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土壤里的生物
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
实验器具的准备:玻璃板、硬纸板、纸盒、棉球、解剖盘、解剖针、放大镜、聚光小电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课件展示百草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课文的片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引导出土壤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呢?
观看图片,背诵课文片段,思考相关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出示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片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结合出示的图片说出土壤里的小动物。
结合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介绍图片中的小动物的种类。
学生介绍图片中的小动物,并将它们进行分类。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设疑: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课件展示蚯蚓的生活环境视频
总结蚯蚓的生活环境
观看相关资料,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设疑:蚯蚓有哪些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呢?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探究活动,课件出示观察任务:
外形:
1、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呈什么形状?有什么意义?
2、蚯蚓的身体是否分节?为什么属于环节动物?
3、所有体节的大小、颜色有区别吗?如何区分它的前端和后端?
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总结蚯蚓的生活环境。
4人一组,参考课件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并交流,得出结论。
呼吸:
1、用手指轻轻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明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手指蘸点水后,来回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何感觉?为什么?(参考书P110页)
3、蚯蚓通过什么呼吸?
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总结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呼吸。
学生实验,并交流,得出结论。
运动:
1、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没有声音?为什么?
2、再把蚯蚓移到光滑的玻璃上,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3、你认为蚯蚓依靠什么进行运动?
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总结出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
学生实验,并交流,得出结论。
反应:
用玻璃棒分别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看一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结合书P110页)
探究:
蚯蚓对光有没有反应呢?有什么反应?什么部位对光的刺激反应最灵敏?前端?中端?后端?
你们小组能根据实验桌上的材料来设计吗?
师生共同总结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
学生实验,并交流,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对蚯蚓的观察、探究,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利用课件总结。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设疑:蚯蚓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举例说明蚯蚓和人类有何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蚯蚓。
学以致用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
回答相关问题。
课后探究
蚯蚓对土壤环境有怎样的作用呢?(
提示:用方形透明玻璃缸便于观察)
板书提纲
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
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