______)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的_______地区。
(3)图中_______ (填序号)目前无人定居。
(4)图中⑥地人们通用的语言是_______;⑦地区人们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它们常常在_______ (A、B、C)进行宗教活动。
34.读东西半球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____ B.____ C.____
(2)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洋名称: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3)C 洲北部居民主要信奉_____宗教,使用_____语言。
(4)D 洲赤道附近,属于人口____区(填“稠密处”或“稀疏区”)。形成的原因是____
35.读“世界人口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人口稠密的地区分别是:亚洲的______部和_________部,欧洲的________部。
(2)上述人口稠密的地区大部分位于_____(南/北)半球的____(中低纬/中高纬)地带。
(3)A地区的居民主通用______语,主要为_____人种 ,信仰_____(宗教)。
(4)B大洲和C大洲的分界线为___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___洋。
36.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为_______运河,该运河沟通了④______洋和⑥_________洋。
(2)图中字母B为________运河,该运河是①___洲与③_______洲的分界线。
(3)①大洲中部和南部的主要人种是__,欧洲主要人种是________,居民大多数信奉____教。
(4)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____。百色市位于图中的____(填序号)大洲。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热带草原区位于图中的__(填序号)大洲。
37.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海拔高度是______米
(2)该图等高距是______米
(3)B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
(4)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有一处错误,应该是______ (填序号)
(5)图中甲、乙两处村落,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______方向;若甲、乙两村落图上距离6厘米,那么两村落的实地距离______千米。
(6)甲、乙两村落中,将来更有可能演变成为城市聚落的是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
3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大洋①是_____
(2)图中大洲②是_____
(3)图中A位于五带中的_____带
(4)图中五带分界线B是_____
(5)图中字母C所在地的人种是_____
(6)图中字母D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
39.家住北京的八年级学生贝贝暑期随父母外出旅游,下图示意旅游线路,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贝贝暑期随父母外出旅游经过的大洲个数为______个
(2)贝贝从北京飞往A国,飞机航行的方向是向_________。
(3)贝贝由B国前往C地,需要经过的大洋是_______。
(4)贝贝发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区域 主要信息
B国家 语言以英语为主,经济 _____
C地区 居民以 ___人种为主,经济较落后。
D地区 居民主要信仰 ________
F地区 典型民居是 _________
40.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______大陆,在大洲B、C、D中,最炎热的是______(填字母)
(2)大洲B和D的分界线是______运河。它连接了大洋①______洋和②大西洋,在四个大洋里面积最小的是______(填数字)。
(3)大洲B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当地的印地安人全是属于______色人种。
(4)图中a地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该地居民大多是______色人种,大多信奉______(宗教)。
41.读“世界人口密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半球的人口最稠密区主要集中在_____洲和_____洲。
(2)亚洲人口数量位居前两位的国家分别是_____和_____,两国都是金砖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属于_____关系(南北对话或南南合作),两国都是_____气候显著。
(3)甲地的居民主要是_____人种,大多信仰_____教,通用_____语。人口密度_____(大或小);主要原因是_____。
(4)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山系是_____山系,因地处_____板块交界处,_____(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高架屋是图中甲、乙两处中_____处的传统聚落。
42. 2019年1月,北京某中学学生前往山东开展研学活动(见下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睛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睛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1)研学目的地山东省临______和黄海,省内主要地形区有______和______。高铁一到济南站,师生便感受到这里冬天的独特。
(2)运用地理知识,说明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理由。
(3)《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北中国”主要指我国地理分区中的______地区,其南界是______。该界线穿过陕西省和河南省南部、______省和______省的北部。
(4)结合以下气候资料图,解释老舍先生认为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的原因。
(5)下面是某学生设计的研学报告,请补充完整。
43.2015年11月7日,台湾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被称为“习马会”,这场1949年后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引全球瞩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京和新加坡相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__,造成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填“纬度”、“海陆”、“地形”其中之一)因素。
(2)读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北京为________气候, 新加坡为________气候。
(3)在新加坡的气候条件下,传统的民居可能为________。
A. B.
C. D.
(4)“习马会”进行时,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季节是________季。
(5)图中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原因是其位于亚欧板块和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参考答案
1.D
2.A
【分析】
根据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进行分析解答。
1.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主房坐北朝南且围墙很高的原因主要是冬季风力强。高墙阻挡冬季风,坐北朝南也是为了挡风,朝阳。故选:D。
2.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选址一般要求是尖屋顶、地势高。因为降水多,尖顶利于排水。地势高防止被淹没。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3.D
【详解】
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的聚落完整的加以保护,对保护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相关知识。
4.A
【详解】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简单,牢记即可。
5.D
【详解】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但人口总量不是最多的大洲,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欧洲西部人口稠密,但人口增长率最低,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高达8000万,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人口的增长要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
6.C
【分析】
根据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和“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皖南古村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建筑,反映了徽州特色文化;兵马俑是位于陕西西安;莫高窟位于甘肃;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
7.D
8.C
【分析】
7.由图可知,2010年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不到10%;故A错误。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重一直在上升,故B错误。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占的比重图,不能看出人口总数,故C错误。2010年之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的人口比重迅速增加,故D正确。故选D。
8.由图可以看出,图中反映的是全球老年人口占比重持续上升的特点,反映了全球化的老龄化问题将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不能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中国家人口占绝大部分,对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更明显,有的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需要适当鼓励生育,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全球人口问题,要知道人口过快增长和过慢增长带来的问题。
9.C
【详解】
世界上的宗教很多,信仰人数最多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如题目去欧洲旅游,在很多城市甚至乡村都看了带十字架的尖顶宗教建筑,这些是基督教的宗教特色,故选C。
10.D
【详解】
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和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其中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和林村,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是耕种,放牧是牧村的生产活动,捕鱼是渔村的生产活动,伐木是林村的生产活动,故选D。
11.C
【详解】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很多,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主要在中国使用,除此之外,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使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使用英语,故选C。
12.D
【详解】
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极洲没有常住居民以外,其他六个大洲都有常住居民,各大洲之间的人口数量差异较大,其中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各洲的人口增长率也不相同,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慢的是则是欧洲,故选D。
13.D
【详解】
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而在极端干旱地区、潮湿的雨林地区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气候恶劣,人口分布稀少,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有关知识,要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4.D
【详解】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就导致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入学和医疗紧张等城市问题越来越明显,水土流失是发生在农村,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产生,故选D。
15.C
【详解】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住房、交通紧张、就业机会减少、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受教育机会成问题。故选C。
16.B
【详解】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B对,ACD错。故选:B。
17.C
【详解】
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2000年底总人口近13亿,其次是印度,总人口数也超过了10亿;根据题意,故选:C。
18.B
【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人口自然增加数 (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 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当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高,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详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的增长,牢记即可。
19.D
【分析】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亚、西亚和北非一些国家、佛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虽说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是这三大宗教的真谛。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世界六大语言分布为,汉语: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俄罗斯;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北非)。
【详解】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所以ABC叙述错误,D叙述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语言、人种、宗教的分布,牢记即可。
20.B
【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A是清真寺,属于伊斯兰教;B是教堂,代表基督教;C是寺庙、佛塔,代表佛教。杰克是个美国人,他脖子上常戴着一个十字架,说明杰克是个基督教徒,他经常到图B所示宗教建筑做礼拜,诵读的经典是《圣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的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点。
21.B
【分析】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详解】
根据图中大洲的轮廓可知,A是亚洲,B是南极洲,C是非洲,D是欧洲;目前世界上仍没有常住人口的大洲是南极洲;根据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2.B
【分析】
根据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A错误。
藏民的碉房反映了当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的特点,故B正确。
傣族竹楼反映了当地全年高温多雨,故C错误。
蒙古包是为了适应当地游牧生活,反映了当地降水少的特点,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理解答题即可。
23.B
24.D
25.A
【分析】
23.由图中四幅人口增长曲线图可知,世界人口在1800年前增长缓慢,因为之前属于农业社会,生产力生活水平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1950年以后结束了二战的影响,生活和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人口增长迅速,与图中②曲线相符,故选B。
24.人口的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高和死亡率高会导致人口增长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迅速,出生率低和死亡率高会导致人口增长率低,故选D。
25.人口增长缓慢、停止增长和负增长会导致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资源不足,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增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26.A
【详解】
竹楼,是为适应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A正确;
陕西的窑洞反映出当地少雨的气候特点,B错误;
西亚的碉堡式建筑反映出当地高温,干旱的特点,C错误;
大草原的蒙古包反映出当地大风,游牧民族的特点,D错;
A符合题意,选A。
27.A
【详解】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亚马孙平原属于原始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该地区气候湿热,人口稀疏,A符合题意,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牢记即可。
28.B
【详解】
由图可知,世界上人口不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均匀分布,也不是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沿海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而是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尤其是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B对,ACD错。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上人口的分布,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9.B
【分析】
根据英语主要分布地区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使用范围最广,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北京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世界主要语言的特点。
30.C
【分析】
根据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联合国会议上正式使用六种工作语言,牢记即可。
31.C
【分析】
根据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过于干热;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南极大陆严寒干燥都不适宜居住,人口稀疏;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经济发达,人口分布较为稠密。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
32.北 北 亚 非 白 伊斯兰教 黑 印度 相等
【分析】
本题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海陆分布,人种、宗教的分布等,读图结合大洲和大洋的轮廓和人种和宗教的分布图来解答。
【详解】
(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观察可知,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从南北极点看,北极点附近是一片海洋。
(2)根据大洲的轮廓可知,甲是亚洲,世界第一大洲,乙是非洲,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3)根据世界人种的分布,乙洲是非洲,非洲的北部以白色人种为主,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4)读图可知,A地位于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全部位于东半球。根据经线的特点,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所有A、B两点所在的经线长度相等。
【点睛】
该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人种和宗教的分布。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33.北美 印度 巴拿马 ⑤ 沿海和平原 ② 英语 基督教 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人口的分布、世界上语言、宗教等,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①是北美洲,③是印度洋,④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2)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图中⑤)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3)由图可知,图中②南极洲目前无人定居,其他六大洲都有大量人口定居。
(4)由图可知,图中⑥为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居民通用英语,⑦为欧洲,欧洲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教徒主要在B教堂从事宗教活动(A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C是佛教的庙宇)。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了七大洲、四大洋、人口的分布、世界上语言、宗教等,学生通过记忆课本知识与阅读地图能够解决问题。
34.亚洲 北美洲 非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伊斯兰 阿拉伯 稀疏 气候湿热
【解析】
【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陆地上共有七大洲,海洋包括连为一体的四大洋,大洲与大洋大部分有较明显的界线。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B是位于西半球北部的北美洲,C是全部位于东半球的非洲。
(2)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位于美洲西部的太平洋,②是位于美洲东部的大西洋,③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印度洋。
(3)由图可知,C大洲是非洲,该大洲北部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
(4)由图可知,D表示的是南美洲,该大洲赤道附近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由于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生存,是人口稀疏区。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要知道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35.东 南 西 北 中低纬 阿拉伯语 白色 伊斯兰教 巴拿马 太平
【分析】
根据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有三大宗教和三大人种,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
(1)人口稠密的地区分别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
(2)上述人口稠密的地区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的近海平原地区,这里气候适宜,地形平坦。
(3)A非洲北部地区的居民主通用阿拉伯语,主要为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
(4)B北美洲和C南美洲的分界线为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特点。
36.巴拿马(运河) 太平洋 大西洋 苏伊士(运河) 非(洲) 亚(洲) 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 基督教 亚欧大陆 ③ ①
【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陆地上共有七大洲,海洋包括连为一体的四大洋,大洲与大洋大部分有较明显的界线。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A是南北美洲分界线的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沟通了④表示的太平洋和⑥表示的大西洋。
(2)图中B是苏伊士运河,是①表示的非洲和③表示的亚洲分界线,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
(3)①表示的非洲中部和南部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欧洲的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居民多信仰基督教。
(4)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百色市位于图中③表示的亚洲;世界热带草原分布最广的地区是位于图中①表示的非洲。
【点睛】
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及重要的发界线。
37.600 100 鞍部 ③ 西北 12 乙 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地势平坦
【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凸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为集水线。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称为山的鞍部。
【详解】
(1)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因此A点的海拔高度是600米。
(2)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是100米,因此该图等高距是100米。
(3)B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称为山的鞍部;
(4)图中①②处等高线弯曲,凸向海拔高的地方,是山谷,谷地的连线为集水线,可以形成河流;③处等高线弯曲,凸向海拔低的地方,是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不会形成河流。因此③处错误。
(5)读图可知,该图无经纬网和指向标,因此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方向。图中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西北方向;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若甲、乙两村落图上距离6厘米,那么两村落的实地距离是6×200000=12千米。
(6)甲、乙两村落中,乙地处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将来更有可能演变成为城市聚落。
【点睛】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向,比例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38.太平洋 南极洲 南温带 北回归线(23.5°N) 黄色人种 热带草原气候
【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陆地上共有七大洲,海洋包括连为一体的四大洋,大洲与大洋大部分有较明显的界线。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约占世界海洋的一半。
(2)②是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南极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
(3)图中A是位于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
(4)图中B是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纬度度数是23.5°N。
(5)图中C是位于亚洲东部的中国,这里的人种黄色人种。
(6)图中字母D表示的气候类型是位于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温度带、气候、人种有关知识。
39.3 东 印度洋 发达 黑色 伊斯兰教 高脚屋
【分析】
根据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洲界线;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地区 ,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
(1)贝贝暑期随父母外出旅游,依次经过亚洲、大洋洲、非洲三个大洲。
(2)从图中可以看出,贝贝从北京飞往A国日本,飞机航行的方向是向东方向。
(3)从图中可以看出,贝贝由B国澳大利亚前往C地(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需要经过的大洋是印度洋。
(4)B澳大利亚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语言以英语为主,主要信仰基督教,经济发达;
C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以黑种人为主,语言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经济较落后。
D西亚地区居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使用阿拉伯语言,属于白色人种,主要信仰伊斯兰教。F东南亚地区主要民居是高脚屋,这些高脚屋主要是适应了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屋有利于防潮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地理的综合概况。
40.亚欧 C 巴拿马 太平 ④ 黄 白 伊斯兰教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上的人种、语言、宗教,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
(1)由图可知,图中A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在大洲B北美洲、C非洲、D南美洲中,最炎热的是C非洲(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
(2)由图可知,大洲B北美洲和D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它连接了大洋①太平洋和②大西洋,在四个大洋里面积最小的是④北冰洋(③是印度洋)。
(3)大洲B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当地的印地安人全是属于黄色人种。
(4)图中a地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该地居民大多是白色人种,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了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世界的人种、语言、宗教,学生通过记忆课本知识和阅读地图能够解决问题。
41.亚 欧 中国 印度 南南合作 季风 白色 伊斯兰 阿拉伯 小 气候炎热干燥 科迪勒拉 太平洋和美洲 火山、地震 乙
【解析】
【分析】
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地区聚落的建筑风格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形式各有差异。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半球的人口最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
(2)亚洲人口数量位居前两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和印度,中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两国都是金砖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属于南南合作关系,两国都是季风气候显著。
(3)甲地位于非洲北部,居民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信仰伊斯兰教,通用阿拉伯语;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人口密度小。
(4)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因地处太平洋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图中乙处为热带雨林气候,为适应湿热的环境传统聚落为高架屋。
42.(1)渤海 华北平原 山东丘陵
(2)无风,晴朗,温暖
(3)北方 秦岭—淮河 安徽 江苏
(4)冬季湿润
(5)文化 合理即可
【分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读北京某中学学生前往山东开展研学活动图和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山东省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的原因、遗产的类型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山东省临渤海和黄海,于河北、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相邻,省内主要地形区是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
(2)根据材料可知,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理由是:济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该城市无风、晴朗、温暖。
(3)《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北中国”主要指我国地理分区中的北方地区,其南界是秦岭、淮河一线。该界线穿过陕酉省、甘肃省和河南省南部以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北部。
(4)读图可知,伦敦属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比较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所以说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5)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三孔胜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遗产的意义是: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43.北京 纬度 温带季风 热带雨林 D 春 太平洋 印度洋
【分析】
世界上的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多样,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自南向北分布着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地球是由六大板块构成,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详解】
(1)由图中两地的气候类型可知,气温年较差大的是北京,温差小的是新加坡,造成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2)由图中气候类型图可知,北京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季风气候;新加坡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3)在新加坡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是D表示的高脚屋,有利于防潮湿。
(4)习马会进行时是11月,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秋季,而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一年中的春季。
(5)图中的印度尼西亚因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处,地悫活动频繁。
【点睛】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以及气候与对民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