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高效课堂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高效课堂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0 17:04:58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 十七 夏 第 1学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及品味文中精致的语言文字。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文章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情赞美。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芊芊( ) 磅礴( ) 匍匐( ) 黛色( )迸发( ) 澹澹( ) 酝酿( ) 主宰( )2.朗读课文,读文后思考。(1) 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的什么感情?(3)作者认为什么人不大喜欢夏天,什么人喜欢夏天?3.写写自己心中的夏。4.查找有关描写夏的诗句。5.火眼金睛: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朗读课文,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文中的“夏天”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完成填空。 夏天正是一个       的旺季,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        的旋律。用“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你看 ”、“夏天的色彩是 ”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初步体会夏季的旋律和色彩与其它季节的不同。(用读与说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二)组内交流(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 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2)作者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写了哪群人?第几自然段?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紧张急促?(3)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景才写夏的吗?作者为什么写夏呢?(4)第二节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 (5)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6)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7)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 呢? (三)组际交流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传神的动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方法指导: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示例: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一个“举”字,又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方法指导:学着老师的样儿,试着找一找你们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不要怕错!)(四)拓展升华 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夏天是 ”写几句话。三、达标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主zǎi____ zhù____藏 bèng____发遗hàn____ 闲情逸zhì____ 磅bó____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________》一诗中的诗句。3.课内精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⑧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①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②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③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1.选文中最能体现夏天“热烈”的旋律的三个近义词是: 2.选文第一节中与“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 3.课文说“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夏则是“中性的黄色”,那么你认为冬天应该是何种色彩?请仿照划线句为冬天写一个句子。 4.揣摩语言,如果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句中加点的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趴)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b.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③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冲锋)。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个人简介: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夏感》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 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3.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 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夏》
课前先学:
1.略
2 . (1)紧张 热烈 急促(2)赞美或喜爱 讴歌(3)言之有理即可
3 4 5题略
组内交流:
(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 (第2、3段) 句子略
(2)辛勤的农民 句子略
(3)不是 夏——辛勤的农民
(4)“沸腾”一词。
(5)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春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对比)
(6)夏正当春花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 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7)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达标检测:
1宰 贮 迸 憾 致 礡
2唐 白居易 观刈麦
3 1.沸腾、升腾、蒸腾2.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3.如: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4.要点:A、用“趴”字就显得笨拙,而“潜”字既表现了蝉的机警,又体现了叶的繁茂。B、用“冲锋”只能表明一般性地往前冲,而“冲刺”则表达出是竭尽全力的最后一冲,准确而生动。学习内容 十六 济南的冬天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2.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2.重点研读课文第3节。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济南( ) 暖和( ) 着落( )髻 ( ) 看护( ) 镶 ( )水藻( ) 贮蓄( ) 澄清(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响晴: 毒: 澄清: 空灵: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吗 (2)济南不仅是个“宝地”,更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境界”,作者理想的境界是怎样的 (3)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写济南的山,每一段各侧重于哪个方面 (4)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请你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5.火眼金睛: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理清文脉,初步感知文章之美。 (二)组内交流(1)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本文该怎样朗读? (2)请同学们说说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三)组际交流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精彩语段研习(学法指导:学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相结合。)(1)齐声诵读第3语段,:(2)全段的中心句是:(3)全段的层次划分是:(4)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5)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6)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7)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8)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三、达标检测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济南( ) 伦( )敦( ) 晾晒( ) 暖和( ) 唤( )醒 着( )落( ) 发jì( ) 看( )护妇 镶( )上 xiǎng( )晴 狭窄( ) 水藻( ) zhù( )蓄 chéng( )清二、朗读并赏析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①找出文中的相关词语,说说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答: ②下点小雪为什么“最妙”?请给出完整的分析。答: ③这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特点是(用文中词语答): 。④举例说明本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十六 济南的冬天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从课文中选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说喜爱的理由。 2.课文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3. 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默读全文,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方法指导: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学生要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提示: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2.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3.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4.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5.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6.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二)组内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三)组际交流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四)拓展练习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冬季,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这地方的冬天。三、达标检测:比较阅读〔甲〕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乙〕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1. 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但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_______的水,乙文写的是_______的水。2.(1)甲文中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中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2)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4.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好不好?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5.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知识链接:
(一)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一)课前先学:1、济南jǐ 暖和 huo 着落zhuó 髻 jì 看护kān
镶 xiānɡ 水藻 zǎo 贮蓄 zhùxù 澄清chénɡ
2.见书133—135页注释
4.(1)温晴(2)有山有水( 理想境界) (3)山:山形( 小摇篮) ; 山色( 花衣) ;城外远山(水墨画) 。(4)水:暖、绿、清。
(二)课堂探究
组内交流部分:
(1)语调柔和,节奏缓慢,语气亲切,还要读出对济南的热爱。
(2)济南冬天的“温晴”。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组际交流部分: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2)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3)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4)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5)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6)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7)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8)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三)达标检测:
一略
二、①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②“妙”在小雪把这些小山打扮的异常秀美,使得小山具有色彩美,动态美以及人性美。如顶着白花的矮松像是日本看护妇女,白黄相间的色彩犹如带水纹的花衣,夕阳斜射下的薄雪露出点粉色,真像是害羞的少女。
③秀气。
④“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
三⑴这一圈小山 小摇篮 ⑵树尖上的白雪 白花 ⑶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 小水墨画
第二课时:
(一)课前先学:
1. 略
2.用对比的方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3.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 了出奇。”作过渡句过渡的。
(二)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2.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3.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4.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5.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中的“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6. “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孕育着的无穷春意。
组内交流:
如:(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组际交流: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达标检测:
1.冬天 ,秋天 2.⑴温柔多情 ⑵甜美 3. ⑴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⑵用比喻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济南的种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4.原句子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5.水也不忍得冻上;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学习内容 十五 三峡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言的简练性。
学习重难点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了解有关常识。(1)本文的题目是____ __,作者是___ ___,出处是__ ____。(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 __峡、__ ____峡、__ 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 __、____ __、__ ____。2.给加点的字注音。阙处( ) 曦月( ) 襄陵( )沿溯( ) 御风( ) 素湍( )怪柏( ) 飞漱( ) 属引( )3.解释下列词语。略无 襄陵 素湍 良多趣味沿溯 属引 自非 乘奔御风4.你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5.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6.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至少提两个问题)二、课堂探究(一)简介作者、背景。(由学生完成,师生作补充。)(二)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讨论:“沿溯阻绝”,朗读时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学生自学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重点掌握相关实词。2.积累文中古今异义:(要联系文中的语句或以前学过的句子) a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b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c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3.积累文中的重点句子:(把句子写下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四)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的困惑。(五)组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疑惑。(六)学生齐读课文。三、达标检测1.找出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并加以订正。(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2)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略无阙处 略无: 阙:(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4)虽乘奔御风 虽: 奔:(5)素湍绿潭 素: 湍:(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3.解释下列词语。(1)重岩叠嶂:(2)隐天蔽日:4.填空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家,______家。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十五 三峡 第 2 学时
学习目标 1.能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3.通过诵读,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背诵课文。2.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4.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二、课堂探究(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之美。(分别从山和水的角度去概括)(二)学生组内交流,思考下列问题。畅读全篇,领略美景。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1.划分课文写作层次,并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引导学生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从山、水、春、秋等角度考虑) (三)学生组内交流(四)学生组际交流(五)拓展延伸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材料。 三、达标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3. “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试分析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6.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7.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9.课外拓展:见《学习手册》和《补充习题》的课外文言文。(学生在课外完成)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水经注
《水经注》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 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他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大读者的欢迎。
(二)作者介绍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峡》
第一课时答案:
预习答案略
1.(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 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2、3、4、5 、6 答案略
达标检测: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 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略
第二课时答案:
课前先学:略
课堂探究:

1.①、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③、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④、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①山: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雄壮美
②水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奔放美
③春
素湍碧潭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幽美
④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达标检测:
(一)1.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2.险和高
3.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4. 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5.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6.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7.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习内容 十四 春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朗诵课文,能概括出文章描绘春的几幅图画,初步感悟作者情感。2.感受本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知识回顾:(结合已学诗词,试背诵,感受春天的脚印)孟浩然《春晓》、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读课文1遍,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水涨( ) 捉迷藏( ) 酝酿( )( ) 应和( )笼( )着一层薄( )烟 黄晕( ) 蓑( )衣 巢(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用一句话说出对文章的最初印象。②文中具体选取哪些景物描写春天的?③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4.火眼金睛: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二、课堂探究组内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欣欣然 朗润 卖弄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烘托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哪些字你认为容易读错,做上记号。(2)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3.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思考,哪几节写什么?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4.文中具体描绘了那几幅春景图?并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幅图景的特点。春 图—→春 图—→春 图—→春 图—→ 春图5.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通过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迎接春天的句子: 描绘春天的句子:歌颂春天的句子:6.展示交流:请用这样的句子来和伙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独到理解:(根据提示,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出错哟!) 这篇文章的“ ”这一句,表达作者了 。三、达标检测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酝酿(   ) 抖擞(  ) 嘹亮(  ) 应和(  ) 烘托(  ) 眨眼(  ) 清脆(  ) 黄晕(  )2.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清醒而真挚,被称为,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并回答下列问题。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 、_______ 、_______的特征,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十四 春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习重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说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词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2.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体会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4)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释疑解难: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多提几个问题,你会理解的更深刻。)二、课堂探究(一)组内交流: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运用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伙伴们勇敢地交流。)1.学生分组品味绘春中的五幅美景,或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评。(赏析时要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修辞,重点分析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抓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谈自己的体会。)词句举例: ①连用两个“盼望着”体现作者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2.学生分组,重点分析某一个画面,以“我喜欢____图,因为_______”的句式叙述出来。(可以从选段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着眼回答)(二)交流总结认真细致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交流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课后试选取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从写作方法、写作角度、条理等角度思考)二、达标检测阅读文中选段,精美文段赏析。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在空白处填上课文的原句。(2)“斜织”一词表现春雨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这段中“ ” 一句是直接描写。描写 , 。“ ” 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5)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6)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
第一课时预习答案:
1.略
2.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3.①略 ②春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春天人的活动 ③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4.略
课堂检测:
1.略
2.散文,朱自清,佩弦 《荷塘月色》、《背影》、《绿》、《春》、《匆匆》
3.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美”、“力”、“新”
第二课进预习答案:
1.略
2.(1)“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2)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人的特点。
(3)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4)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
(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花多,生动而有人情味。
课堂检测:
(1)略
(2)表现了(轻盈)细密的特点
(3)写了树叶儿,特点是绿得发亮。写了小草,特点是青得逼你的眼。
(4)“像牛毛……一层薄烟”树叶,小草。 雨中的行人,种作的农民
(5)A.春雨之多;B.春雨之多、细、亮;
(6)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写了房屋。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或安静而和平的夜)学习内容 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说话要有针对性,正确面对对方观点。2.说话要有吸引力,吸引对方注意力。3.说话要善于打动别人,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搜集有关口语交际方面的小常识,以备课上交流。(尽量以故事的形式,要简短。)二、课堂探究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结合“西安事变”的例子,说说周恩来的话为什么能打动东北军官?[思考、讨论后小结]针对问题不回避(为什么不杀?)─ 先退一步缓气氛(要杀不难)─ 分析形势明事理 ─ 引一有家仇国恨的特例打动人。 要说服听众,就必需了解听众。一般说,听众可分三种:(一)与你持有相同的观点;(二)犹豫不决,处在观望中;(三)与你的观点相对。我们应把说话重点放在后两者,特别是与你相对的听众身上。下面介绍几种说服听众的技巧(一)有的放矢,迂回出击 说话要做到有的放矢,就要找准途径,就必须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必直接攻击别人的观点,可以用迂回的办法,设法让他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到你的一边。(例子略)(二)先退后进,变守为攻 说话时,特别是当你的观点处于不利的境地,为了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先不妨有意识地退一步。你肯定听众观点有其合理性,然后在获得听众信任的基础上再寻找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设问题等方法巧妙地提出你的观点,变退为进,化守为攻,从而最终有力地说服听众。(例子略) 听你说话或演讲的人,是因为觉得你的话对他有帮助,有价值。只要你向听众表明,你尊重他的观点,能替他着想,就能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他的观点与你不一致,那就要因势利导,经过充分说理,并在感情上打动对方,使他接受你的观点。(例子略)结合文中“西安事变”的例子,说说周恩来的话为什么能打动东北军官?(三)拓展训练学校组织大家捐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班级学生的热情不高,老师让你发动一下。1.学生思考,交流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愿意捐款吗?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你被对方感动了或感动对方了吗?四、达标检测在讨论“中学是否需要课外阅读”这一话题时,有的老师认为“需要”,有的家长认为“需要”,有的家长认为“不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的?根据你的认识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06连云港)五、课后练习假如你自荐当班长,请准备5分钟发言,当众发表自荐演说。说完后,介绍一下自己的发言是怎样力求打动人的。方法指导:①开篇要新颖别致。(新颖、吸引人)②自我介绍有针对性。(介绍自己的一般情况,重在说明愿意为大家用服务,具有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③态度要真诚(在展示时,态度要真诚,还要适当点到自己的缺点)④语言简洁有力⑤内心要充满自信。
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意。2.在吟诵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韵。
学习重难点 1.初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习初步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反复诵读诗词三首,初步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尤其要做到心到)2.描述三首诗词的景物画面,初步感受三首诗词的情感。二、课堂探究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第一首:1.诗中主要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诗中第一句主要说明了什么?3.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那么你认为诗人对此有怎样的评价?4.思考本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5.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第二首:1.从本首词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夏夜的景色?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3.别枝是什么意思?明月的出现怎么会惊动鹊呢?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的写作手法是什么?5.既然下雨怎么会有星星?雨到底大不大?6.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第三首:1.诗中哪一句是写景?你从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3.诗中哪两句直接告诉我们诗人对秋天持有与众不同的态度?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的意思。4.作者为什么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晴空一鹤冲入云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不同?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达标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下边的练习。(1)“路转溪头忽见”中的“见”,应读哪个音,并说说它的意思。A.jiàn B.xiàn “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2)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丰收喜悦的诗句是:__________。(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中的“忽见”表现了作者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心情。(4)从全词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诗歌欣赏。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韩愈 : 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3.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诵读欣赏》
课堂探究:
第一首: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
2.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纷纷洒洒的细雨;真实写出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
3.诗人认为,这是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4.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地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早春景色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突出早春影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5.抒发作者对西湖早春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第二首:1.从明月,鸣蝉可以看出是写夏夜。
2.写了很多景物,有明月,树,稻田,山,茅店,社林,桥,星星,小雨等。
3.别枝就是斜出的树枝的意思;因为环境的幽静。
4.虚实结合。
5.先有星,然后才下雨。雨不大,“七八个星”是说星不多,“两三点雨”是说雨不大。
6.抒发作者对夏夜景色的喜爱,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1.晴空一鹤排云上。自由发表谈自己的理解。
2.赞美孤鹤排云的气势。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由发表谈自己的理解。
4.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5.抒发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达标检测:
1.(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1)B (2)出现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焦急 惊喜4.抒发了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3.(1)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2)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口语交际》
拓展训练:反馈一:我赞成中学生课外阅读。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不应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阅读课外书不仅有助于学习的提高,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也曾说过“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所以中学生应当多读书。
反馈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应当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开阔我们的视野。当然,我们对书是有选择的,我们应选择那些陶冶情操的好书,而摒弃那些低级趣味的书。书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多读一些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