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学案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考情分析+考点梳理+难点突破+易错警示+达标检测+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学案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考情分析+考点梳理+难点突破+易错警示+达标检测+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18: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考情分析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点梳理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音同形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音同形似: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音近形异: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音近形似: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 二、是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
词义缩小。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词义转移。如“涕”,古意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
感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
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三、是一词多义现象。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
名词的活用,活用为动词、状语
如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狼不敢前,“前”,上前。
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编者打。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鞭打。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例1、无案牍之劳形,“劳”,使……感到劳累。
例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使它惊;“鸣”,使它鸣。
例3、如鸣佩环,心乐之。“乐”,以……为乐。
例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伏兵。
(3)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例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苦;“劳”,使……劳累。
例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奇异。
例3、薄雾冥冥,虎啸猿啼。“薄”,迫近。
例4、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
例5、天下苦秦久矣。“苦”,苦于。
例6、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例7、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五、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是初学者,对偏义复词的这种特性缺乏认识,在老师们要求翻译字字落实的情况下,常常会把两个语素同等对待,同时翻译,这样就会出现误译、歧义的现象,甚至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
1、名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近或相关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的人和事物的名词,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一般起陪衬作用。
例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女郎”:只取女意,郎是陪衬语素。
例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指狼,只取兽意,禽是陪衬语素。
2、动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意义一般相反,表示一定的动作,其中陪衬语素其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1、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去留”:只取去义。
例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出入”:“出”,外出,“入”无义。
例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义“亡”,灭亡。
3、形容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一般相反,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特征。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一般起陪衬作用。
例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取异,不同。
例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偏义“远”。
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判别的两个原则,就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难点突破
文言实词的难点解析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1)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类词语。词的古义不能与今义混为一谈。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考生须区别记忆。而“妻子”在现代汉语中只是表示丈夫的配偶,而在文言文中则是妻子和孩子的总称。
(2)一词多义
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2.掌握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易错警示
1. 因习惯而理解错误。如:把“交通”误认为“各种运输与邮电通信的总称”“妻子”常被认为是丈夫的配偶,“绝境”常被理解为走投无路,“爷”常被理解为爷爷。
对策: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
【典例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A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今义:覆盖? B句意: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颓然:醉醺醺地;今义:衰老的样子? C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是:这;今义:判断动词?D句意: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气象万千:景色千变万化;今义: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故选:D
2. 因多义而理解错误。如“观”有名词“景象”和动词“观赏”的意思;“亡”有“逃跑”和“通无,没有”的意思。
对策: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冒,解为“顶着、迎着”。?
3. 因通假而理解错误。 如,“亲戚畔之”的“畔”通“叛”,背叛的意思;“公输盘不说”的“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对策: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例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儿童。?
C.戴发含齿??????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几:通“冀”,希望。?
(2017·山东临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羁绊/滑稽 撤销/合辙押韵 拮据/据理力争
B.睥睨/庇护 繁衍/气息奄奄 涂抹/拐弯抹角
C.勾当/污垢 嘹亮/穷愁潦倒 酬和/随声附和
D.告罄/芳馨 取缔/根深蒂固 咀嚼/味同嚼蜡
【答案】B
【解析】:B项,童:通“同”,相同。
达标检测
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8?泰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2.(2018?山西)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这,指河水。 (《论语》12章)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湖心亭看雪》张岱)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生气。 (《庄子》一则)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陶潜)
3.(2017?黔南州)下列句子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一鼓作气
B.腰白玉之环其一犬坐于前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狼得骨止
D.尉果笞广任意东西
4.(2017?泰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咏雪》②奋(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B.①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C.①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孙权劝学》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曹刿论战》
D.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陋室铭》②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5.(2017?无锡)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代称皇帝死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懈:松懈
D.欲报之于陛下也 报:报答
6.(2017?山西)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爱莲说》周敦颐)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左传。曹刿论战》)
C.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杂说(四)》韩愈)
D.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见闻,知识。(《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填空题(共1小题)
7.(2017?丽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执策而临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未果,寻病终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由是先主遂诣亮   
(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三.基础知识(共6小题)
8.(2018?广州)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9.(2018?宁波)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A.少。例 陶后鲜有闻 B.新鲜。例 芳草鲜美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   
A.苟且。例 故不为苟得也 B.如果。例 苟富贵,无相忘
(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寄诸弟》)   
A.仔细。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谁。例 吾孰与徐公美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A.有人。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有时。例 或置酒而招之
10.(2018?义乌市)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①居:   ②将:   ③策:   ④食:   ⑤作:   ⑥再:   
11.(2017?义乌市)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做注释。
(1)友人惭,下车引①之,元方入门儿不顾②.(《陈太丘与友期》)
(2)家贫,无从致③书以观,每假④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人恒过⑤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⑥,佂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引:   ②顾:   ③致:   ④作:   。
12.(2017?广州)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2)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5)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13.(2017?衢州)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元方入门不顾   
(2)两股战战   
(3)后遂无问津者   
(4)至若春和景明   
(5)长跪而谢之   
(6)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四.翻译(共2小题)
14.(2019?宁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5.(2017?宁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④佳木秀而繁阴。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6.(2017?湖州)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
(2)“安”“寇”都是“”首部,表明这两字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件事物有关?
第十一讲 文言文阅读 达标检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解答】ABD.解释正确;
C.解释有错误,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句意:自从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美景的人了。“与”此处应解释为“欣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注意平时学习时加强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二是要联系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特别注意多音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怒,奋飞,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3.【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词类活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是否运用词类活用即可。
【解答】A.前句句意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后句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B.前句句意为:腰间挂着白玉环;“腰”,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腰佩。后句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一样打前面儿坐下了;“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C.前句句意为: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处”,处在。后句句意为: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止”,停止。没有词类活用。
D.前句句意为: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笞”,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后句句意为:时而向东流,时而向西流;“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向西流。
故选:C。
【点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
4.【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①句意: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②句意: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了。解释正确。
B.①句意: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尝贻:曾经送给。.②句意: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解释不正确。
C.①句意: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句意: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解释不正确。
D.①句意: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②句意: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说: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解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5.【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句意: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解释正确。
B.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秋:时期。解释不正确。
C.句意: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解释正确。
D.句意: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秋:
前值东风后值秋(秋天)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
6.【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解释正确。
B.句意:第一次击鼓士气振奋,第二次衰弱,第三次竭尽。解释正确。
C.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解释正确。
D.句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闻:使…听到。解释不正确。
故选:D。
【点评】闻:
1、听见(闻水声)
2、听说(余闻之也久)
3、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4、扬名(不求闻达于诸侯)
5、知识(卒获有所闻)
6、名誉,声誉(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填空题(共1小题)
7.【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句意为:拿着马鞭站在马儿旁对着千里马说。临:面对。
(2)句意为: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举:被选拔。
(3)句意为:没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寻:随即,不久。
(4)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的读,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5)句意为:于是先主(刘备)便去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诣:拜访。
(6)句意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把墙冲坏了。雨,词类活用,下雨。
综上所述,答案为:
(1)面对。
(2)被选拔。
(3)随即,不久。
(4)了解。
(5)拜访。
(6)下雨。
【点评】举:
举大计亦死(发动)
管夷吾举于市(被举用)
黄生举进士(参加)
举国欢庆(全)
三.基础知识(共6小题)
8.【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释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里用法特殊的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遇到生僻的词,还可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推断这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解答】(1)句意: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颠:通“癫”疯狂。(颠属于通假字,先要明确通哪个字,然后解释)
(2)句意:空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声)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绝属于多义词)
(3)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查明了的)一定按实情处理。狱:案件。(狱属于古今异义词)
(4)句意: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利: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
(5)句意:扶苏因为屡次上谏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边带兵。数:读音为“shuò”,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答案:
(1)颠:通“癫”,疯狂。
(2)绝:消失。
(3)狱:案件。
(4)利: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
(5)数:多次,屡次。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注意平时学习时加强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二是要联系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特别注意多音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9.【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释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里多义词,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遇到生僻的词,还可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推断这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解答】(1)句意:缺少好品德和耻辱感,而且当地社会风气也不淳朴诚实。鲜:少。对照选项,与A解释一致,故选:A。
(2)句意:如果立志于仁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苟:如果。对照选项,与B解释一致,故选:B。
(3)句意:人谁能没有过错?能够改正错误就是难能可贵的。孰:谁。对照选项,与B解释一致,故选:B。
(4)句意:有的人天资聪慧,能自然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有的人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或:有人。对照选项,与A解释一致,故选:A。
答案:
(1)A(2)B(3)B(4)A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注意平时学习时加强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二是要联系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特别注意多音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10.【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遇到生僻的词,还可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推断这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解答】(1)句意: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居:经过;将:带领。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策:用鞭子打;食:通“饲”,喂。
(3)句意: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作:振作;再:第二次。
答案:
①居:经过②将:带领③策:用鞭子打④食:通“饲”,喂⑤作:振作⑥再:第二次
【点评】解答此题,一是注意平时学习时加强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二是要联系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特别注意多音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1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解答】(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引:拉;顾:回头看。
(2)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假:借。
(3)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答案:(1)拉
(2)回头看。
(3)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
(4)奋起,指有所作为。
【点评】“假”的解释:
1、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假装(乃悟前狼假寐)
12.【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答案:
(1)大腿
(2)像
(3)通“饲”,喂
(4)见识短浅
(5)犯错误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起来,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13.【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句意为:元方走回门里去了,连头都不回一下。顾,古今异义词,回头看。
(2)句意为:两条大腿哆嗦打抖。股:古今异义词,大腿。
(3)句意为:从此以后,就不再有访求桃花源的人。津:这里指渡口。
(4)句意为:至于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5)句意为:端坐直起身子向唐雎致歉。谢:古今异义词,道歉。
(6)句意为: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负:背。
综上所述,答案为:
(1)回头看;
(2)大腿;
(3)渡口;
(4)日光;
(5)道歉;
(6)背。
【点评】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四.翻译(共2小题)
1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课内所学解释清楚实词的含义。
【解答】①句意: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有所作为);
③句意: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那样;
④句意: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光:发扬光大;
答案:
①味美
②奋起(有所作为)
③像北斗星那样
④发扬光大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5.【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①句意为:能够在集市上议论寡人的事(做的不足的地方),并传到寡人耳中,受下等奖赏;闻:使…听到。
②句意为: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志:动词,做标记。
③句意为: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阙:通假字,通“缺”,中断。
④句意为: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秀:茂盛、繁茂。
综上所述,答案为:
①使…听到;②做标记;③通“缺”,断缺;④茂盛、繁茂。
【点评】闻:
1、听见(闻水声)
2、听说(余闻之也久)
3、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4、扬名(不求闻达于诸侯)
5、知识(卒获有所闻)
6、名誉,声誉(不能称前时之闻)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6.【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安:养。
②句意为: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寇:入侵。
(2)本题考查对汉字演变的了解。
答案:
(1)①安:养。②寇:入侵。
(2)房屋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起来,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