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党 费基础过关训练11 荷花淀
一、基础巩固
1.选出注音有错的一项( )
A.白洋淀(diàn)
锭(dìnɡ)子
虾篓(lǒu)
摇橹(lǔ)
B.垛(duò)起来
吮(shǔn)吸
薄(bó)雾
扑棱(lēnɡ)
C.横(hènɡ)
样子
凫(fū)水
泅(qiú)水
震(zhènɡ)荡
D.苇(wěi)眉子
膝(xī)盖
投奔(bèn)
撅(juē)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淀粉 靛青 纱绽 皮开肉绽
B.掂量 惦记 掂脚 掂来掂去
C.撅嘴 木橛 猖獗 一蹶不振
D.吮吸 凫水 泅渡 柔猾修长
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 进了荷花淀。
②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 出头来。
③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 在水里。
④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 出一个人来。
A.冲 露 浸 钻
B.驶 冒 留 钻
C.驶 钻 淹 露
D.窜 露 长 冒
4.对下面一段景物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A.通过比喻和拟人,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B.通过比喻和夸张,赞扬年轻的妇女们依靠有利的地理条件同鬼子展开斗争。
C.通过简洁的景物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D.对荷花箭的传神描写,说明这里是全民皆兵,连荷花都在严阵以待,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阅读下面一段对话,从A、B、C、D、E五项中选出准确概括其性格特点的一项( )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通情达理,谨慎稳重 B.托辞探夫,羞怯遮掩 C.心直口快,坦率爽朗 D.羞于直说,委婉含蓄 E.探夫心切,直率冒失
① ② ③ ④
⑤
6.与例句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A.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B.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C.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D.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7.下面是《荷花淀》中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对她们的性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④“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再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精明细心 胆大爽朗 谨慎小心 忸怩温顺
B.精明细心 忸怩温顺 谨慎小心 胆大爽朗
C.胆大爽朗 精明细心 谨慎小心 忸怩温顺
D.谨慎小心 忸怩温顺 胆大爽朗 精明细心
8.对下列文字依次从表层义到深层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亲——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A.从表面上看,写荷花淀的几个女人在埋怨丈夫,埋怨丈夫们争着离开家里。
B.联系上下文可以想到,这些话里虽然有微微的责备,但更多的却是对自己男人积极抗日的夸耀。
C.联系作品的背景,又可体会到这些语言透露出了这样一种情感:在对丈夫的些微不满中反映出对民族大义的朴素理解。
D.作者写这些妇女是对文章主人公——水生的有力衬托,从而更生动地表现了中华儿女纯朴而高尚的感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0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9.第一段中“缠绞”“跳跃”两个词的主要作用,有下面几种说法,选出最贴切的一项( )
A.衬托水生嫂编席时的愉快心情。
B.表现水生嫂编席技术的熟练。
C.表现水生嫂的勤快、不知劳累。
D.表现水生嫂编席动作给人的美感。
10.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几种说法哪项最恰当( )
A.为了使水生嫂编席技术熟练的特点更鲜明。
B.为了说明水生嫂编席技术熟练的特点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C.为了表现荷花淀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为下文写男女青年保卫家乡作合乎逻辑的铺垫。
D.以艺术的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11.试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加点的“吮”字,分析水生嫂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画线的“你总是很积极的”表达水生嫂对水生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画线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分析水生嫂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①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②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③。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④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⑤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14.“藕断丝连”在文中的意思是 ,作者运用这个成语之所以贴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
15.试从上面对话的内容和语气来体会,哪两句话可能是同一个人说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19题。
采蒲台的苇
孙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白色、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这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是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16.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优美的咏物抒情散文,寓意深,形象美,结构巧,很有艺术感染力。
B.作者采用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以吟咏苇子作起兴,引起对抗日英雄的赞颂,这样写使文章显得更含蓄,也更形象。
C.本文以真诚炽热的感情写苇,并没有用通常的拟人或象征手法,但读者却能自然地感到,写苇实际是写人,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D.本文吟咏白洋淀的苇子,实则是为了赞颂白洋淀的抗日英雄。文中作者以苇子的柔软和脆弱反衬抗日军民的坚定和刚强,从而使文章更具表现力,更富有感人力量。
17.阅读小说,完成下面题目。
(1)文章第四自然段写道“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你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五段结尾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其中“它们的清白”指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不超过1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读来具有“弦外之音”。请你具体解释,并指出该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该句的“弦外之音”是 。(不超过15字)
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不超过15字)
19.(1)本文从白洋淀的苇草写起,似乎漫不经意,闲话家常,实则紧扣题旨,字字珠玑。“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是“寄生在苇里的鸟儿”。人和苇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请你从全文出发,概括说明苇的品格和人的精神有哪些共同特点?(可分条表述,至少答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共产党员在战争年月能冲锋在前?为什么一个老百姓能为战争献出一切?一旦被捕,就在刺刀下从容就义,而绝不暴露一个字的秘密?从本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项训练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4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②黑洞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实施获得的。③该张黑洞照片,人类第一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④这个黑洞距地球约5
500万光年左右,其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⑤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⑥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种谜底奠定了基础。⑦一张看似简单的黑洞照片,其背后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⑧从数据分析到设备建造,再到最终的成图,⑨耗费了全球200多位科学家近两年的时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6月11日上午,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市开幕,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4
683框邮票精彩亮相。本届世界邮展不仅首次集中展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行的1
358套邮票,还展出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藏的清代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票、民国“临时中立”大全套、苏维埃邮政邮票等众多珍品邮票。开幕式现场发布了《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训练11 荷花淀
1.解析:“凫”应读“fú”,“震”应读“zhèn”。
答案:C
2.解析:A.纱绽→纱锭;B.掂脚→踮脚;D.柔猾→柔滑。
答案:C
3.解析:句①中能说明小船飞快的词语应该是“窜”字,写出了小船的轻快与灵活。“驶”字太普通,“冲”字说明了快,但没有“窜”字表现丰富。句②用“露”字说明了她们从水中钻出来的那种似出而未出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句③用一“长”字将他们的水性写出来,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句④用“冒”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从水中出来的动态。
答案:D
4.解析:夸张和有利条件错。
答案:B
5.解析:通过语言表现性格。
答案:①D ②C ③A ④E ⑤B
6.解析:例句和C项都采用了暗喻修辞手法。
答案:C
7.答案:A
8.解析:主要人物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形象,水生等人起衬托作用。
答案:D
9.解析:“缠绞”指手指编织的灵活;“跳跃”指编席速度快。
答案:B
10.解析:小说中景物描写通常是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结合人物意义和小说主题进行推断,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C
11.答案:水生嫂听说水生要参军,内心震动,手指让苇眉子划破了,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是想掩盖内心的慌张,不让水生看出来。
12.答案:夸奖中又有点委婉的责备。
13.答案:这句话表现水生嫂识大局、顾大体、深明爱国大义,但她又不得不实事求是地摆出家庭生活的具体困难,听取丈夫的安排。
14.答案:女人们虽与丈夫分离没几天,但感情上却是非常牵挂 藕是白洋淀的特产,用此成语,充满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15.答案:②和④是同一人所说,语气上都体现了一种直爽、急性的性格特征。
16.答案:D
17.答案:(1)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2)家乡的和平与安宁。
18.答案:最优秀的英雄也生活、战斗在采蒲台。 承上启下,由写苇转入描写抗日英雄。
19.答案:(1)心地崇洁高尚;意志柔韧刚强;紧密团结,不畏强暴。
(2)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无固定答案。(提示:题中共有三问,前两问是为回答后一问所作的思路导引,只需答出启示,启示应从党员与百姓的关系入手。)
20.答案:①语序不当,“首张”放在“黑洞照片”前;③结构混乱,“人类”前加“使”;④语义重复,“约”“左右”保留一个;⑧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应为“从设备建造到数据分析”。
21.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11日;②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开幕;③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邮票以及博物馆馆藏的珍品;④现场发布纪念邮票。基础过关训练13 党 费
一、基础巩固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妞儿不如大人禁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精疲力尽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慨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骨碌碌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zé)嘴巴。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句子中误用的标点符号,并改正。
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别是敌人来了这一手,日子不那么惬意了,①生活艰苦倒不在话下,只是过去一切生活、②斗争都和群众在一起,现在蓦地离开了群众,可真受不了,③浑身有劲没处使,觉得真憋得慌。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菜,挑着上山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①_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②_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4.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3分)( )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哎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置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20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1942年“五一”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尚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9.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项训练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
个字。
2019
年12
月
17
日,美国就拟对
3
0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包括美服装鞋袜业联合会,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在内的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加征关税,认为这会令美企和消费者受到冲击。相关协会和企业反映,服装、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很难从中国以外的地方进口,替代性进口将提高成本;由于技术和基础设施不足,数年内无法将生产从中国迁至越南等国,将生产迁出中国会导致成本上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
个字。
2019
年
6
月
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正式颁发
5G
牌照,批准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我国正式进入
5G
商用元年。华为官方微博发文表示,华为公司自
2009
年起着手
5G
研究,已实现全系列业界领先自研芯片的规模商用,包括全球首款
5G
基站芯片组天罡、5G
终端基带芯片巴龙以及终端处理器芯片麒麟
980,华为公司将凭借全面领先
5G
能力,全力支持中国
5G
建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训练13 党 费
1.答案:“精疲力尽”应为“有气无力”;“慨”应为“概”;“咂”应读zā。
2.答案:第①处错误,应改为冒号;第③处错误,应改为分号。
3.答案:语序不当,“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菜”应调整为“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
4.解析:①③④⑥中有比喻,且均为明喻。②是拟物,⑤是拟人
答案:D
5.答案: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
6.答案: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
7.解析:A项,错在“没有女演员”。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答案:A
8.解析:C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
答案:C
9.答案: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10.答案: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20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11.答案:①2019年12月17日,②美国就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举行听证会。③遭到多家美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对,④他们认为这将导致美企和消费者受到冲击。
12.答案:①2019年6月6日,②工信部向四部门颁发5G牌照。③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④华为公司凭借全面领先的5G能力,全力支持中国5G建设。(共46张PPT)
小二黑结婚(节选)(共50张PPT)
荷
花
淀基础过关训练12 小二黑结婚(节选)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雨淋湿的风,以29摄氏度的体温降临人间。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
风渗进肌肤、血液,如雨水渗进一棵树,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一场风,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凉爽, ① 。无与伦比的宁静里,风消失了,其实到了天上,它拂去了月亮身上的云,月亮看看自己,仔细一想,我要云这块破布干什么,我要满天的乌烟瘴气干什么,我要鞋子干什么,赤脚走,多自在。月亮是天空的心,心袒露了,天地一片清白。
我觉得改得好!风从天上下来,落在多年不睡的凉席上,凉席瞬间复活成了一大片竹林,黑暗里涌动着丰满的绿意。凉席裸露在雨后的夜风里,我裸露在凉席上,如同 ② 。我将脸紧紧贴着它,鼻尖抵上它,便清晰地闻到了竹子的清香。曾经,多年前的盛夏,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那些诗一样的旧光阴,被风带到哪儿去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拟人、对偶
B.
借代、对比、对偶
C.
借代、对比、排比
D.
比喻、拟人、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夜风从窗口进来,吹到身上,带走灼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改变下面一段文字画线部分的句式,使整个语段变成一个单句。
荷花香气馥郁,芦苇铺天盖地,它们掩盖了整个水域,此时,我知道,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著名的抗战根据地——白洋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①长大后,跟小二黑②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③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④,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⑤的方法。她⑥把小芹娘⑦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 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6.下列对赵树理才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树理喜爱民间戏曲,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一个人能演活一台戏。
B.赵树理的字写得好,是欧体字的底子,结体也很有个性。
C.赵树理写东西从不起草,考虑成熟,一气呵成,稿子非常干净。
D.赵树理文学眼光独到,有时能使被弃置的好稿起死回生。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项训练
10.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敬祝你大学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请你根据下面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训练12 小二黑结婚(节选)
1.解析:比喻:“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中将“风”比作“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拟人:“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中,赋予风人的“叫了一声”这一动作。排比:“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中“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
答案:D
2.答案:①原文用“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比喻冰冷晚风,生动形象;“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生动活泼;②“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化大为小,写出了身体各个部位被风渐次吹拂的细腻感受,有过程性和层次感,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3.解析:第一处,由“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凉爽”可知,关联词语应用“不是……而是……”。联系前文“风渗进肌肤、血液,如雨水渗进一棵树,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可知,风过后是“宁静”。结合下文“无与伦比的宁静里,风消失了,其实到了天上”可知为“无与伦比的宁静”。故此处填写“而是无与伦比的宁静”。第二处,由“如同”可知,此处为比喻修辞。联系上文“凉席瞬间复活成了一大片竹林,黑暗里涌动着丰满的绿意”可知,作者将凉席比作“大片竹林”。结合本句话“我裸露在凉席上”可知,就如同“裸露在夜的竹林里”。
答案:①而是无与伦比的宁静 ②裸露在夜的竹林里
4.解析:改为单句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语,因为后有“我”作主语,所以可以将画线句子改为介词结构。
答案:当香气馥郁、铺天盖地的荷花和芦苇掩盖了整个水域的时候(或当香气馥郁的荷花和铺天盖地的芦苇掩盖了整个水域的时候),我知道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著名的抗战根据地——白洋淀。
5.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6.解析:原文“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是猜测语气,选项是肯定的语气。
答案:C
7.答案:第①处句子短小,结构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第②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8.解析:细节描写在人物描写中的作用是凸显人物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特点,答题时应侧重人物的独特性格分析。
答案:(示例一)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目从俗,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出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
(示例二)“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异趣横生。这个细节体现了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
9.答案:(1)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
(2)反映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的关注和体恤,展现了有良知的作家的赤诚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10.答案:(1)“幸运”改为“优秀”
(2)“获悉”改为“听到”(或“得知”)
(3)“感念”改为“记住”(或“铭记”)
(4)“敬祝”改为“祝愿”(或“祝”)
(5)“蒸蒸日上”改为“进步”(或“更上一层楼”)
11.答案:你们先从售后中心那里拿到顾客的资料,然后给顾客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满意度。如果满意,就直接记入档案;如果不满意,就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记得把相关部门报送的不满意原因和处理结果也记入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