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细胞形态、结构、细胞生活方式和细胞核传递信息等知识。对
“细胞是怎么产生的?”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并且有一定的类比能力。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很小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举例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模型类比方法进行生物学研究,学习记录、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获得结论。
2、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视频,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细胞分裂的过程。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四、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围绕“细胞为是么这么小?”、“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方式?”两个问题展开。首先通过实例学生认识到细胞是一个很小的事实。并对细胞体积较小的原因产生兴趣。“细胞为是么这么小?”通过模型研究给答案。最后学习细胞通过分裂而保持较小体积。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联系学生实际,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注意学习兴趣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自制微课、演示实验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模拟类比和多媒体直观教学等
九、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提问:老鼠和大象的细胞大小有无明显差异呢?
出示材料
追问: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
阅读,思考,
回答
发言
认识到细胞是一个很小的事实。并对细胞体积较小的原因产生兴趣。
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
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呢?
对学生的预测进行分析。
布置学习任务:
研究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组织学生汇报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问题的结论
思考,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可提前安排)
学生汇报
思考,回答
了解学生前概念
尝试用模型研究生物问题,了解方法
反馈学习情况
为下一阶段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
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提问:
体积很小的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对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展示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演示)
引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思考
倾听
分析,回答
引入探究活动
尝试用模拟实验研究生物问题。
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
拓展:
细胞是不是越小越好呢?
思考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质疑
设问:
细胞如何保持较小体积呢?
思考
为学习有关“细胞分裂”的内容做准备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微课视频:
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提出问题:
分割变形虫时有核部分的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并能繁殖。那么,如果切割变形虫时,把细胞核一分为二,分开的两部分还能正常生活吗?
展示细胞分裂核分裂的特点
观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过程
阅读、思考
观看、回答
带着问题去观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带着问题去观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出问题:
细胞分裂有什么的意义?
归纳、举例
阅读、回答
倾听、
通过具体实列,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小结
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越困难
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遗传物质复制
膜内陷
动物细胞
核分裂
质分裂
遗传物质复制
先形成细胞膜后形成细胞壁
植物细胞
核分裂
质分裂
细胞分裂的意义
繁殖、生长、发育的基础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首先通过实例引出,并对细胞体积较小的原因产生兴趣。“细胞为是么这么小?”通过模型研究给答案。最后学习细胞通过分裂而保持较小体积。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优点:
联系学生实际,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时注意:
时间掌控。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
注意兴趣和逻辑性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