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同步练习 酸的制法及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化学必修1同步练习 酸的制法及性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20 16: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课时 硝酸的制法及性质
基础梳理
1、硝酸的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
原理: 4NH3 + 5O2 4NO + 6H2O
2NO + O22NO2 ; 3NO2 + H2O2HNO3 + NO
总反应式:NH3 + 2O2 HNO3 + H2O
2、硝酸的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较低(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形成硝酸的小液滴而呈白雾状。98%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69%的硝酸溶液称为浓HNO3。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4HNO34NO2+2H2O + O2
硝酸越浓越易分解,因此浓HNO3应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注意:浓HNO3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而一般呈黄色。若要除去浓硝酸中的黄色,可向盛有浓硝酸的试剂瓶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
(2)强酸性:硝酸是一种一元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但浓硝酸遇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
NaOH+HNO3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强氧化性: HNO3中的+5价N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①与金属的反应,体现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 2H2O
3Cu + 8HNO3(稀) 3Cu(NO3)2 + 2NO + 4H2O
常温下,金属铝、铁遇到浓硝酸发生钝化。21世纪教育网
②与非金属的反应,生成最高价非金属氧化性或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体现硝酸的强氧化性:
C + 4HNO3(浓) CO2 + 4NO2 + 2H2O
S+6HNO3(浓)H2SO4+6NO2↑+3H2O
特别提示:(1)硝酸的氧化性规律:21世纪教育网
①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浓硝酸被还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被还原成一氧化氮,还原剂一般被氧化成最高价。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金属与硝酸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还原剂一般被氧化成最高价态。如:21世纪教育网
Fe+4HNO3(稀)Fe(NO3)3+ NO↑+ 2H2O
③硝酸能溶解Cu、Ag等不活泼金属,但不能溶解Pt和Au.
④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⑤硝酸与S、P、C等非金属反应生成相应最高价态的酸和二氧化氮:
C+4HNO3(浓) CO2↑+4 NO2↑+2H2O
S+6HNO3(浓)H2SO4+6 NO2↑+2H2O
⑥能与其它还原剂反应,如:H2S、SO2、Na2SO3、KI、HBr、HI等。
⑦浓硝酸与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混合后称为王水,能溶解Pt和Au。
例题解析
例4.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硝酸铜:
(1)铜跟浓硝酸反应;
(2)铜跟稀硝酸反应;
(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三种途径所消耗的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的铜的物质的量是:途径(3)>途径(1)>途径(2)
D.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途径(1)>途径(2)>途径(3)
思路分析:本题是评价制备方案的优劣。从绿色化学角度看要节约原料;同时要做到副产品对环境污染小。
(1)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2)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3)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
若生成3molCu(NO3)2,可得消耗原料量及生成污染物NOx的量(见下表):
Cu(NO3)2 Cu HNO3 NOx
(1) 3mol 3mol 12mol 6mol
(2) 3mol[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mol 8mol 2mol
(3) 3mol 3mol21世纪教育网 6mol21世纪教育网 0mol
由上表知:(1)耗HNO3最多,生成污染物最多;(3)耗HNO3最少,没有污染物。
解题:A、D
误区点拨:本题考查对硝酸性质、用途的理解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佳途径的能力。从不同浓度硝酸与铜的反应可以看出,在硝酸与铜的反应中,硝酸充当了氧化剂和提供硝酸根两种作用,因稀硝酸与铜反应时,氮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为+2价,故作为氧化剂消耗的硝酸较少,而(3)中氧气为氧化剂,硝酸全部用提供酸根用,故消耗硝酸的为(1)>(2)>(3)。
例5.在100ml混合酸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mol/L和0.1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是 (  )
A.0.15mol/L B.0.225mol/L
C.0.35mol/L D.0.45mol/L
思路分析:1.94g铜物质的量为1.94÷64=0.03mol;硝酸物质的量为0.04mol,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根据离子方程式来分析:
3Cu+ 8H+ + 2NO3- 3Cu++2NO↑+4H2O
3 8 2 3
现有:0.03 0.06 0.04 X
进行过量判断,三种参与反应的微粒,H+完全反应,代入计算: X=0.0225mol则c(Cu2+)=0.0225÷0.1=0.225mol
解题: B
误区点拨:若根据以下方程式分析,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3 8 3
0.03 0.04 x
则没有考虑到硫酸提供的H+可以和溶液中的NO3-继续反应,应特别注意。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至两个正确答案)
1.实验室不需要用棕色试剂瓶保存的试剂是
A.浓硝酸 B.硝酸银
C.氯水 D.浓硫酸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铝片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l+2OH—=AlO2—+H2↑
B.Cl2通入冷水中 Cl2+H2O=Cl-+ClO-+2H+
C.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2NO3—+8H+=3Cu2++2NO↑+4H2O
D.小苏打溶液跟烧碱反应 HCO3—+OH-=CO32-+H2O
3.把aL含硫酸铵、硝酸铵的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b mol烧碱刚好把NH转化为NH3,另一份与氯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消耗c mol BaCl2。则原溶液中NO的浓度为 ( )
A. B.
C. D.
4.某金属的硝酸盐加热分解生成的N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8:1。在加热过程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无法确定
5.38.4毫克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毫升(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摩尔 B.1.6×10-3摩尔21世纪教育网
C.2.2×10-3摩尔 D.2.0×10-3摩尔
6.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假设气体全为NO)的物质的量为 ( )
A.2 mol B.3 mol C.4 mol D.5mol
二、填空题:
7.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当A为气体单质时,A是 ,B是 ,
C是 ,D是 ,E是
E→C化学方程式: 。
(2)当A为固体单质时,A是 ,B是 ,
C是 ,D是 ,E是 。
E→C化学方程式: 。
8.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赶出去其中的空气。其中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
如何确定E中空气已被赶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如何证明E中收集到的是NO而不是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分)向盛有400 mL 某浓度稀硝酸的大烧杯中加入W g 铁粉(还原产物以NO计),充分反应后,铁粉质量减少16.8 g。再往烧杯中加入V mL 4 mol/L 稀硫酸,充分反应后,铁粉质量又减少8.4 g,此时铁粉仍有剩余。求:
(1)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V的值是多少?
(3)要使反应中有氢气生成,W的取值范围是(不必写推导过程)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至两个正确答案)
1.D 2.CD 3.C 4.B 5.C 6.B
二、填空题:
7.(1)N2、NH3、NO、NO2、HNO3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2)S、H2S、SO2、SO3、H2SO4
Cu +2H2SO4 CuSO4 + SO2↑+ 2H2O
8.(12分)(1)将装CaCO3的干燥管下移与稀HNO3反应产生CO2;
当C处出现白色沉淀时
(2)3Cu+8H++2NO3- 3Cu2++2NO↑+4H2O
(3)用F向E中鼓入空气,E内颜色加深;
NO2进入C生成HNO3使CaCO3溶解
(4)吸收过量的NO2,防止空气污染
9.(1)2mol/L(4分) (2)50mL (4分) (3)67.2g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