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学案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考情分析+考点梳理+难点突破+易错警示+达标检测+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学案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考情分析+考点梳理+难点突破+易错警示+达标检测+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18: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考情分析
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文言虚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还可做实词用,如:“之”、“其”都可做代词用,“之”、“为”还可做动词用。因此,应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也、夫”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考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形式出题,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部分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2.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3. 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4. 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考点梳理
考点之一:虚词“之”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A、代人、代事、待物。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类型2]:用作助词
对策:A、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译,可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音节主次,用于凑足音节,无实译,可不译。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去、往、到。
示例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示例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
示例3:时人莫之许也。(代词,这件事)
示例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示例5:宋何罪之有?(无实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之二:虚词“以”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用来、来、以致。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认为。
[类型4]:用作副词
对策:表示时间,可译为:已、已经。
示例1: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示例2: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示例3: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示例4: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
示例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凭借)
示例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动词, 认为)
考点之三:虚词“于”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表示处所,可译为:从、在;
B、表示时间,可译为:到;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D、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
E、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示例1: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示例2: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示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在)
示例4: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示例5:受制于人 (介词,被)
考点之四:虚词“为”
[类型1]:用作介词 ,读作“wèi”
对策: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
B、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类型2]:用作动词,读作“wéi”
对策:A、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B、一般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
[类型3]:用作名词
对策:根据上下文翻译。
示例1:为坛而盟。(动词,建筑)
示例2:以丛草为林。(动词,当作)
示例3:号为张楚。(判断动词,是)
示例4:为伤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
考点之五:虚词“其”
[类型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对策:A、代人,作宾语。译为:他,他们;
B、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C、代物,作宾语。译为:它,它们;
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类型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对策:A、可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自己的。
[类型3]:作指示代词。?
对策:A、近指。译为:其中;
B、远指。译为:那。
[类型4]:作副词。
对策: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类型5]:作连词。
对策: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示例1:太守即谴人随其往。(人称代词,他)
示例2:择其善而从之。(人称代词,他们的)
示例3: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
示例4:其伤真无马邪?(副词,难道)
示例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连词,如果)
考点之六:虚词“而”
[类型1]:作连词
对策:A、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B、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C、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D、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E、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F、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着”
[类型2]:作副词
对策: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示例1:学而时习之。(表递进,并且,而且)
示例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却)
示例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修饰,连接状语)
示例4:既而儿醒,大啼。(副词,无实译)
示例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并列,又)
考点之七:虚词“乃”
[类型1]:用作副词
对策:A、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于是;
B、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像背的。译为:却,竟然,反而;
C、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才,仅。
[类型2]: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你,你的。
[类型3]:用作判断动词。?
对策:相当于:是,就是;
示例1: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示例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示例3:见渔人,乃大惊。(副词,竟然)
示例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示例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就是)
考点之八:虚词“然”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这样,如此。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
[类型3]:用作语气助词
对策: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B、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C、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示例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示例2:然志犹未已。 (连词,然而)
示例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助词,……的样子)
示例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助词,好像……似的)。
难点突破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可译为“往”“到”
辍耕之垄上
代词
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
学而时习之
指示代词
“这”
为楚造云梯之械
结构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定语后置的标志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宾语前置的标志
?
何陋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音节助
凑足音节,无实义
?
公将鼓之
  2、其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代词
人称或物主代词
译为“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惧其不已也
指示代词
译为“这(些)”“那(些)”“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反问语气
“难道”
其真无马邪
表期望或命令语气
“可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而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连词
顺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关系
但是,却
出淤泥而不染
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
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朝而往,暮而归
  4、则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表示肯定的判断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示承接
“就”“便”“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表示假设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表示转折
“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以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件、时间等
?“拿”、“把”、“用”、“由”、“从”
1.屠惧,投以骨——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 ——用;3. 以弱为强——从、由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凭借”、“根据”、“按照”
4.何以战?——凭借//5.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按照
连词
表目的、表顺接、表结果
可译作“(用)来”、“而”、可译作“以致”
6.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7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8以伤先帝之明——以致;9以塞忠谏之路——以致
表原因
可译“由于”、“因为”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动词
?
可译作“认为”
1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
通假
?
通“已”,已经
12固以怪之矣
  6、于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能谤讥于市朝
向、对
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皆以美于徐公
  7、乃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于是”“就”“才”
乃入见
情理上是逆转相背
“却”“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判断词
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达标检测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2018?宜宾)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B.因以为号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年且九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乃不知有汉 乃悟前狼假寐
2.(2020秋?江汉区期中)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之:结构助词,的。
B.下车引之 之:代词,指元方。
C.学而时习之 之:代词,学过的知识。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之: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
3.(2020春?汉阳区校级期中)下面句中虚词“而”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康肃笑而遣之
③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④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A.①与②相同 B.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④相同 D.②与④相同
4.(2020春?兖州区月考)下列句中的“之”字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二.填空题(共9小题)
5.《马说》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
6.解释一词多义。
(1)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2)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潭西南而望   
隶而从者   
(4)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
7.重点虚词理解
而水陆草木之花:   
出于泥而不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花之隐逸者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之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
8.“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   
(4)博学而笃志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9.指出下列句中“其”所指代的内容。
(1)必细察其纹理   
(2)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4)神游其中   。
10.解释下列句中“者”的意思。
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富者有惭色   
③能者为师   
④食马者   。
11.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12.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③吾欲之南海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13.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
三.基础知识(共13小题)
1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转转不已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故君子有不战   
(5)人恒过   
(6)年且九十   
(7)虽我之死   
(8)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15.“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既   ②曩者   
17.找出句中的虚词并解释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问其姓氏   
(3)更有痴似相公者   
18.选择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19.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在横线上。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0.(1)以为: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B、以为且噬己也   
(2)然:A、慭慭然,莫相知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且:A、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B、且焉置土石   
2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2.“而”的用法有:A.表示并列:B.表示承接:C.表示递进;D.表示修饰;E.表示转折。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
(1)临溪而渔   
(2)溪深而鱼肥   
(3)杂然而前陈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往来而不绝者   
(6)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23.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临溪而渔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4.《醉翁亭记》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25.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 B.以致 C.用来 D.因为
(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
26.(1)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②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③以丛草为林《童趣》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徒
①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   
②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3)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4)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②使子为使《晏子使楚》   
(5)而
①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③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6)之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7)虽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8)发
①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   
②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
四.语言运用(共12小题)
27.理解下列各句中“而”“以”的用法。
(1)而:
彀弓而兽伏鸟下   
而巧过其师   
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南面而望之   
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2)以:
以告飞卫   
以目承牵挺   
以睹余物   
以燕角之弧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含义。
①楚王闻之   
②齐之习辞者也   
③吾欲辱之   
④婴闻之   
29.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牧童见之。
之:   
(2)处士笑而然之。
然:   
之:   
3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之虚所卖之
之:   
之:   
②不当为僮
为:   
③以缚背刃
以:   
④去逾四十里
去:   
⑤一人去为市
去:   
⑥侧目,莫敢过其门
其:   
3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之:
①故使人问之   
②司命之所属   
③君之病在肠胃   
(2)以: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臣是以无请也   
3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1)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2)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3)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4)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3.区别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1)以: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之:
愿终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与:
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四矣   
34.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
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1)能以径寸之木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石青糁之。   
(4)左臂挂念珠倚之。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5.翻译文中加点词: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    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   能千里也?
36.“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本文中指代
A.两狼B.麦场C.柴堆D.屠户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3)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7.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只填序号)
①因为 ②用 ③用来 ④凭借 ⑤来
(1)静以修身   
(2)俭以养德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38.翻译下面字词。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2)而: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曲肱而枕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义而富且贵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3)以:
可以为师矣   
(4)之:
学而时习之   
曲肱而枕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5)其: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仁在其中矣   
(6)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   
五.翻译(共2小题)
39.文言虚词
(1)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然则何时而乐耶   
(4)乃重修岳阳楼   
(5)然则北通巫峡   
40.指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
(1)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达标检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A.前后句的“于”均解释为“比”;
B.前一句“以”是“把”的意思,后一句“以”的意思是“因为”;
C.前一句“且”的意思是“将近”,后一句“且”的意思是“况且”;
D.前一句“乃”的意思是“竟然”,后一句“乃”的意思是“才”。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一定要掌握起来,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2.【分析】本题考查“之”的用法。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之”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A.有误,句意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之:人名中的一个字。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①“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然而”;
②“而”表示承接,可不译;
③“而”表示修饰,可不译;
④“而”表示承接,可不译;
②与④相同
故选:D。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的用法,做题时,结合句意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准确理解“之”的用法,需结合语言环境来具体分析。
【解答】ABD.代词;
C.结构助词“的”;
故选:C。
【点评】做此类题,需结合语言环境来具体分析,平时学习中加强积累。
二.填空题(共9小题)
5.【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
【解答】“也”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本文与《醉翁亭记》一文一样,“也”字有多种语气,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也”在本文中多为语气助词,根据文中的语境理解句子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的情感一一判断,提出表达的语气,点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语意:
①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
③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呀。
⑤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答案:
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所表达的语气。
6.【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1)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成为了坻。屿。 为:作为/成为
(2)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清澈/凄清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跟着同去的;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
(4)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差:长短不一/交错
答案:
(1)作为 成为
(2)清澈 凄清
(3)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
(4)长短不一 交错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7.【分析】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句意为: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的
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而:却
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却
句意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之:的
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句意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之:的;者:…的人或物。
句意为: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之:的;者:…的人或物。
句意为:(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
句意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之:的
句意为:(对于)牡丹的喜爱。之:的
答案:
之:的
而:却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却
之:的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之:的;者:…的人或物。
之:的;者:…的人或物。
之:的
之:的
之:的
【点评】解答本题要结合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8.【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1)句意为: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而:表承接。
(2)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表承接。
(3)句意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而:表承接。
(4)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而:表并列。
(5)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而:表转折。
(6)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承接。
答案:
(1)表承接。
(2)表承接。
(3)表承接。
(4)表并列。
(5)表转折。
(6)表承接。
【点评】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9.【分析】本题考查“其”字所指代内容
【解答】(1)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其。指“藐小微物”的。
(2)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其:指蚊群。
(3)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其:指自己。
(4)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其:林、兽、邱、壑。
答案:
(1)指“藐小微物”的
(2)指蚊群
(3)指自己
(4)指林、兽、邱、壑
【点评】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根据语境分析文言词语含义。
10.【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对于多义字,不仅知晓它的本义,还要知晓它的引申义。
【解答】①做,难的事情也会变简单。者:…的东西;
②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者:…的人;
③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者:…的人;
④喂马的人。者:…的人。
答案:
①…的东西;②…的人;③…的人;④…的人
【点评】“者”在古文中有两个基本用法。一是作代词用,可代人、代物、代事。如题干中给出的例句,二是作助词用,表停顿或语气。如“天者,气也”,意为天空是一股气。
11.【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句意为:所认识的穷朋友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助词;
蹴尔而与之
句意为: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与:给。
(2)
所欲有甚于生者
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于: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
(3)呼尔而与之
句意为: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而:表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句意为: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而:表转折 
答案:
(1)与:通“欤”,语气助词;与:给。
(2)于:比;于:对。
(3)而:表承接;而:表转折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2.【分析】选择字的意思,可用代入法,根据语言环境来看是否恰当,对于多义字,不仅知晓它的本义,还要知晓它的引申义。
【解答】①句意为:天下的事有难易之分吗?之:无实在意义,起凑足音节、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②做,难的事情也会变简单。之:代词,代它。
③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之:去、往的意思。
④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之:在主谓之间,不翻译。
答案:
①无实在意义,起凑足音节、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②代词,代它。
③去、往的意思。
④在主谓之间,不翻译;
【点评】“之”在文言文中有三个用法:做代词:他(它、她)做主助词:的。作动词:去。
13.【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B、C、D三项中的“而”都表承接,A项中的“而”表转折。
故选:A。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文言虚词的积累。
三.基础知识(共13小题)
1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1)句意为:转来转去,不能停止。已:停止。
(2)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3)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耳:语气词,“罢了”。
(4)句意为:因此君子要么不去发动战争。故:因此。
(5)句意为:人常常犯错。恒:常常。
(6)句意为:年龄将近九十岁。且:将要、将近。
(7)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8)句意为: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军:驻军。
答案:
(1)停止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3)语气词,“罢了”。
(4)因此
(5)常常
(6)将要、将近
(7)即使
(8)驻军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5.【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准确理解“之”的用法,需结合语言环境来具体分析。
【解答】(1)句意为:这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句意为: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之:助词“的”。
(3)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意为: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词,代指元方。
(5)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之:代词,代指学习。
答案:
(1)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代指元方
(5)代词,代指学习
【点评】文言文中“之”的使用频率很高,平时学习时对于“之”的用法,需结合语言环境来具体分析,并加强积累。
16.【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①句意为: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既:已经。
②句意为:先前的霸上。曩:先前。
答案:
①已经;
②先前。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17.【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首先找出虚词,然后结合句意解释。
【解答】(1)句意: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更:还。
(2)句意:问他的姓氏。其:他的。
(3)句意: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更:还。
答案:
(1)更:还;
(2)其:他的;
(3)更:还。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虚词和实词的区分,还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理解。
18.【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虚词的具体用法及意思。
【解答】(1)句意为:吕蒙用军营中事情很多来推辞;以:用。故选:C。
(2)句意为:就要另眼相看。即:就。故选:B。
(3)句意为: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乃:于是。故选:A。
(4)句意为:吕蒙和鲁肃二人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而:表示承接,连接前后两个动作。故选:C。
答案:
(1)C
(2)B
(3)A
(4)C
【点评】解答此题在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的基础上,根据句子意思来分析判断。
19.【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
【解答】(1)句意:能以直径一寸的木头。以:结构助词,“的”。
(2)句意:用石青石青涂它。之:代词,代指人、物、事。
(3)句意:左胳膊挂着念珠靠在他身上。之:代词,代指人、物、事。
(4)句意:原来是挑选又窄又长的桃核雕刻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
(1)C
(2)A
(3)A
(4)B
【点评】“之”的用法:
①语之曰(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20.【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前句句意: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以为:把…当作。后句句意:认为(驴)要咬自己。以为:认为。
(2)前句句意: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然:…的样子。后句句意: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然:然而,但。
(3)前句句意: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且:将要。后句句意: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且:况且。
答案:(1)把…当作;认为。
(2)…的样子;然而,但。
(3)将要;况且。
【点评】且:
将要;将近(年且九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
2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解答】句意:
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③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答案:
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
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③乎:表示反问的语气,同“啊”。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结合句意,明确句末文言虚词的语气。
22.【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
【解答】(1)靠近小溪捕鱼。“而”表示承接;
(2)溪水深鱼儿肥。“而”表示并列;
(3)乱七八糟的摆在面前的。“而”表示修饰;
(4)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而”表示承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
(5)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而”表示递进;
(6)喝一点点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高的。“而”表示递进。
答案:
(1)B(2)A(3)D(4)BE(5)C(6)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意理解“而”字的关系。
23.【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解答】(1)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而:连词,表并列。
(2)句意: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而:连词,表顺承。
(3)句意:到溪边钓鱼。而:连词,表修饰。
(4)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而:连词,表转折。
答案: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顺承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转折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2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解答】(1)句意:环绕滁州城都是山。“也”表陈述语气;
(2)句意: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也”肯定语气;
(3)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间。“也”感叹语气;
(4)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无穷无尽呀。“也”感叹语气;
(5)句意:不久夕阳下山,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呀。“也”陈述语气;
(6)句意:醉了能同百姓一同享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呀。“也”肯定语气。
答案:
(1)A
(2)B
(3)C
(4)C
(5)A
(6)B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结合句意明确“也”的语气。
25.【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1)句意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以:因为;故选:D。
(2)句意为: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以:以致;故选:B。
(3)句意为: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以:用来;故选:C
答案:
(1)D
(2)B
(3)C
【点评】答题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虚词的含义,能够准确掌握虚词“以”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26.【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①句意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以:用。
②句意为: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以:来。
③句意为:把丛草当作树林;以:把。
④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被;以:因为。
(2)①句意为: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徒:光着。
②句意为: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徒:只是。
(3)①句意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夫:成年男子。
②句意为: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夫:丈夫。
③句意为: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夫:代词,那。
(4)①句意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使:派。
②句意为:派晏子为使者;夫:使者。
(5)①句意为: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而:表顺承。
②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而:表顺承。
③句意为: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而:表修饰。
(6)①句意为: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之:的。
②句意为:嘱咐我写文章来技术这件事情;之:代词。
③句意为: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句意为:到处做标记;之:代词。
(7)①句意为: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虽:即使。
②句意为:虽然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虽:虽然。
(8)①句意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发:发。
②句意为:野花开放散发着淡淡清香;发:开放。
答案:
(1)①用;②来;③把;④因为。
(2)①光着;②只是。
(3)①成年男子;②丈夫;③代词,那。
(4)①派;②使者。
(5)①表顺承;②表顺承;③表修饰。
(6)①的;②代词;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词。
(7)①即使;②虽然。
(8)①发;②开放。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如本题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要准确识记。
四.语言运用(共12小题)
27.【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句意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而:表示并列。
句意为: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而:表示转折,却。
句意为: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而:连词,无意义。
句意为: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而:表示修饰。
句意为:穿透了虱子的心脏,但绳子却没有断。而:表示转折,但。
(2)句意为: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以:把。
句意为: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以:用。
句意为: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以:用。
句意为: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加固的弓。以:用。
答案:
(1)表示并列;表示转折,却;连词,无意义;表示修饰;表示转折,但;
(2)把;用;用;用。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28.【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言虚词“之”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解答】①句意为:楚王听到这个消息。之:代词,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②句意为: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③句意为:我想要羞辱他。之:代词,代指晏子。
④句意为:晏子听到这件事。之:代词,代下面这件事。
答案:
①代词,指“晏子使楚”这件事。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③代词,代指晏子。
④代词,代下面这件事。
【点评】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9.【分析】这道题考查词语释义。这两句出自《杜处士好画》。
[原文]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⑤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意义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问其熟练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此类题要理解整句的意思,“一牧童见之”意思是“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之”在此句中做指示代词,指代这幅画。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此类题要理解整句的意思。“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然”是“认为然,认为是”,“之”做指示代词,代牧童说的话。
答案:
(1)指代这幅画。
(2)然:认为然,认为是。
之:指代对方说的话。
【点评】“之”的文言文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到,去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0.【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解答】①句意为:到集市上卖他。
之:到、往
之:他,指区寄
②句意为:不应该当奴仆。为:做
③句意为:就把捆在双手上的绳索背对着刀口。以:把
④句意为:走到四十里开外。去:距离
⑤句意为:一个强盗离开这里去找买主。去:离开
⑥句意为:斜着眼看他,没有哪个敢经过他的家门。其:指区寄
答案:
①之:到、往
之:他,指区寄
②为:做
③以:把
④去:距离
⑤去:离开
⑥其:指区寄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3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①句意为:特地派人去问他。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
②句意为:司命所管的事了。之:结构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句意为: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之:助词,的。
(2)①句意为: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此当作功名。以:介词,把。
②句意为:所以我不再说话了。以:因为,由于。
答案:
(1)①代词,代他跑的原因;②结构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助词,的。
(2)①介词,把;②因为,由于。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2.【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虚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1)句意为: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之:代词,代仲永写的四句诗。
句意为: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之:代词,代仲永。
句意为: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之:代词,代这件事。
句意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之:的。
句意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之:音节助词。
(2)句意为: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其:代词,代这首诗。
句意为: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其:这样。
句意为:他天生聪明。其:代词,他。
(3)句意为: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以:把。
句意为: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以:用。
(4)句意为: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于:在。
句意为: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于:在。
句意为: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于:比。
句意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于:被。
答案:
(1)代词,代仲永写的四句诗;代词,代仲永;代词,代这件事;的;音节助词。
(2)代词,代这首诗;这样;
(3)把;用。
(4)在;在;比;被。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3.【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虚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1)前句句意: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以:用。
中间句意: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以:把。
后句句意: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以:凭借。
(2)前句句意:愿意始终守卫它;之:代指国土。
后句句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前句句意:这不是看不起我吗;: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后句句意: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与:介词,和。
答案:
(1)以:用;以:把;以:凭借。
(2)之:代指国土;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与:介词,和。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虚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4.【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之”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1)句意为: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C。
(2)句意为: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之:代词。
故选:A。
(3)句意为: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之:代词。
故选:A。
(4)句意为: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之:代词。
故选:A。
(5)句意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之:代词。
故选:A。
答案:
(1)C;
(2)A;
(3)A;
(4)A;
(5)A。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虚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5.【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答】语段译文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故答案为:
之: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食:动词,吃;
或:有时;
其:代词,它;
能:能够;
是:指示代词,这;
虽:即使;
能:才能;
且:犹,尚且;
等:相当,一样;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其:代词,它。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36.【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理解能力。此类题主要看语境,如果出现代词,那一定是在前面有了主体之后才会出现代词,所以可以到这个代词前面去找指代的主体。
【解答】(1)句意为:屠户无比的窘迫,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其:指代两狼;故选:A。
(2)句意为: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前一个“其”指代的是麦场,选:B;后一个“其”指找的是柴草堆,故选:C。
(3)句意为: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其”指代身体一半进入柴草堆的狼,故选:E。
(4)句意为: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前一个“其”指代柴草堆,故选:C;后一个“其”指代屠户,故选:D。
答案:
(1)A
(2)B C
(3)E
(4)C D
【点评】文言虚词“其”的不同用法:
①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反诘等不同的语气,常用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怎么”、“难道”等。
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起到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②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它的,指狼的。
③用来指“自己的”。
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⑤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37.【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1)句意为:恬静以修善自身。以:来。故选:⑤。
(2)句意为:俭朴以淳养品德。以:来。故选:⑤。
(3)句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以:凭借。故选:④。
(4)句意为: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以:凭借。故选:④。
答案:
(1)⑤;
(2)⑤;
(3)④;
(4)④。
【点评】以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借)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用来、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38.【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解答】(1)句意: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为:介词,替。
(2)句意: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而:表转折,却。
学习了经常复习。而:表承接。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而:表修饰。
三十岁能够自立。而:表承接。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而:表承接。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而:表承接。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而:表承接。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而:表承接。
弯着胳膊做枕头。而:表修饰。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而:表修饰。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而:表承接。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而:表承接。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表转折。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表转折。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而:表修饰。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承接。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而:表承接。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而:表并列。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而:表并列。
(3)句意:
可以当做老师了。以:凭借。
(4)句意:
学习了经常复习。之:代词,代学到的知识。
弯着胳膊做枕头。之:代词,带胳膊。
知道这件事的不如爱好这件事的。之:代词,代这件事。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之:代词,他的。
(5)句意: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其:这种。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其:他的。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其:他的。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其:他的。
仁义包含在这中间。其:它的。
(6)句意: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于:介词,表对象。
对我像浮云一样。于:对。
【点评】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五.翻译(共2小题)
39.【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古文中虚词的能力。
【解答】(1)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于是述这件事情。之:代这件事。 句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之:结构助词,的。
(2)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以:来。句意:不因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以:因为。
(3)句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是。句意:在朝廷做官。则:就。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则:那么。
(4)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乃:于是。
(5)句意: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然:虽然。
答案:
(1)代这件事;结构助词,的
(2)来;因为;
(3)是;就;那么;
(4)那么;
(5)虽然
【点评】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进而辨析异同。学生平时要牢记课本中出现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同时还要掌握常见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40.【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1)可以当做老师了,为:当、做; 
替别人谋划事情不忠诚。为:替; 
(2)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而:转折;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有新的发现。而:顺承; 
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而:并列;
答案:(1)当、做 替 (2)转折 顺承 并列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文言虚词的积累。
同课章节目录