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课时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2.呼吸运动的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观看flash动画和动手体验等活动,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学生实验和自身体验,形成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
2.
教师准备:呼吸运动模型、注射器、橡皮泥,烟、打火机如右图:
呼吸运动模型如右图所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呼吸系统的组成
[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
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小结]:
鼻腔
咽
呼吸道
喉
呼吸系统
气管
支气管
肺
教师提问:那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呢?是鼻子一吸它就进去了,鼻子一呼它就出去了?
教师播放2014年上海发生的踩踏事件。提问:为什么甚至有人在站立的姿势中窒息致死呢?
引出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对呼吸系统组成有更深地认识。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明白呼吸并不是鼻子一吸气体就进来了,鼻子一呼就出去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肺
提问:
你知道肺在哪里?肺长什么模样?肺有什么特点?肺的功能?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肺的积极性。
讨论分析:
(1)肺的位置
播放胸腔结构示意图,肺的位置一目了然
播放肋间肌图片,明白肌肉可以收缩和舒张,收缩的时候产生力量,引起结构位置的改变。(为后面学习进行铺垫)
播放膈的结构,了解膈的位置及其作用
强调胸廓和膈一起构成的腔室称为胸腔。
(2)肺的结构
播放肺结构示意图
(3)肺的特点
播放肺膨胀的视频及模拟动态图。
(4)肺的功能
教师指出,肺就是通过这样的扩大和缩小,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个过程就称为肺通气。
指出一般肺通气16次/分
根据生活经验及前期的预习工作,积极思考和尝试着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观察模式图,明白肺位于一个骨架结构内,这个由胸骨、肋骨和胸椎骨构成的结构称为胸廓。
观看图片,认真听讲
观看,明白肺分左肺和右肺,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观看,明白肺可以像气球一样扩大,也可以缩小。
听讲,明白肺通气的意义及实现的方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吸气
1、感受吸气:将左手按在胸前,右手按在腹部,尽全力吸气,感受身体变化。
思考:
(1)尽力吸气,要不要用力?力量来自于哪里?
(2)胸腔容积是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
教师引导,指出胸腔是由胸廓参与构成,而胸廓又是由肋骨、胸骨和胸椎构成,引出胸腔的扩大与肋骨的运动有关。
教师提问:此外,还有什么的改变也能让胸腔变大?
(考虑膈的变化学生感觉不那么明显)教师拿出呼吸运动模型模拟吸气过程。
教师指出:运动的发生离不开肌肉收缩提供力量。
(3)肺是扩大还是缩小?
提问:肺扩大后肺内有什么变化不?
2、肺内气压的变化
(1)感受气压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提出为什么需要16匹马才能拉开半球?
引出气压这个概念。
提问:那肺扩大后肺内气压有没有改变呢?
(2)拉注射器实验
思考:
堵住出口,空气质量一定,拉注射器,筒内体积是变大还是变小?
放手后活塞朝哪运动?说明管内气压是变大还是变小?
3、吸气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分析,与学生一起总结吸气的过程
肋间肌、膈肌收缩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膈顶部下降
胸腔扩大、肺扩张
肺内压低于外界
吸气
强调气体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的地方。
每个同学亲自体验,感受尽力吸气时身体的变化;
通过自身体验,很容易回答要,又有前期对肌肉知识的铺垫,学生也容易回答出力量来自肌肉的收缩。
学生很容易回答扩大。
思考
通过自身体验,很容易得到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引起胸廓前后左右径变大。
通过老师模型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胸腔之所以扩大,也与膈顶部的下降有关。
由于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肋骨向上向外运动是因为肋间肌收缩了,而膈顶部下降是因为膈肌收缩。
模型的使用,学生清楚地看到针筒内气球的扩大,触类旁通,学生一致回答肺扩大。
根据生活积累,很容易得出是因为大气压力的原因。
思考
学生动手拉注射器,明显看到筒内体积变大
放手后明显活塞往回走。
思考、分析,得出管内气压变小。
得出结论:体积越大,气压越小。
与老师一起总结吸气过程。
朗读,背诵
呼气
1、感受吸气:将左手按在胸前,右手按在腹部,呼气,感受身体变化。
思考:
(1)呼气时要不要用力?肌肉是收缩还是舒张?
(2)呼气时胸腔容积是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
利用呼吸运动模型,模拟呼气过程
(3)肺是扩大还是缩小?
提问:肺缩小后肺内压呢?
2、肺内气压的变化
推注射器实验
思考:
堵住出口,空气质量一定,推注射器,筒内体积是变大还是变小?
放手后活塞朝哪运动?说明管内气压是变大还是变小?
往注射器口挤入橡皮泥,进行推注射器实验。
提问:将手松开,橡皮泥会往哪移动?
教师把手松开,橡皮泥飞出。
提问:为什么?
3、呼气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分析,与学生一起总结呼气的过程
肋间肌、膈肌舒张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膈顶部上升
胸腔缩小、肺回缩
肺内压高于外界
呼气
每个同学亲自体验,感受吸气完成后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通过仔细感受呼气过程,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呼气时不需要用力,肌肉处于舒张状态。
通过体验呼气、观看模型模拟呼气过程及前期对吸气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回答:胸腔缩小,是因为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膈顶部上升。而后者是因为
肋间肌、膈肌舒张了,
通过模拟呼气过程,气球缩小了,故很容易说出肺是缩小的。
推注射器,明显看到筒内体积变小
放手后明显活塞往回走。
思考、分析,得出管内气压变大。
得出结论:体积越小,气压越大。
观察实验,发现随着推进,筒内体积越来越小。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往外飞出去。
思考回答:筒内体积变小,气压变大,大于外界。
与老师一起总结呼气过程。
朗读,背诵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将吸气和呼气放在一起,让学生寻找两个过程共同的地方。
回到上海踩踏事件,为什么有人甚至在站立的姿势中窒息死亡?
肯定学生地分析,强调呼吸过程的前后顺序
学生分析、总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得出共同点是:肌肉
体积
气压
呼吸
思考、讨论、分析
得出:在人与人挤压的过程中,胸腔很难扩大,肺也就不能扩张,肺内压也就不能低于外界,气体就无法由气压高的外界进入肺,进而窒息死亡
巩固练习
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题
通过游戏,检验对吸气过程的掌握程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第一课时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空气进入肺内
3、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准备了很久,从选课、制作课件、模型的准备、学生的安排,可以说真的费了很大的精力。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当我信誓旦旦准备去讲一堂精彩的课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我用希沃软件制作的课件播放不了。没办法,只能重新换成PPT,可学生第二天来不了。只能临时借用前节录像课的学生,问题又来了,有课的有课,不愿留下来的不愿留。最后,好说歹说,留了几个,却也是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真的很泪奔。最后,一节课总算录完,中间学生的各种捣乱,心碎!好吧,最后总算把内容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