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名师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恩格斯写作此文的社会背景,来认识其针对性,进而明确本文旨在回答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据此通读文章,把握其逻辑结构。
2.抓住围绕“经济关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体现概念间逻辑关系的重要关联词语,准确理解“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及论证艺术。
课前学习任务
通读文章,思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关注题目,思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到底是什么呢?早在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学习任务二】
马克思逝世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阅读文本,思考恩格斯针对这些歪曲,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澄清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任务三】
恩格斯在回答“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关于 “经济关系”及“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很多概念。通过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四个“决定着”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请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画出各个概念,根据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其逻辑结构图。
【学习任务四】阅读文章前两段文字,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体会作者是如何阐释“经济关
系中的技术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
(1)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这样安排逻辑的用意是什么?
(2)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3)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实例,说说“科学”实际上是从何而来的?
【学习任务一】第二课时
2(a)部分开头一句写到“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请结合该部分其它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地位?能否据此就认为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决定一切”?
请从下面两个角度出发,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画出其中的主要概念及重要关联词,据此来思考完成上面的任务。
(1)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对社会产生作用?
(2)“经济”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对社会产生作用的?
【学习任务二】
2(b)部分写到“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能否据此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这句话再次写到“归根到底”,在这里它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请从下面三个方面出发,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画出其中的主要概念及重要关联词,据此来思考完成上面的任务。
(1)社会历史中的 “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地位。
(2)历史中伟人的出现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3)意识形态曲线和经济发展轴线问题。
【学习任务二】
本文围绕“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一话题,回答了三个问题:技术是否依赖于科学,经济是否决定一切,经济是否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在本文中实质上回答了几个问题?
推荐的学习资源
1.政治教材中有关“经济必然性基础作用”的相关内容。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695—696页,第726页
课后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撰写( ) 奴颜婢膝( )( )
庸人( ) 字斟句酌( )( )
2.根据读音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汉字。
沿xí( ) 疲bèi( ) 纯cuì( )
精疲力jié( ) 编zuǎn( ) 枯zào( )
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围绕“经济”这个核心概念,分别谈了它和“科学”“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的关系。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写出作者在“经济”和“科学”的关系上所持有的立场。
4.文章的前两节文字是在回答“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可文章为什么在第一段围绕“经济关系”谈到了一系列重要概念?
课后练习二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围绕“经济”这个核心概念,分别谈了它和“科学”“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的关系。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写出作者在“经济”和“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的关系上所持有的立场。
(1)经济关系和政治及意识形态:
(2)经济关系和历史:
2.请结合文章2(a)部分写到的两个例子,分析作者对“经济是社会的决定性基础”这一观点进行了怎样地辩证阐释。
3.文章三次写到“归根到底”,这个短语在阐述观点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否删除?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在这封信的结尾写到“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字句,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总的联系”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意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