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260353695
《诫子书》
一、要点梳理
(一)文章概述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三)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四)三行对译
夫 君子 之 行,静以 修身,俭以 养德。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品行 提高修养 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 澹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内心恬淡,清心寡欲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 成 学。
才干 增长才干 达成,成就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慆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 则不能 冶性。
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 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冒险急躁,狭隘浮躁 陶冶性情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 与 时 驰,意与 日 去,
跟随 疾行,此指增长 时间 消逝,逝去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遂 成 枯落, 多不 接世,
于是,就 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悲守 穷庐, 将复何及!
破房子 又怎么来得及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五)文章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六)知识总结
1.字词积累
(1)一词多义
①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②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③成
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④行
三人行。(行走)
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⑤意
意与日去。(意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意暇甚。(神情,态度)
(2)词类活用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②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③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2.文意理解
(1)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答:澹泊、立志、惜时;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二、拓展延伸
1.诗歌链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2.诸葛亮之子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课内阅读
随练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淫慢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诫子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静以修身( )
②诫子书( )
③遂成枯落( )
④非学无以广才( )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8.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
(4)9.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随练3、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0.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______
③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
(2)11.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12.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随练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5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不能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比较阅读
例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说吕蒙学习的。
(4)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拓展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1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夫君子之行。( )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③每以家弊。( )
④至心尚之。( )
(2)1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随练1、
【答案】
(1)①以:用来。静:恬静。养:培养。
②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③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④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⑤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
⑥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⑦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
⑧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诸葛亮集》;三国;诸葛亮
【解析】 (1)①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不。致远:高瞻远瞩。
③广才:扩展才能。成学:学习上有成就。
④穷庐:破房子;
⑤淫:纵欲放荡;慢:消极怠慢。
⑥险躁:冒险草率、急燥不安;治性:陶治性情。
⑦驰:逝去;意:意志;去:消失。
⑧枯落:枯枝败叶一样凋落。
(2)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静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3)见答案。
(4)注意积累常见的成语和名句。
(5)积累文学常识。
原文翻译: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随练2、
【答案】 (1)6.①宁静;②警告,劝人警惕;③枯败零落;④增长才干
(2)7.①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②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3)8.修身;养德;淫慢;险躁
(4)9.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随练3、
【答案】 (1)10.①达到远大的目标;②增长;③修养
(2)11.①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树立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③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只能悲哀的坐守破旧的房子,(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3)12.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入手,切忌轻薄浮躁。
【解析】 (1)10.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广”:增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关键。
(2)11.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广”“成”“淫慢”“险躁”“接”“庐”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固定句式的翻译。
(3)12.考查作者的写作动机。要结合作者是在给谁写信及当时的背景如何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谈。目的是劝勉儿子,要求儿子明白并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点。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随练4、
【答案】 1.对偶句: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示例: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喜欢。
2.淫慢;险躁
【解析】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95250比较阅读
例题1、
【答案】 (1)①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②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眼.③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①你说你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②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意对即可)(3)先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的“必要性”,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意对即可)(4)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提示:可以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②句意为: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刮目相待:另眼相看;
③句意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俭以养德: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卿:你;孰:谁;若:像;孤:我;以为:认为.句子翻译为: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②句重点词语有:广才:增长才干.句子翻译为: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见孙权是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时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拓展
1、
【答案】 (1)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捕捉重要信息;根据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答案】 (1)10.①操守,品德;②消失,逝去;③贫困;④尊崇,崇尚
(2)11.D(3)12.①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②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4)13.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5)14.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解析】 (1)10.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
(2)11.此题考查文言词意辨析。D项“之”助词,“的” 之的用法。
(3)12.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
(4)13.此题考查此题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文意,学生需要对该段进理解,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5)14.此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全面理解文章主旨的内容上分析、归纳。
【参考译文】
【甲】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告戒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从古到今圣贤的人,有谁能够幸免呢?子夏有话说:“死生有天命,富贵天注定。”“四友”那样的人,亲自接受言谈意旨,连四友这样的人都这么说,足见穷达与否、寿命长短都是不由人的。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东西游走。本性坚强学识笨拙,参加事物多不和。自己为自己考虑,一定遗留风俗灾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坏的棉絮自己拥有,为何要使儿子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二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的妻子,胸怀这样的苦心,自己心里很惭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着郁郁葱葱,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鸟鸣声,就有十分高兴。常言道:五六月中,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到,自己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人。意识浅见识少,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体智衰退,盛年之欢不可再来。
患疾病以来,逐渐趋向衰弱,亲人故交不抛弃,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恐怕寿命将要到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驱使做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啊?挂念在心里,有什么可以说的!但是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于失败(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同父辈的人啊!颍川的韩元长,汉朝末的名士,身份为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身。济北的氾稚春,晋国时的操行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那样,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