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 课件+素材(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 课件+素材(共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0 12:55:20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本单元导语中引用了表现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0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络”。
2.能借助注释理解《马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马诗》。
4.体会诗人借助事物的特点所表现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燕山
郑燮
坚劲
诗中多音字和难读字音,你能读准吗?
yān
xiè
jìng
马诗
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勇敢、成功的象征。
李贺(约公元791-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互动课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luò
右上是“夂”,不要写成“攵”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联络
网络
经络
本诗的会写字,你会写吗?
读古诗前两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的景象
看到燕山秋月联想到武器
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译文: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黄沙万里,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地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
大漠(
),燕山(
)。
沙如雪
月似钩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
这两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自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何时将要。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呢?
(课后第二题)
何当(
),快走(
)。
金络脑
踏清秋
请你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生平资料,想一想:李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只为了写马的轻捷矫健吗?
(课后第一题)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作者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不被赏识的苦闷。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伴读音乐
马诗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拓展延伸
想一想这首诗与课文中的《马诗》有什么异同?
这两首古诗都是诗人借写马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课文写的是一匹矫键的战马,而这首诗写的却是一匹瘦马。虽然两首诗所描写的马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结构梳理
沙如雪
月如钩
何当
快走
马诗
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
主题概括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
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的感慨与愤懑。
以马自喻
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
一、将《马诗》补充完整。
大漠沙如雪,

何当金络脑,

课堂演练
燕山月似钩
快走踏清秋
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色。
描绘出一片悲凉肃杀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看看这两位诗人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锤、凿、焚”。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首古诗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
自读古诗《石灰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平常。
译文:石灰要经历过千万次的捶打和开凿,才能被开采出深山。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看图记古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chuí

záo

fén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本诗的会写字,你都会写吗?

chuí
四横间距要匀称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
中间一横最长
最后一横要短一些

záo
里面只有两横
齐读第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一说: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石灰的颜色
暗指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全,全然。
译文: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课后第二题)
这两句诗以拟人的手法,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一语双关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再读这首诗,读出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而无所畏惧的精神。
(课后第一题)
伴读音乐
自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思考:竹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齐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出竹子无畏乐观的精神
“千”“万”是虚指,写出竹子坚韧从容的神态
任凭。
你。
坚定,强劲。
诗意:哪怕遭受了千万次的磨难和打击,竹子依然还是那样的坚韧和强劲。不管刮的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都不能让它屈服。
(课后第二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伴着音乐读一读吧!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后第三题)
小组讨论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都是名为写物,实则写人,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达的人生志向。
石灰
不怕牺牲,品格高尚

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咏物诗
结构梳理
石灰吟
千锤万凿
不怕牺牲
品格高尚
不怕
留清白
烈火焚烧
竹石
竹:咬定
千磨万击
人:任尔
正直倔强
高傲风骨
主题概括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
的意愿和
,的决心。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竹石》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
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拓展延伸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一、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千磨万击




课堂演练
春夏秋冬
喜怒哀乐
千变万化
千军万马
二、将《竹石》补充完整。
咬定青山
,立根原在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破岩中
三、课下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